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中装备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问题,从体系效能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作战环和自信息量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将装备和关联关系抽象为节点和边,根据节点的战技指标确定边的度量指标,构建基于作战环的作战体系网络模型;根据各目标节点参与的作战环数量及其效能提出基于自信息量的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建立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以某反航母作战体系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充分考虑了各装备和关联关系的异质性与不确定性,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装备体系贡献率,为装备立项论证和作战体系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综合效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综合效能评价体系的缺乏问题,研究并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综合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技术部分和经济部分构成,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同时对水质数据和经济数据进行标准化,最后建立评估体系,并用于评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综合效能.结果表明,厌氧池-梯式生态滤池和厌氧池-生态塘-生态渠评估综合效能值分别为0.9026和0.8045,工艺效能评价结果分别为“非常好”和“好”,有效地反映了设施的实际处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对抗条件下双机编队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机编队是空防对抗中一种主要的编队模式.在对单机作战效能评估的同时,对双机编队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构造了对抗条件下双机编队作战效能评估的解析模型,是飞机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的再次拓展,最后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工程侦察装备体系的效能,基于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指导模式,构建了与系统性能、固有能力、作战能力、作战适应性、体系对抗性对应的层次化指标体系。结合仿真评估过程,分析了单项效能、系统效能、作战效能、体系效能的评估内容和支撑关系。以地形工程侦察为例,建立了面向仿真评估的层次化工程侦察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框架。应用实践表明,该框架可有效指导工程侦察装备体系效能的仿真评估。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军使命的不断发展变化,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是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军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展实际,研究了国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经验,在分析我军联合作战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是发现、改进系统不足,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一项重要依据.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通常不易得出准确的评估结论.针对当前评估方法在处理不确定信息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灰色-证据理论的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模型.在建立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专家法、实地调研法和仿真分析法获取系统效能的评估指标值,并通过计算评估指标值与系统评估等级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构建不同方法下系统效能评估等级的基本概率分配,最后利用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对不同方法下系统的评估等级进行合成,从而获得系统效能的评估结论.实例验证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致命电击武器效能评估问题,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了影响非致命电击武器效能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非致命电击武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将模糊评价法应用到非致命电击武器的效能评估中,确定了模糊评判矩阵,建立了评估模型.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非致命电击武器效能,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大力培养一支善于开展联合训练、熟练驾驭联合作战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文中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充分发挥院校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岗位实践与锻炼的主阵地作用和切实走开开放式培养的路子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创新我军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联合作战人才教学体系、培养造就大批精通联合作战的新型军事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综合权重的装备指挥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基于综合权重的多目标决策的方法,以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在装备指挥效能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指标权重分配问题,使评估结果更加合理,是一种有效的装备指挥效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航空平台定向天线通信中网络构型效能评估的问题,针对作战平台对通信网络需求的特殊性,建立了航空作战平台定向天线通信网络构型的效能评估模型.该模型首先给出了网络构型的定义,分析了网络构型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网络传输速率、传输时延、网络健壮性、隐身性和特殊链路需求等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体系指标进行逐一分析,给出了相应的量化计算公式.最后使用该模型对给定的一个评估实例进行了仿真评估.实验表明该模型对作战平台机载定向天线通信网络构型的效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体系作为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具备网络组网方式多样、拓扑结构异构复杂、信息交互频繁等特点,同时容易受到网络攻击、突发事件等安全威胁。针对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内涵及特征,在作战、系统等视角的基础上,加入服务和安全因素,研究提出了基于多视图的网络信息体系结构建模框架及其模型设计方法,从顶层构建了网络信息体系典型的体系结构模型,对于开展网络信息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安全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多装备协同作战体系中基本设备对装备体系功能影响分析方法,以支撑体系对抗中火力打击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基本设备对多装备协同作战体系整体功能影响的模型函数,并给出求解方法.以国外3型8艘舰组成舰队的防空体系为例,进行了8艘舰分别对舰队整体防空能力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各舰相关设备部分或全部被毁伤对舰队防空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据此,确立了对于舰队整体防空能力最重要舰艇和设备.   相似文献   

13.
现代空中作战战场环境复杂,电磁干扰交织,作战流程多变,红外导弹作战效能难以研究,针对这一情况,引入OODA环理论,将复杂的作战流程抽象为简单的模块,结合AHP构建作战效能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而针对传统灰色效能评估灰数范围过大问题,引入基于端点混合可能度函数的灰色聚类理论,构建了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缩小了计算过程中评估灰数范围,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双机空战效能评估研究的重要意义 ,讨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 ,利用地面飞行模拟器进行双机空战效能评估的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着重研究了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1 )双机空战仿真流程设计 ;( 2 )机载雷达目标发现概率计算 ;( 3)空 -空导弹可攻击区模型建立 ;( 4)空战结果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基于模型体系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其未来发展需求。从体系架构建模和体系工程流程建模两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基于模型体系工程的研究、应用方面技术主流。以智能化无人作战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个多集群智能体系工程研究框架,并在该框架下分析了基于模型体系工程的研究需求,从体系和集群两个层面提出了MBSE的研究设想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配比运用武器装备,提高装甲部(分)队整体作战效能,提出了一系列评估准则及公式有效评估装甲部(分)队整体作战效能。依据信息化战场条件下装备配置的特点,将装甲部(分)队武器装备分为主战装备、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通过分析上述武器装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提出了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体系,并以此建立了装甲部(分)队整体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评估模型可以为指挥员提供合理的作战决策方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装备体系贡献度的评估能为装备发展论证、作战试验开展以及作战使用保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分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概念的内涵,总结了现有的装备体系评估的方法,构建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包络分析法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模型与步骤,进行了算例评估与验证分析。本研究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攻击机对地攻击WSEIAC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有效分析攻击机的作战效能,在航空武器性能指标基础上,以突防敌地面防空火力为作战背景,从实战角度提出了攻击机对地攻击的WSEIAC模型及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效能评估的基本过程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充分考虑了影响武器效能的多种因素,客观的描述了攻击机对地作战的实质,能够为作战指挥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智能无人作战系统是国际军事竞争新焦点,美国居于前茅。分析了智能无人作战系统基本特点、重要影响,归纳了美军在智能无人作战系统建设方面的总体性构想和规律性模式;针对智能无人作战系统的发展,探讨了作战概念设计、能力/效能评估、规模结构预测、智能标准体系编制与技术产业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电子对抗部队实战化训练质效不高的现状,剖析了训练指导思想、训练保障、训练考评等要素,分析了现行训练模式难以契合实战化训练要求、现行训练保障难以满足实战化训练需求、现行训练考评难以检验实战化训练质量等实际问题。提出应以战为引领、走开对抗式实战练兵路子,以需为牵引、加强针对性训练条件建设,以实为标准、完善实战化考评体系,不断提升电子对抗部队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