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反轻子-夸克共振态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HERA发现〖AKl-〗-q共振态可能是e+-d共振,该事例非标准模型(SM)所预期,与亚夸克层次有关.用价-海亚夸克混合模型和Preon模型给出的“编外”粒子研究〖AKl-〗-q共振态的物理机制,结果发现:产生〖AKl-〗-q共振的物理基础是由于“编外”玻色子中存在具有B+2/3物质性质的“反轻子型夸克”,在反轻子和夸克之间传递相互作用的是具有ε物质性质的“编外”玻色子,在ε物质的相互交换下〖AKe-〗-d共振与〖AKν-〗e-u共振可以相互转变,并与早前的中微子统一模型、新名古屋模型相符.反轻子-夸克共振;ε物质;B物质;亚夸克模型;Preon模型  相似文献   

2.
将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和双夸克模型结合起来,研究了五夸克共振态.计算结果表明,正、负宇称态都存在等效吸引,但在能够描述重子谱和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的要求下,得到的能量偏高,并且负宇称态的能量低于正宇称态.  相似文献   

3.
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采用绝热近似,计算了具有双夸克结构:qq—qq—q的五夸克态茸Ξ--的能量.结果表明不管是正宇称态,还是负宇称态,系统都倾向于形成线性结构,而不是三角形结构.最低能态的宇称为负。能量为1770MeV。与目前实验给出的值(1860MeV)相比偏低。但仍高于理论阈值1582MeV.  相似文献   

4.
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采用绝热近似,计算了具有双夸克结构:qq-qq--q的五夸克态Ξ--的能量.结果表明不管是正宇称态,还是负宇称态,系统都倾向于形成线性结构,而不是三角形结构.最低能态的宇称为负,能量为1770MeV,与目前实验给出的值(1860MeV)相比偏低,但仍高于理论阈值1582MeV.  相似文献   

5.
在夸克退定域色屏蔽模型(QDCSM)的基础之上,采用绝热近似法研究了粒子物理领域近几年来讨论的热点:多夸克系统中五夸克态Θ 的结构问题.计算了Θ 的3种可能结构:KN分子态模型,Diquark-Triquark模型,Diquark模型.计算结果表明:3种结构负字称态的能量都低于正宇称态,这点和Jaffe-Wilczek估算的结果相反;另外在三者之中Diquark模型结构下得到的Θ 能量最低,为1549 Mev,略高于实验所宣称的1540 Mev,所以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共振态.  相似文献   

6.
将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和双夸克模型结合起来,研究了五夸克共振态Θ .计算结果表明,正、负宇称态都存在等效吸引,但在能够描述重子谱和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的要求下,得到的能量偏高,并且负宇称态的能量低于正宇称态.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夸克与夸克-反夸克对之间通过不仅单胶子交换,而且线性禁闭相互作用的耦合相互作用势.这个耦合势对从夸克模型考虑两夸克和四夸克态之间的混合将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e^ e^→q0q0g三jet的平均带电粒子多重数和能流分布。利用e^ e^-→q0q0→两jet的图象,认为夸克q0(或反夸克q0)轫致辐射的硬胶子首先碎裂为一对夸克反夸克qq,并与q0q0组成彼此独立的两个夸克反夸克链-/q0q、q-/q0,并在各自的质心系中碎裂,碎裂规律与e^ e^-→q0-/p0中q0-/q0的碎裂现象相同,计算的末态粒子多重数与实验基本符合,并能解释观察到的三jet事例末态能流分布的“弦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采用绝热近似,系统计算了由重夸克组成的四夸克系统qq的能量.结果表明,少部分态是完全排斥的,大部分态都存在等效吸引,但是这些等效吸引还不足以形成束缚态.  相似文献   

10.
亚夸克粒子的B分布、Γ分布和超对称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据实验、理论分析认为:在高能下F-D统计和B-E统计将统一被B分布或Γ分布替代.给出了价-海亚夸克混合模型中的B分布和Γ分布函数,与超对称的要求相符.讨论了轻子型夸克q’和其反粒子q’的复合粒子(q’,q’)是促成费米子和玻色子相互转变——超对称的中介,高能下泡利不相容原理可能被破坏或削弱.  相似文献   

