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以及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此次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却又一对夫妻同时获奖,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莱特夫妇俩已  相似文献   

2.
1项目简介人的记忆过程及其神经机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面对一个事物的重复出现,我们的行为和大脑会如何反映?重复效应是存在于记忆和学习中的一种普遍形式,即重复遇到一个项目会导致对这个项目更快更有效的加工。研究者发现,  相似文献   

3.
慧文 《科学大观园》2014,(18):45-46
<正>无论做白日梦是否是件令人担忧或引人幻想的事,我们所有人都会做白日梦一一换句话说,就是将我们的思绪带离手中的任务。如今,一种可以模拟人们精神游离状态的新计算机模型也许可以给科学家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研究带来一丝线索。这个模型展现了我们在忙碌或者空闲时大脑细胞是如何进行相互交流的。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科学家就知道我们的大脑即  相似文献   

4.
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首个人-人大脑界面,并声称发现了心智操控的秘密。起先科学家们利用电脑将大脑产生的电信号翻译成命令,控制机械臂或者鼠标指针,而后杜克大学的科学家曾演示过两只老鼠之间的脑-脑通迅,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演示人与老鼠之间的这种通讯。而今在研究过程中,华盛顿大学的拉杰什·拉奥利用脑电波记录和一种磁刺激向同事安德烈·斯托克传输脑信号,以便达到控制斯托克的手指在键盘上移动。斯托克表示:"互联网是连接电脑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又用这种方式连接大脑。我们希望利用大脑的优势,直接在大脑与大脑之间进行通讯。"斯托克将这项技术形象地比作"瓦  相似文献   

5.
延展认知自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论,其中延展认知的支持者认为,认知冲出了大脑的界限,认知过程延展到了大脑之外、身体和环境之中,但由于延展认知支持者论证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五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分别是同等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系统耦合论证和进化论证。然而,延展认知的反对者却认为,认知并未冲出大脑的界限,真正的认知依然在大脑之中,并基于此对延展认知不同形式的论证给予了反驳和批判,使得延展认知面临着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认知系统和认知过程的区分、认知膨胀问题和认知标准问题等挑战。尽管面对挑战,延展认知的支持者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是作者认为,延展认知支持者的辩护与延展认知面临的挑战相比要弱得多。因此,文章的目的就是对延展认知进行再审视,从而维护认知的大脑界限。  相似文献   

6.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7.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8.
正一次手术失误让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患上了"失忆症"。他可以每天看同一本书而不自知;不记得自己是否吃过饭;每次提到过世的亲人时,都像首次听闻噩耗般难过。然而,也正因人为制造的失忆,他成了科学家争相邀请的实验对象。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医生苏珊·科林说,"他让人们明白了大脑记忆机制的奇妙之处,研究莫莱森如何忘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如何记忆"。  相似文献   

9.
普特南探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认为图灵是在哥德尔扣杰克斯赫伯德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构造了计算概念并且发明了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不是等同的,我们应从原则和经验两个层次来看待将大脑思维模拟为数字计算机的思想.归纳推理面临的问题给人工智能研究带来很多的启示.人类本质活动不必然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活动.即使大脑的计算机模型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能断言人工智能就会成功.因为,计算机模型不能够模拟人类总体的知识能力,对于人类认知的研究并不必然要求我们将认知要么还原为计算要么还原为大脑程序,我们可以很成功地发现大脑的理论模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但是这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家在对老鼠进行的研究发现,当它们睡眠不足时,大脑中的"清除细胞"变得更加活跃,这些被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就像是微型胡佛电动吸尘器,当大脑连接变得衰弱和分裂时就会清除神经突触细胞。研究报告作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家发现大脑要比我们预想的活跃10倍。在这项对神经元树突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树突并不是以往认为的被动传递通道,而是在动物运动时具有活跃的电活动。由于树突在体积上比神经元中心大100倍,这不仅意味着大脑具有的计算能力可能是原先预想的100倍,而且为未来“似大脑计算机”的开发铺平道路。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对神经元树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树突是从神经元细胞体发出的分  相似文献   

12.
挪威科学家最近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生在年初的孩子比那些生在年末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也有更多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机会。挪威科学家不久前刚进行的这一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生日在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自然》杂志在线报告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物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期的病理特征,而今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可预测它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并有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提前预警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目前,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只能通过PET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或是测量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来准确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识论视野中的认知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认知活动和推理中认知偏见的形成原因,阐述了认知偏见的本质特征。文章重点介绍了富勒尔和戈德曼的社会认识论解决方案,指出社会认识论是在新的认知机制上解读认知偏见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澄清“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一语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两种认知结构——经验归纳认知结构和假设演绎认知结构,着重论述了对后者中的基本假设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对肥胖症患者的大脑进行磁刺激或电刺激,或许可以有助于他们减肥。科学家们在研究中测试了两种非侵害性大脑刺激技术发现,不管是电脉冲还是磁脉冲,对于肥胖症患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被刺激的大脑部分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区域,而该区域与饮食自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因狂犬病毒丧生的人达数万之多。这种凶猛的病毒拥有罕见的入侵神经细胞能力,并通过神经细胞感染大脑组织。但科学家指出这种能力或能帮助我们治疗脑癌。科学家试图模仿狂犬病毒攻击大脑的方式,将治疗肿瘤的纳米粒子送入大脑肿瘤。目前该技术仅在小鼠身上试验过,但将来若是能在人体实验成功的话,医生便可通过这种纳米粒子将药品直接送入肿瘤,以便避免健康细胞受损。  相似文献   

18.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家杂志承办的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1年1月18日揭晓。"拓扑绝缘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揭示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中国发现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大地电磁测量揭示青藏高原东部有两条地壳物质流"、"揭示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在细胞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超材料实现微波段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和"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正>大脑植入物是人们在科幻电影中经常看到的内容之一,不过科学家已经能将这一情节转化为现实。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新研制一种可注射性大脑网眼结构,直接记录大脑电信号的变化,甚至能探测到单个大脑细胞等级的变化。这种网眼探头具有广泛  相似文献   

20.
秋凌 《科学大观园》2012,(20):45-46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但仍未完全了解这个器官,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但他们对大脑的了解正在逐步深入。大脑感觉不到疼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