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对小农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经过了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理论的根本转变,最后形成了经过合作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本文试图对列宁的共耕制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便了解当时列宁是怎样设想改造小农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问题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列宁合作制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毛泽东的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对马克思、列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和论述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的。1 毛泽东同志这一论述把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提高到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毛泽东倡导农业互助合作的理论原因和基本观点两方面论述他早期的农业合作思想,说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贡献及缺限,有助我们探索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期产生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群众自愿是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保护农民利益,是贯彻群众自愿原则的基本前提;教育引导农民,是贯彻群众自愿原则的必要手段;运用政权力量,是贯彻群众自愿原则的根本保证;进行长期工作,是贯彻群众自愿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二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列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直接继承了列宁、毛泽东开辟出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融汇到经典社会主义中,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思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成功经验等,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论述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对从客观实际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毛泽东运用历史智慧 ,结合中国农村实际 ,成功地走出一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以渐进方式寻求农村所有制变更是这条新路的基本思维 ,通过利益格局的重组 ,提高贫雇农的经济地位是这条新路的重要内涵。而对生产关系反决定作用的强调 ,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两个决定作用”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最先提出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战略命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并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深入把握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为我党成功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成为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农业发展思想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建设理论的第一步 ,是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伟大成果。毛泽东以强烈的反传统精神 ,力图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行工农并举 ;试图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推进农业生产力的跃进。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由于主观上经验的缺乏与主观主义的膨胀 ,急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 ,造成了其理论的严重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列宁选集》第四卷549页)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过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在我国的最终胜利,必须加速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建设,使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就强调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毛泽东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就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提供的理论原则出发,在借鉴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探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探索,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但它为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和实践基础,也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继续探索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4.
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准确把握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社会主义"的含义进行梳理,搞清楚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笔下"社会主义"的含义变化,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马克思本人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列宁首次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这显然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需要经历更长久的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客观现实要求在名称上加以强调以突显其长期必要性;斯大林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框架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降低了社会主义的进入标准;受其影响,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沿用了斯大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上的科学表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决定因素。因此,从马克思到列宁都十分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阐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指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是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基本的理论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独立自主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四个方面.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具有普遍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于我们建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如何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社会课题就摆在了党和毛泽东及全中国人民的面前。从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过许多宝贵的理论思考,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就是其一。本文仅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中国的工业化要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进行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18.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正确区分和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等。这些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邱清焕(一)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贯关怀并亲自指导人民教育事业。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等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独创性的教育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适合中国国...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进一步加强了列宁主义基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诸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不等于最终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