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 0 2年 10月 7日 ,瑞典卡曼林斯卡医学院决定 ,把 2 0 0 2年诺贝尔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悉尼·布雷内获奖是因为他创立了一个领域 ,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初期 ,他就正确地选择线虫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 ,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罗伯特·霍维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 ,并阐明这些基因怎样在细胞死亡过程中相互作用 ,同时也证实了相应的基因也存在于…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1953年4月,《Nature》杂志发表了美国遗传学家J.D.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H.C.Crick一篇很短的论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们欲就DNA盐的结构提出一种设想。”五个星期之后,他们发表了第二篇文章,探讨DNA在遗传中的作用。他们谨慎地写道:“我们所假设的这种特异配对(A与T,G与C)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实际上他们在断言:遗传物质(基因)正是双螺旋的DNA大分子!  相似文献   

3.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是一种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存在于除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周期、DNA复制以及染色体结构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命密码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它掌控着个体生物性状, 演绎着生命的繁衍。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是生命的密码。基因缺陷将导致遗传性疾病发生, 近年来, 对基因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马里兰州克利夫兰市凯斯·韦斯顿·雷泽夫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目前已将几种形状的DNA插入人类细胞中,创造出了人们长期渴望得到的人工染色体。威拉德研究小组在1997年4月出版的《天然遗传学》杂志上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威拉德说:“我们将三种类型的DNA放在一起,染色体便自动地被装配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三个多月前,前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威·鲍威尔夫妇和他们的助理朱里安·舒曼在“煽动叛乱罪”和“通敌叛国罪”的名义下,遭到了美国司法当局的迫害。原因是他们报道了朝鲜战争的真相,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滔天罪行。一个月以后,法国司法当局以“诽谤”警察的罪名判处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社长基尔曼·贝利西埃和记者罗歇·瓦伊扬两人罚款各六万法郎。理由是他们发表过一篇文章,说共和国警察殴打罢工工人是一种“侵犯”行为。最近,一家瑞典杂志又把它的一名摄影记者佩尔·安德逊解雇了。他是在英法侵略者占领塞德港后第一个进入该地的外国记者,他  相似文献   

7.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今日科技》2002,(12):20-21
化学奖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02,(7):37-38
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提醒我们的,遗传化学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具有令人生畏的信息储存能力。我们体内每一个细胞的小小细胞核中包含着构成整个人体的编码指令。计算机科学家现在正设法仿效自然,利用DNA建立一种完整的信息技术形式。神奇DNA计算技术的希望首先依赖于分子个体与硅芯片或其他电子存储器相比远为高效的信息存储能力。原则上,l毫克的DNA可以存储相当于100万张激光唱片的信息。它还能提供终极的关行处理速度,在同一时间进行数万亿次运算。DNA计算技术的研究是6年前才开始的。当时,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伦纳德·艾德尔曼利…  相似文献   

9.
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1996年适逢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100周年。这一年,科学家们继续向自然界深度和广度进军。航天领域:美国航空航天局在30天之内连续两次向火星成功发射了“火星环球勘测者”和“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揭开了人类向火星进军的新篇章。进军地下:大有收获。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固体内核比地球旋转速度快,这可能有助于理解地球磁场形成的机理(爱因斯坦认为解释地球磁场是物理学领域难题之一);科学家们还从遗传学角度证实生活在太平洋底近沸点水中的微生物杨氏产甲烷球菌是地球上第三种生命形式。这一发现可能会填补生命诞生和进化过程中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0.
旋翼开始非常缓慢地旋转;两个马达加快了速度。突然之间:随着一阵轻微的嗡嗡声,它开始上升了,一直升到所需的飞行高度——刚好在沃尔夫冈和乌尔苏拉·埃尔费尔特的眼前。和这架世界上最小的直升飞机一样,这位物理教授和他的妻子也是逐步地将他们的工作向上推进的。虽然这两位科学家在这个上升过程中有几桩乱糟糟的事情要解决,但是现在他们和他们的美因兹微技术研究所(IMM)真正开始了高空飞行。从1990年底IMM创建以来,这对科学家夫妇把研究所变成了他们的生活中心以及世界微技术的一个中心。沃尔夫冈和乌尔苏拉·埃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04,(2):84-85
在基因遗传过程中,细胞就像封闭的发动机一样发挥着作用。在这个发动机里,DNA不断复制自身,并修复受到损伤的DNA。这样,经过反复复制和修复,每个生物体活着的细胞内都包含着同样的DNA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几十亿年来,DNA一直为生命的繁殖和变异而忙碌着。DNA分子不断地复制,使得细胞能够自身繁殖,使父母能有了子女,使生命能免延续。  相似文献   

