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山水诗意境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进行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由宙美主体的人生观念所形成的审美情志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是美学研究中的重点,它不仅包含事物本身的审美属性,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与历史的内涵。审美对象所存在的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它的生成是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过程中,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作用下,使具有审美性质的外在物质世界,从可能成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就生命本体论而言,艺术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不再表现为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物质实体的主客两分、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生命本体意义上的主体自我与客体对象的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具体来说,人与世界在艺术审美态度中表现为主体的超越功利及客体的自由无限,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物我相融相契。  相似文献   

5.
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审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互动性特征,其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6.
服装审美特征是服装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普遍性、直觉性与超功利等方面分析了服装审美特征的几种主要表现,以期探求人们在服装审美活动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变异是诗歌创作中审美想象区别于其它艺术想象的独特之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变异主要有形变、意变和理变三种。形变主要表现为表象形体、特征、时空位置和抒情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变化,及表象的转移;意变主要是表象内涵发生的变化,这是理解象征表现手法美学奥秘的关键;理变是客观生活规律用曲折变化的形式在诗中表现出来,深挚真诚的情感是激发审美想象产生“理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距离     
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近,主体能保证将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0.
神性与审美的关联源自古人对天、地、神、人的原初体验.这种关联在古人思考自身的本真存在时得以彰显。对于知识阶层而言.这种关联表现为对生命本真存在的诗意表述和高雅、理性的美学情调:而对于一般民众.这种关联则更多地体现为祈求获得福佑的功利倾向和粗犷、迷狂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需要音乐审美主、客体具备“共振”的结构,需要审美主体有相应的心理结构。同时,音乐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应具有较好的音乐认知、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美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若仅从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角度探讨翻译审美再现缺乏新意,而将翻译美学与会话含义理论相结合则不失为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体饰是人类以自我为核心的审美观照行为。它从对信仰物的膜拜活动中诞生.逐渐实现了从非审美意识到审美意识的转化。文面、文身、耳鼻穿戴物等固定性体饰,多借助对信仰物的模仿表现自我保护的功利目的;口部纹绘和齿饰意在强调生命不息;头部装饰更表明灵魂由此所出的观念;从胸部纹绘发展而来的颈饰和胸饰有标志族群和护身灵符的蕴涵;腰饰和四肢饰则有性吸引的意味。这些服从于功利目的的体饰装扮,隐含了审美价值、规则与体验,使审美意识得以唤起和培育。  相似文献   

14.
旅游呼唤审美:—浅析旅游审美活动的主、客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产品入手,结合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审美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即旅游需要审美。  相似文献   

15.
模糊修辞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言语活动,具有蕴藉美、形象美、朦胧美和情感美等再造性审美功能。其审美再造性功能的生成主要源于审美客体的不确定性、审美主体认识的有限性和特定的心理机制,同时,与一定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影视文化也变的越来越带有商业化色彩,非正统的文化形式大量出现,占有广阔的市场,影视文化走向世俗化,其消遣娱乐功能不断凸现。以传统的审美取向来看现代影视文化,审美表现中超功利的、纯净的、精英的审美取向正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冲击,以纯审美的眼光对之漠视、否定是不客观的;采取一味认同的态度也不可取,需要的是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周星弛的电影为例,分析传统审美诉求和现代影视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心世界出现了创造性的新产物--"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审美间体"(心理结构表征体)乃是主体精神嬗变的核心标志,由此衍生的"镜像时空"(功能场)能够同时吸收与折射对象与主体的价值特征,并能与主体意识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因而妙不可言.主体借助"镜像时空"方能观照自我、并与客体展开互动投射.审美价值生成于"审美间体"和"镜像时空"之中,主体借助观照这些内在创造物而同时体验自我与对象的全息价值和自由快感.  相似文献   

19.
审美客体是形成审美活动不可或缺的对象性存在物,它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它必须具有形象的表现性和意蕴性,它必须具有完整的外观形式和对于主体的感染性。主客体不能建立审美关系就无法产生审美活动,研究审美客体是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翻译美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成功地再现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王维《鸟鸣涧》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