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兰田 《科学通报》1986,31(4):254-254
大量观测资料表明,类星体和Seyfert 1星系从红外到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典型的幂谱分布,F∝v~α,α大约为—1,而且这种幂谱分布可以外推到x射线波段,但是,在蓝和紫外波段的分布却偏离了幂谱,表现为一种平滑的谱分布,即“紫外超”。Malkan和Sargent认为这种“紫外超”现象是由幂谱,混合的Balmer连续谱和黑体谱联合产生的。在附加一个黑体谱成分(T=20,000~30,000K)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拟合了3C273等五个样品从5000(?)到远紫外的观测谱。  相似文献   

2.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3.
自然信息     
紫外望远镜一组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望远镜,它将用来研究类星体,这就是紫外望远镜。类星体在宇宙中也许是活动能力最强、最神秘的天体,它所辐射的紫外能量要比一般星系多得多。这台望远镜将通过研究类星体辐射的紫外光来收集有关类星体的详情。由于科学家对有关类星体的详  相似文献   

4.
类星体0916+558的紫外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7,32(5):358-358
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哥达空间飞行中心,我们利用“国际紫外探测器(IUE)”对类星体0916+558作了紫外观测,类星体0916+558是一颗低红移类星体,红移z=0.1222,星等为16.15等,适合IUE观测。我们选择该类星体作为观测对象,目的主要为获得它的L_a、CIV发射线及整个源在UV波段的连续谱资料,从而结合已有的类星体在UV  相似文献   

5.
类星体和星系哪一个形成在前呢?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认为年轻的星系滋养了位于中心的黑洞,一直到黑洞变成类星体。类星体是质量极大、威力极强的能量源。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没有挂靠主星系的类星体显然在大量地制造新恒星。该发现表明,类星体至少创造了某些星系,或许并不是星系创造了类星  相似文献   

6.
类星体和星系哪一个形成在前呢?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认为年轻的星系滋养了位于中心的黑洞,一直到黑洞变成类星体.类星体是质量极大、威力极强的能量源.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没有挂靠主星系的类星体显然在大量地制造新恒星.  相似文献   

7.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0):1565-1565
Malkan和Sargent曾对赛Seyfert Ⅰ型星系和类星体的连续谱用三个谱的合成来拟合。这三个谱是:(1)斜率α为1.1左右的幂律(f_vαv~(-a));(2)温度在23000—30000K之间的黑体;(3)Balmer连续。因此,若类星体中黑体成份温度改变,其峰值必定会移动,这就改变了合成谱的斜率。从文献[1]的图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外波段,Balmer连续对合成谱的贡献已相当小,可以忽略。此时,黑体温度的改变对于紫外波段连续谱斜率便有相当敏感的影响。因此我们自然想到紫外波段的谱指数可能是类星体黑体温度的指示参量。本文将以类星体3C273为例作讨论。  相似文献   

8.
褚耀泉 《科学通报》1983,28(16):972-972
我们发现了一个具有很大红移值Z=3.45的类星体PKS 0335-122。在研究暗射电类星体的过程中,我们曾证认了一批射电平谱源,这些射电源原先被证认为空白区域。众所周知,具有平谱的射电源(通常这些源在射电波段是不可分辨的)经常是与恒星状光学天体相联系的。射电平谱源的光学证认率是很高的,例如,Condo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射电巡天星表在Palomar巡天底片上的证认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际紫外探测卫星获得的最新结果,在NGC4151星系的类星体核心的中心的一个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亿倍。这是天文学家们第一次获得一个类星体中心的质量。这个发现加强了类星体的密集功率是由于星系中心质量极大的黑洞周围气体涡动所致的理论。NGC4151是一个距地球约5千万光年的螺旋星系,其中心“小类星体”核心是一个十分小的亮区,那里气体云的运动极快。这些星系称为Seyfert星系,而NGC4151是最近的明亮的实例。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首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对此核心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了装在国际紫外探测卫星上的45厘米望远镜。大部分来自核心区的紫外辐射是在一个极端密集的功率源中产生的,但特定  相似文献   

