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瑞明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5):14-18,114
人民群众语言的生动活泼,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把词中真实的理据用字隐去,用同音近音的字来代替,如同制谜,形成趣难。语言学家未曾研究,方言词典避释难点。太原方言有多量这类词语,值得细作辨析欣赏。  相似文献   

2.
一,本文辑录武汉方言同音字并与普通话读音对照排列。操武汉方言的人可以借此学习普通话语音,说普通话或研究方言的人可以借此了解武汉方言。 二,全文选常用同音例字3500个多,按武汉韵序编次,同韵字再按声序编次,同声、韵的字再按声调编次。韵序编号写“一”二”等,声序编号写“1” “2”等,调序编号写①、②,等等。方言声、(?)韵写国际音标,正文中加方〔 〕括以资辨识。音标前选列一个同音代表字,姑名其为韵目、声目,以便于不识音标的人称说、查检。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古代文献安科特别是有关蜀地民俗和方言的记载对今天活在四川人民口头中的古方言词语进行了推本究源的考释。有助于解决编纂方言词典中遇到的“有音无字”或“同音替代面目全非”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排行最末的词主要有四大类:“末”类、“幺”类、“■”类、“细”类。“末”类词包括末、蔑、灭、晚(满、颟、蛮)、■、尾、屘,等等;“幺”类词只有一个成员,即幺(夭);“■”类词包括■、孻(拉),等等;“细”类词包括细、碎,等等。这四类词在使用上各有特色,其中“末”类词的成员最多,使用范围也最广;“幺”类成员最少,但使用范围比较广;“■”类词与“细”类词的成员比较少,使用范围也比较窄。从这四类词的用字来看,“末”“蔑”“灭”属于同源通用字;“■”“屘”“孻”是分别为“晚”“尾”“■”的引申义而造的方言俗字;“满”“颟”“蛮”是“晚”的同音借字,“夭”是“幺”的同音借字,“拉”是“孻”的同音借字;“■”是“■”的讹字。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方言的用字情况值得我们全面清理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肥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支,但在具体表达上又表现出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语调中入声偏多偏重,发声中开合分辨且显得平直而贴近“中原雅音”,词义中既有同音多义也有多音多义。  相似文献   

6.
"假借"小议     
“六书”之一“假借”,许慎“本无其字”说宜作“本非其字”解;同源通用是假借;同音代替是假借的一种形式,也是“依声托事”;本字不等于初文,更不是后起字。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温州話的城区音和郊区音是略有差異的。这里用以跟北京语音作比較的是指溫州市城区的语音。 溫州語音受到外地音的影响,有些字音,在有些詞語中,口語只能按照习慣上受影响后的音来說了,但文讀仍按方言原来的音来讀的。例如“规矩”(指“有礼貌”),口語叫作(?)(跟“个举”同音),文讀仍念。(?)(跟“居跪”同音);“摆架子”的“架”,口語叫作(?)(跟“脚”字的去声同音),文讀仍念(?)(跟“掛”同音);又如“穆桂英”“薛平貴”的“桂”  相似文献   

8.
“姐”“祖”同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方言、相关民族语言材料的研究,辅之以人类学、文字学的观察发现,在姬周语(汉语雅言的前身)和古羌语分离之前的原始祖语中已经诞生了“蛆”的前身“且”,“姐”和“祖”同源。这为“姐”后来在汉语中逐渐代替了“姊”的语言地位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论古今字     
汉语的一个词,开始用某个字来表示,后来改用另一个字表示,而后来的这个字又是专门为表示这个词而造的,这两个字合称古今字,通假字则不然,它是“本有其字,同音代替”,用来代替的字和本字并存。古今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录四川攀枝花市区本地方言音系,内容主要包括:攀枝花市区本地方言声韵调、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1.
河南罗山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多种方言在这里发生广泛接触,造成了比较复杂的方言状况。罗山定远话属于中原官话中的信蚌片,又深受孝感方言影响。定远话这种复杂的方言接触的特征在疑问代词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定远话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么”“几”“多”“谁”等几组,各组中均有独具定远话特色的疑问代词形式,如“哪个。…‘么搞…‘几咱…‘多长远…‘谁个”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湘语典型特征词语之一,“细”的最大特点就是兼表“小”义,这是学界的一般看法。通过将湘语中的“细”与普通话“细”、“小”的义项分别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湘语“细”并未完全兼有普通话“小”的所有义项,而仅仅兼有其中的四个义项而已。  相似文献   

13.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4.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江西赣方言的"吃价"是个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吃价"在江西赣方言中分布较广泛,也在吴方言中存在.它是否能像"忽悠"等词一样在全国用开,乃至进入到普通话中来,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否定词与程度词连用可形成两种语序:“否定词+程度词+V”(I式)与“程度词+否定词+V”(II式)。与普通话相比,湘方言中的I式和II式在句法形式、语义特征以及使用频率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不对称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对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镉、砷、铅4种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V(HNO3)∶V(HF)∶V(H2O2)=4∶1∶1的混合酸体系,消解含有Ti、Si氧化物的药用胶囊.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样品中的4种有毒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的含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明胶空心胶囊标准要求,镉、砷、铅3种元素含量也均符合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满足中成药药用胶囊中铬、镉、砷、铅4种金属元素的检测.对于高含量的样品,ICP-OES法简便、快捷、高效;而对于低含量的样品,GF-AAS法加标回收率更好,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萍乡(城关)方言语音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根据萍乡城关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所表现出的轻声与儿化普遍掌握不好的突出问题,为萍乡城关地区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有效的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