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1):81-8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2):69-69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3.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与远相对应说到"近",句中"迩"就是近的意思,就会近到细微,近到几乎静止,端正无邪。如果再推演开来,说到天地的概念,那么《易经》的内容无所不包,广大悉备,尽收其中。通览一下全句,不御对应了"广"的内涵,"以言乎迩则静而正"对应解释了"大"的意指,而一个"备"字则是"广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09,(5):59-59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相似文献   

6.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7.
“发于硎”新解质疑陈白夜《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晋郭象注:“硎,砥石也。”唐成玄英疏:“硎,砥砺石也。……年经十九,牛解数千,游空涉虚,不损锋刃,故其刀锐利,犹若新磨者也。”当今国内《庄子》的各种注本和...  相似文献   

8.
心意拳论     
心意者,本于大学,正心诚意之谓也。诚其意以正其心,正其心以修其身。正心诚意者,修身之大要也,而谓之举,何哉?盖拳者,攻防之术也,心意者,亦攻防之术也。察汉高之禽项羽,显非拳胜;观二桃而杀三士,智何不能。子曰:仁者无敌。既无敌矣,攻何不克,防何不能,是心意更优于拳矣,吾以为上乘焉。曰:既有上乘,何为下乘?曰:下乘者,太极也。太极以力,拳也;心意以智,亦拳也,其理正同。故以太极而成心意。请述其道于左:太极有攻与防,心意亦有攻与防。太极攻防,有化与发;心意攻防,亦有化与发。太极之化以力,或黏或走,引进…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一军实解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後,训之以若敖 冒笔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劫!劫则不匮。杜注云:军实,军器。今按讨军实与上交讨国人对言,又军实为楚子敬训箴之所加,释为军器,理不可通。今谓军实盖指人言,谓军中之土卒也。何以明之?公三十三年云:先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亡无日矣!杜注云,堕,毁也。於军实无说。按此所称军实,亦指置国…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13.
<正>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德行浅薄而处于尊贵之位,智慧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祸乱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上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八珍煮成的米羹),沾濡了四周,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非常凶险。"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的危险啊!好好的一顿美食,因为承载的器物少了一条腿,  相似文献   

14.
正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刚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平易其心、心平气和,然后才可以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做人做事全始全终,且能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身处危难,思虑不周全,而做出冒险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3,(2):92-92
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的“御”就是驾车。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已会驾车了,而且车技不错,还很懂得驾车之礼。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也就是说,登上车要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在车上的时候,孔子很注意车上的礼仪,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绝不指指点点。  相似文献   

16.
影射     
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缘何陪着你吃茶!”影射义为暗指。姚灵犀引述《湘舟漫录》“仲实问风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无入而不得之象也,被有文无行人影射坏了。”说的是本是好词儿的风流却被“影射”成了贬词儿。究其是实是因为影射的暗指,暗指风流为淫荡。暗指,造成了由褒而贬的转化。也导致了“影射”的迷惑。影射,源自“射影”。陆佃《埠雅》“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言无形。而蜮性阴害,射人之影,则莫可究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五行传》云:“南越淫女之气生蜮,蜮,犹言惑也。字说曰:蜮不得也…  相似文献   

17.
叶公之“叶”字读音辨析杨晓宇叶公沈诸梁为海内外叶姓始祖,已成叶氏宗亲之共识.但是,说到叶公之“叶”字的读音,就令许多人茫然了,甚至也包括叶公后裔.在许多有关叶公记载中,每每遇此便得附加一笔:“叶,音摄。”或“叶,旧读摄。”或“叶,读为涉”.要么就是“...  相似文献   

18.
撰著提要     
一文学哲学史地类 古书疑义举例补—(一)语中异字同义例:如庄子山木篇日“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行泄义同。大宗师篇曰“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神生俱有引出之义。(二)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如书盘庚“民不过有居”;诗瞻仰:’‘蟊贼蟊疾麻有夷届”,有,夷绋以助语。(三)助语用  相似文献   

19.
不能说对艺术的传统鉴赏方式完全没有定量分析的因素。例如,目录学家在整理和甄别文艺作品时,就很重视册数、卷数等因素。某些鉴赏家进而深入到作品内部,关注各种词汇、意象和旋律的出现频度。宋代大文豪苏武在谈到技艺传承时还讲过一段深刻的话:“能者即数而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量,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人见其工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方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所呕弃者寡矣。”’‘’文中表达了对于“数”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定量分析在传…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中庸的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中庸的审美观孔子崇尚中庸。在《论语·雍也》中他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当作仁德的最高体现。孔子讲中庸,是指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两段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