12.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决定 ,把 2 0 0 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 ,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的重大贡献。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 ,布雷内、霍维茨和苏尔斯顿之所以能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因为他们在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基因调节作用领域获得了重大发现。通过对线虫的研究 ,他们找到了调节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 ,并证实在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物种中也存在相…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1998,(1)
一种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产业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拥有"遗传信息是否道德?发现和发明之间的细微差别成为人们争论是否可以为人类遗传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的焦点。有人认为,DNA 是生命,不能给予专利。我的观点是。DNA 是一种能够复制组成生命物质的微小分子的化学物质。有了现代的技术水平,提取人体的 DNA 并分析它的遗传码或排列顺序(结构)并没有什么发明或创新的含义。要申请专利,就得对基因作物理上的提纯并使之具有特性,同时还要能够证明已经发明了一种使用它的方法。比较"人类染色体工程"(HUGO)和私营部门的工作就可以看出上述的差别。早在八十年代末,HUGO 就依靠世界各地公共部门的研究者们的自由合作,试图描绘出染色体上基因排列的遗  相似文献   

14.
2月初,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科学家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人类基因图谱被称为生命的“天书”,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生命科学和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但迄今为止,有限的研究成果却使生命之谜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1969年,科学家克隆了人类的第一个基因,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克隆的人类基因数目不过1000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它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迄今耗资30亿美元,全球几千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目标是辨认当时估计的人类DNA中的10万余个基因。1998年5月,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希望到2001年绘制出完整的人体基因组图谱,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即DNA分子内,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盘绕的碱基链组成。经初步测定,人类基因组共有31.6亿个碱基对。  相似文献   

15.
信息和质量、能量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可以看成是物质所负载的消息。因为任何物质都可以是信息的载体,所以,信息过程存在于一切种类和形态的物质运动中。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然信息的过程,而生物息息相因,则是生命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过程。现代分子生物学业已证明,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不同的物种其DNA结构也不相同,因此,DNA可以看成是代表该物种的特有信号、一种生命信息。蛋白质由DNA翻译而来,也是一种生命信息,但不是该物种的原始信息,更不是它的全部信息,因为,只有部分DNA被翻译成了蛋白质。大量未被翻译的DNA部分,除了操纵基因、启动基因、调节基因等小部分外,大部分至今还不知道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老鼠作试验,运用基因疗法,成功地治愈了高血压这一通常会遗传后代的疾病。他们还宣称,以基因疗法治愈高血压的这些老鼠,还能将其这一健康状况遗传给下一代,使后代不再患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技》2002,(3):40-40
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提醒我们的,遗传化学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具有令人生畏的信息储存能力———人们体内每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构成整个人体的编码指令。计算机科学家现在正设法仿效自然,利用DNA建立一种完整的信息技术形式。实验2000年,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改进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艾德尔曼和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目前,这一领域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不论体外或体内,DNA计算的所有潜在用途还只是纯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家们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报道,P53基因的一个缺陷似乎与多种形式的肺癌有关。研究人员戴维·莱恩博士说:“这项成果转化成新的治疗方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它确实提供了治疗肺癌的一些新途径——也许有可能把变异的基因作为目标,用一种毒物来破坏它,或替换正常的P53产物以恢复控制。”。在这项新的研究中,17例鳞状细胞癌标本中有14例P53基因是异常的,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与吸烟有很大关系的肺癌。但是在7例类癌肿瘤(一种少见的已知与吸烟无关的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细胞中的DNA除了由父母遗传而来,还有一些源自其他生物体。你可能并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至少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而言是这样。你——以及其他每个人——可能都携带了多达145个基因,而后者来自细菌、其他单细胞生物体以及病毒,并把人类基因组当作了自己的家。这一结论来自一项新的研究,它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证据,表明在生物的进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4,(10)
据中国日报报道,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改造培育出了一种耐力超强的基因鼠。 由美国和韩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项基因工程经过10年的研究培养出一种基因鼠,它能在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坚持跑1800米,而普通的老鼠在90分钟内跑900米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据美国研究员罗纳德·埃文斯介绍,他们在试验中激活了老鼠体内的PPAR-delta基因,这种基因增加了慢缩肌纤维。经此改造的老鼠不用经过艰苦训练就是一名天生的马拉松好手。 (责任编辑   邓爱华)超强基因鼠一口气能跑180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