10.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12.
1978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又叫爱因斯坦天文台,它装备有分辨率为几个角秒的大反射X射线望远镜等观测仪器.由于仪器的灵敏度比以往的高,所以在对已发现X射线源的天区进行搜索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它证认了43个新的射电源,其中10个是在银河系外,大部分可能是类星体.若这些射电源的确是类星体或活动星系的话,那末就能够说明X射线背景辐射.若将来的观测能确定这一点的话,这将是爱因斯坦天文台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确定了30多个X射线源是X射线类星体,而在此之前,仅仅知道三个X射线类星体. 通过观测还认证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射电星系——半人马座A,它的中心红外源与一个X射线源重合.在这个源的东北方向发现一个X射线的喷射流,同早先发现的光学、射电喷射流在一条线上,长约  相似文献   

13.
类星体,是遥远宇宙中最明亮的一类天体.光变研究表明类星体发出光学辐射的区域很小,只有几光天到几光年.如此小的发光区域,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却比大小是它几十万甚至千万倍的普通星系还大上千倍.那么,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源是什么呢?超大质量黑洞对周围物质的吸积,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回答.那么,黑洞如何吸积周围物质?此外,黑洞不仅吸积物质,还可能吹出盘风,产生喷流,与周围星际介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能影响类星体寄主星系的演化.本文将着重介绍:(1)类星体的发现;(2)类星体的能源;(3)黑洞吸积盘理论模型;(4)类星体的喷流;(5)超大质量黑洞与其寄主星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使用X射线探测卫星ROSAT观察宇宙的科学家们认为,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产生于星系中心。而天体物理学家将发现很难解释它们怎么会在大爆炸发生后那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而其他的证据却偏偏显示出那个时候的宇宙物质分布是如此的均勻,甚或毫无“结块”的迹象。普朗克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格仑瑟·海辛格在0.4弧度范围上探测到40个类星体。ROSAT在该区域的背景上,观察到了一束束的X光辐射。海辛格认为,这些X光束是由处于红移状态下的类星体发射出来的。如果他是正确的,那就说明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是极不均勻的。这与最近从对宇宙背景辐射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有矛盾,这种辐射,据认为是由大爆炸产生出来的。观察表明,按宇宙背景辐射的分布状况来看,宇宙早期物质分布应当是极为均勻的。  相似文献   

15.
王挺贵 《科学通报》1993,38(9):807-807
活动星系核的紫外大包曾一直被认为是标准吸积盘的特征热辐射,但最近几年,该解释遇到一些困难。于是Barvainis等提出了自由-自由辐射机制,并在拟合谱形等方面取得了成功。本文将从光变和统计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5,30(11):826-826
爱因斯坦天文台关于类星体资料公布以来,人们的注意点之一是研究类星体的X射线、光学及射电辐射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研究不仅是计算X射线背景辐射一个主要方法的关键,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三种波段辐射机制的重要依据。这三种辐射对比研究中,比较注目的是Tananbaum等发现的在一个完整的射电入选的3CR样品中,X射线光度弥散最  相似文献   

17.
Sargent等对5个高红移类星体光谱资料的系统研究表明,这些吸收线是散布在宇宙空间的原始氢云产生的,他们由此获得了这些云和周围介质的物理特征。本文除Sargent的5个类星体外,又增加了4个新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18.
类星体是天体物理重大疑谜之一,质量是其重要的物理参量。本文试从“爱因斯坦天文台”发射后第一批X射线类星体资料提出对类星体质量的一种估计。首批资料共42个,其中6个给出上限X光度。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能谱指数α_(ox)与红  相似文献   

19.
曹盛林 《科学通报》1980,25(20):937-937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许梅 《科学》2004,56(6):45-45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4,183(2461):14报道,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被天文学家认为是喷射出物质和能量汹涌喷流(jets)的源泉。最逼真的计算机模拟显示:当黑洞旋转时.将环绕着它的磁场扭绞得非常紧密.以至于当这种磁场松卷时就向空间喷吐出大量粒子达数十万光年之遥。天文学家们已探测到从数千个被称为强射电类星体在射电波段发射出的喷流,但对于被认为是由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提供能量的喷流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天文学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