11.
亚夸克粒子的B分布、Γ分布和超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据实验、理论分析认为:在高能下F-D统计和B-E统计将统一被B分布或Γ分布替代.给出了价-海亚夸克混合模型中的B分布和Γ分布函数,与超对称的要求相符.讨论了轻子型夸克q’和其反粒子q’的复合粒子(q’,q’)是促成费米子和玻色子相互转变——超对称的中介,高能下泡利不相容原理可能被破坏或削弱.    相似文献   

12.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用夸克与标量介子九重态和赝标介子九重态场的耦合来描述中长程相互作用,单胶子交换来描述短程相互作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是在原来手征SU(3)夸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夸克和矢量介子九重态场的耦合,主要由矢量介子交换来描述短程相互作用.在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研究了核子-超子相互作用过程,计算了N-Λ和N-Σ相互作用的S波散射相移.通过和手征SU(3)夸克模型的结果比较,发现N-Λ和N-Σ系统的短程相互作用既可以由单胶子交换来描述,也可以由矢量介子交换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采用绝热近似,利用母分系数展开技术,计算了具有三角形结构的五夸克系统的能量.对于正负宇称态,系统都存在等效吸引,五夸克系统(H)^+的最小能量为1650 MeV,与目前实验给出的值1540 MeV相比偏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量子场论中基于准势途径的相对论夸克模型,通过节点法则和凹凸法则数值求解薛定谔方程的方法,编写了相应的Mathematica 5.0计算程序,求解了该模型下的薜定谔方程,计算了重夸克偶素(cc和bb)在静态势的自旋平均能谱和约化径向波函数,得到了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研究了带有一个奇异夸克的双重子态Σ*Δ(ST=052)和Σ*Δ(ST=312)的结构.结果表明,尽管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短程力的机制完全不同,但两种模型下给出的定性结果是一样的,即这两个双重子态都是束缚态,能量在Σ*Δ道之下却在ΛπΔ道之上.在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下,Σ*Δ(ST=312)态的结合能比Σ*Δ(ST=052)态的结合能大.  相似文献   

16.
分析CP破坏与超对称模型,然后由超对称模型出发,认为u.d夸克有两类反夸克:F erm i型和B ose型反夸克,质子P F 1也有两类反质子P -F 1及P -B 1,且P -B 1=P -F 1 3 lS0,F([q1q2]g).当P F 1P -B 1对湮灭时,只有P -B 1中的P -F 1与P F 1被湮灭而转化的光子,l0S,F([q1q2]g)组分将被保留下来.q1,q2,g等亚夸克都只是正物质的组分.因此,宇宙中正物质应多于反物质.  相似文献   

17.
在手征SU (3)夸克模型和推广的手征SU (3)夸克模型下,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了奇异数为-6的双重子ΩΩ的结构。分析了波函数宽度,夸克交换效应以及标量介子混合角对系统结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度越小越容易形成束缚态,夸克交换效应有利于形成束缚态。标量介子混合角对系统结合能的影响很大,不同的混合角下系统的结合能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从亚夸克物理中允许存在的编外粒子出发,探索了可能存在的双夸克态、双轻子态以及轻子型夸克等新物质态,给出了它们的结构性和SU(3)对称表示。  相似文献   

19.
H粒子的结构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用夸克与标量介子九重态和赝标介子九重态场的耦合来描述中长程相互作用,用单胶子交换来描述短程相互作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是在原来手征SU(3)夸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夸克和矢量介子九重态场的耦合,主要由矢量介子交换来描述短程相互作用.笔者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在两集团组态下研究了H粒子的结构.结果表明, NΞ和∑∑耦合道对H粒子提供比较大的吸引相互作用,两集团之间的夸克交换效应也提供吸引相互作用,它们都有助于H粒子束缚态的形成.另外,通过和手征SU(3)夸克模型的结果比较,发现两种不同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对H粒子定性的描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据焦一宫提出的夸克、轻子的亚克三体结构模型和推广后的Preon模型,讨论了超对称性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分析了编内费米子和“编外”玻色子间具有的正、反两界粒子一一对应的超对称关系,且正、反两界粒子分别满足SUf(3)群和SUf(3)亚群对称,从而人为最近观测到的质量m^′>50mp的奇异粒子是“编外”轻子型夸克q^′及q^-′的复合态H′(q′,q^-′),发现l^--q共振是“编外”玻色子中存在“反轻子型夸克”Sc^ 2/3(bc,g^-)的必然结果,可能是对亚夸克物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