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彭汝砺是在宋学思潮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其诗歌创作具有典型的宋调特征,突出体现在诗歌取材的生活化、诗歌技巧的以文为诗与诗见才学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致力于对唐代诗歌的学习与模仿,在他们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唐诗,特别是中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韩孟诗派的“以文为诗”和学习李白的“天然雕饰”,既是他们诗歌倡导的方向,同时在吸收前人诗风基础上,开创了宋诗新的风格,为宋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韩愈诗歌创作很丰富,其"以文为诗"的特点在中唐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汉魏古风的初显阶段,古朴向奇崛的渐变阶段,奇崛瑰丽的成熟阶段,冲淡圆融的回归阶段。分析韩愈诗歌创作过程,可以较为深入地把握韩愈"以文为诗"艺术风格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试论乾隆对民族史的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少数民族君主,乾隆皇帝曾对民族史相当关注,提出过很多独特的观点。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高宗御制文集》等史料为主,兼及其他,就乾隆对民族史方面的观点进行简要梳理和评判。认为乾隆关注边疆民族史地,主要出于其实用主义的史学目的论,其言论表现出敢于怀疑、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探究求解的史学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诗坛宗宋的浙派诗两个重要分支:以厉鹗为代表的狭义浙派和以钱载为首的秀水派,前者主要创作在雍正及乾隆前期,后者活跃于乾隆朝,前后相继.通过二位代表诗人的对比,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文化个性、艺术特征,认识两派诗歌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吴芳吉的"白屋体"诗歌"以新内容注入旧格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域自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后,历代王朝与其互有联系.到清朝乾隆时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乾隆改"西域"为"新疆",通过对其中缘由的初步分析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来看乾隆所奉行的以"政治意识"为核心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诗歌成为唐代进士科的正式考试内容,有一个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的过程。“以诗取士”的理论源头是儒家的诗教说,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现实存在是在南朝时期,最终凝定为国家制度是在高宗、武后之世。  相似文献   

13.
在初唐诗坛,真正英姿勃起、文彩飞扬,并企图扫荡文场、扭转诗风者,还要属高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和"四杰"等人.是他们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使武后时代成为唐代诗风真正发韧的起点.不过,如果把"四杰"比做急先锋,那么这中军主帅则必属陈子昂.本文在详细分析陈子昂在初唐诗坛出现并崭露头角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出上,进一步讨论了陈子昂诗歌的意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成之殿"题颜榜书石刻,款署"复古殿书",为南宋高宗赵构御笔.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5,(4):18-22
窦光鼐不仅是清代乾隆政坛上久持圭笏而不倒的重臣,其卓然不群的个性品质,为人称道、载入史册的事迹,成为一代朝臣之典范,同时也是乾隆时代诗坛上素俱才思,名称一时的诗人,留有大量诗作存世。有着双重身份的窦光鼐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阐释价值,从历史材料中可归纳出窦光鼐形象的基本面貌,而从其"不肯出诗示人"的诗歌中亦可窥探其人真实性情,进而塑立起人物较为全面和丰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越南诗歌作品的创作多利用中国文化之元素,但也颇具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如"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越南文学名著《宫怨吟曲》即是一例,它巧妙利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又成功地使用了越南特有的诗歌创作形式——"双七六八体",因而在越南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越南"四大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格调,指不同凡俗的体格风调,体现作者的主观情志,具有雄浑刚健、清奇遒举的诗歌品格。李东阳的格调说,崇尚唐诗的雄浑,又强调以声调来辨析诗体,对前后七子和沈德潜等人产生重大影响。(二)曲与直,曲指含蓄委婉,直指直抒胸臆。曲可借景抒情,借物达意,以少总多;直可一气流注,直率真淳。(三)以文为诗,指的是诗的散文化倾向,其开创者,可追溯到杜甫、韩愈并影响到宋代的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18.
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  相似文献   

19.
李调元诗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调元论诗的基本观念及关注当代诗歌评论的倾向都明显可见与袁枚性灵诗学的相通,其《雨村诗话》分为专论古人的两卷本和专论今人的二十卷本两个系统,体现了乾隆后期当代诗歌批评意识日益清晰和强化的趋向。李调元所纂《全五代诗》是现存第一部个人编纂的较完整的断代诗歌全编,在乾隆诗学中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祐体是指苏轼文人集团于元祐年间以京城为主的唱和活动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突出表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受此风气影响,秦观元祐诗也有较明显的元祐体特征,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也残留着元祐体的一些弊端。但总体而言,秦观此期具有明显元祐体特征的诗歌并不多,成就上也无法与苏黄比肩,故世人谓其诗不似宋诗,但秦诗也规避了宋诗过于追求奇字、险韵、僻典等缺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