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因武器又称遗传工程武器,是指按照人的设想,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的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插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来的武器。基因武器是一种具有极大杀伤威力的灭绝种族的新一代生物武器,据称只需20克基因武器就能使50亿人死于一旦,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末日武器"。基因武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某种人的基因密码特征去杀伤某种人;另一种是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某种微生物战剂去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很多国家在生物武器的基础上正在发展一种杀伤力更强的武器——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类型生物战剂。有关专家断言,只需20克超级基因武器,就足以使60亿地球人死于非命。人类千万不能打开基因武器这只“潘多拉魔盒”,因为基因武器一旦问世,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持续不断地威胁要推翻伊拉克萨达姆现政权的叫板声中,最为突出的理由之一是,如果放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就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或最短时间内生产出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 基因武器出现的征兆 生物武器最重要之一就是基因武器。固然,伊拉克有可能在生产基因武器,但全世界有不少国家也在研究基因武器,比如以色列,而且基因武器也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研制出来。  相似文献   

4.
遗传工程是当代生物学的一个生长点,它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遗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工设计的蓝图,对生物遗传物质(基因)进行体外“施工”,把重新组合的新的遗传物质(新基因)再引入寄主生物细胞中,以得到具有新遗传性的生物类型。这样,便打破了物种的界限,可以使人们有计划地按照需要改造现有生物种,并为创造新的生物类型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同时,它也将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品,如稀有的生物激素等,展现美好的前景。本文是介绍近年来美国科学工作者,在遗传工程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5.
只有一页篇幅的论文把改变基因排列次序的方法用来大量生产各种有用的物质,目前已经成为可能了。……利用遗传工程的“超级老鼠”也已经出世了……。遗传工程的问世,真是有些突如其来,因而站在另一角度,对与基因操作纠缠不清的所谓生物公害(biohazard)问题和涉及伦理方面的论争,人们正在喋喋不休,可能,今后还要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基因武器     
作为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新型武器,基因武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制剂。它是根据生物的遗传特性,人为地用一种"致病力强的基因"或"耐药基因"去置换另一种致病微生物(炳菌或病毒)细胞中的基  相似文献   

7.
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8.
书友会     
少年科普热点实验丛书:科技战神本书主要介绍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武器设计制造中的运用,以及由现代科技发展派生出来的新式武器。本书将武器分为“陆军武器”、“海军武器”、“空军武器”、“核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四章分别介绍,详细说明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武器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是一本小军事迷们不可缺少的好书。善待家园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它孕育和生息着众多的宇宙精灵。各类生物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物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和地球交个朋友吧。…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一些生物会发射生物武器来御敌.比如墨鱼会发射墨汁.黄鼠狼会放臭屁。最近,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一种奇特的海洋蠕虫也有这样的特技,它们通过发射一些亮绿色的“炸弹”来迷惑敌人。因此,生物学家给这种海洋蠕虫取了一个形象的绰号:“绿色轰炸机蠕虫”(简称“轰炸蠕虫”)。  相似文献   

10.
军翼 《科学24小时》2012,(12):16-17
人类在掌握了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的基因草图以后,也就走到了自身命运的最后边缘……基因工程技术":福音"还是"祸根"我们知道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性,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物质是基因。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影响生物的遗传特性,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新的物种。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1.
引言有人认为持续约20年的“绿色革命”的高潮即将过去,于是美国的几位科学家想借助一种特殊武器—遗传工程发动“第二次绿色革命”。然而,遗传工程毕竟还是一株刚出土的“幼苗”,远未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目前世界上诞生的“工程植物”仍然屈指可数。既然崭新的育种手段尚有一个成长过程,而现有的育种方法又难以在植物的快速改良中大显身手,能不能另辟蹊径呢?基于这一设想,作者从1973年起进行了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2.
大概因为只靠个头和力气还不足以吓退入侵者——人,所以大猩猩可能已经学会另一种策略:“使用武器”。科学家最近首次观察到,生活在喀麦隆山地的野生大猩猩竟然向人类投掷草堆或树枝。据推测,大猩猩很可能正是在跟人类的交往中出现这一不寻常行为的。在喀麦隆,大猩猩的栖息地被人类逼得不断缩小,大的农场和牧场。为驱赶不时闯入的“不速之客”,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贝格(P.Berg)和他的同事已经成功地把兔子的结构基因移植到猴细胞中,并得到了表达。科学家应用重组DNA技术,把结构基因从一种哺乳动物移植到另一种哺乳动物中去的尝试,终于首次获得成功。遗传工程以往取得的成果虽然鼓舞人心,但还只是将高等生物的基因移植到原核生物中去,它们并不能定向改变高等生物的遗传性状。只有实现真核生物种间的结构基因移植,才有希望按照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生命科学”网站最近在对不少专家和读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后,推出了“十大致命动物排行榜”,小小的蚊子居然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亚洲眼镜蛇、箱形水母、大白鲨、非洲狮、澳洲海水鳄、北极熊、非洲野牛、毒箭蛙。在这个人类最强大的时代,这些动物能够上榜总有它们的道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们让人致命的看家武器吧!致命武器之一:“病毒炸弹”对于人类来说,蚊子算是动物界中最大的“恐怖分子”,它们的拿手武器是生物武器。蚊子名列第一不是因为它自己有多凶猛,而是因为它能在吸血的时候再投一些“病毒炸弹”——疟原虫给你。每年…  相似文献   

15.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遗传学对于人类需要的一种应用。遗传工程最惹人著目的成果是培育成高产、耐寒和抗病的作物品种。近年来,发展抗风的、短秆粗壮的水稻和小麦,已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极大重视。令人遗憾的是对我们的生活道路上已起了巨大而确有实际影响的遗传工程,近来已和“重组DNA”或“在试管中的DNA重组”相混淆起来了。重组DNA技术对于农业是象征着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革命性的新技术。然而,重组DNA仅仅是遗传工程师所运用的许多技术中的一种。这些技术包括通常的植物和动物育种实践。换句话说,遗传工程是一门许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上富有成果的古老艺术。  相似文献   

16.
Finke  E  王增裕 《世界科学》1989,11(9):40-41
伦敦的生物化学家发展了一种新的将外源基因插入植物染色体的方法。一旦插入,这些外源基因就可以在每一细胞中成百倍地复制。外源基因不仅以众多的数目有存在于一个细胞中,  相似文献   

17.
遗传工程建立的早期,人们纷纷谈论运用这一新技术提高种子营养价值.现在有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已经将一个在正常情况下使种子中产生大量蛋白质的基因从一种植物移至另一种植物中,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基因能按原样表现出来.谷物种子中的许多蛋白缺少人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生命科学网站最近在对不少专家和读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后,推出了“十大致命动物排行榜”,小小的蚊子居然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亚洲眼镜蛇、箱形水母、大白鲨、非洲狮、澳洲海水鳄、北极熊、非洲野牛、毒箭蛙等。在这个人类最强大的时代,这些动物能够上榜总有它们的道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们让人致命的看家武器吧。致命武器之一:病毒炸弹”对于人类来说,蚊子算是动物界中头号“恐怖分子”,它们的拿手武器是生物武器。蚊子名列第一不是因为它自己有多凶猛,而是因为它能在吸血的时候再投一些“病毒炸弹”——疟原虫给你,当今每年超…  相似文献   

19.
方加胜 《自然杂志》2007,29(6):343-347
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即“基因靶向”技术)而获此殊荣,该技术在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方面开创了一个全新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本文将就“基因靶向”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过去20多年来,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分离基因并把它们插入到大量的植物种类里已经成为可能,在今后20年里,在农业上极有可能广泛种植遗传工程植物。这便能选育能够抵抗病虫害侵袭,能够更好适应恶劣环境和能够获得更好品质的农作物。随着生物科学的重大进展,便提出了上述这些农作物和环境之间产生的后果的质疑。其中关于遗传工程作物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质疑是那些被导入的基因(转基因)是否会经异花授粉而转移到植物野生种群里去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结果。例如,如果携有一种抗除草剂或一种抗重要害虫的转基因在一野生植物种群里扎根落户了的话,那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呢? 此短篇综述旨在讨论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结果和在它们被广泛栽培之前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步骤来评价那些新奇的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