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基于ANSYS的笔记本电脑包装件跌落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产品的损坏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跌落碰撞,目前对此的测试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应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瓦楞纸箱、缓冲垫和笔记本电脑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实际的运输流通环境和仓库堆码环境对模型进行跌落试验,得到笔记本电脑在不同条件下跌落的受力情况。通过这种有限元分析方法不仅能得到所需要的实验数据,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实际测试费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不同橡胶制成的笔记本电脑缓冲脚垫进行单轴试验,获取各种橡胶的强度参数。建立笔记本简易有限元模型,研究橡胶材料缓冲脚垫在不同形状、大小、厚度及位置分布的情况下,笔记本电脑在正面跌落条件下对硬盘的加速度响应。建立整机有限元模型,进行整机的跌落试验测试分析,验证简易模型的结论,并得出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笔记本电脑的有效散热是其安全运行的前提,随着笔记本电脑CPU功耗的增大及笔记本电脑小型化的要求日益突出,笔记本电脑对散热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Fluent对不同尺寸的散热器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对实验所用笔记本电脑散热器进行了设计优化.通过比较得出了加长翅片长度到15mm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效果的结论,并提出了对不同用途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器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ANSYS/LS-DYNA的箱体跌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箱体跌落试验,我们可以获得箱体跌落受力与形变方面的数据与结论,用以各个领域的研究。但是由于跌落问题的瞬态性,获取跌落中的数据需要反复用箱体进行跌落,数据捕捉难度大,且试验成本昂贵。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ANSYS/LS-DYNA进行了箱体跌落仿真,阐述了ANSYS软件对箱体跌落的仿真过程,通过对原有箱体建立模型并进行跌落仿真获取了箱体的形变和应力数值。试验表明,借助该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跌落仿真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网故障、扰动引起的电网电压跌落给并网运行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带来的问题,应用超导储能系统提高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以及超导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搭建系统仿真模型,给出不同电网电压跌落状况下,添加超导储能系统前后的仿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当电网电压跌落时,超导储能系统能迅速平衡直流母线的功率变化,使直流母线电压保持稳定,直驱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昌州 《科技信息》2013,(34):83-84
本文首先根据引起电压跌落的原因将电压跌落源分为三类,并且系统分析了三类电压跌落源引起电压跌落波形的不同特征;其次从另一角度对现有几种电压跌落源定位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类型的电压跌落源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才能过更好并快速准确的定位电压跌落源。  相似文献   

7.
针对笔记本电脑噪声源、噪声特性和影响噪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笔记本电脑机壳对噪声的屏蔽或吸收作用使噪声降低的趋势并没有出现,反而导致笔记本电脑正面操作人员所在位置的噪声增大;进气口的封闭也并不一定使该处的气动噪声值降低;噪声指向性研究发现,噪声值最高处并不在风扇出风口上方,而在出风口的对侧.  相似文献   

8.
确定包装产品脆值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将跌落试验所得的半正弦冲击脉冲换算为矩形中击脉冲来确定包装产品脆值的新,并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接触热阻模型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性能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笔记本电脑表面温度高、热流密度大等问题,基于接触热阻理论建立了某笔记本电脑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其内部温度场和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散热结构进行优化.采用热成像仪、热电偶对其温度场和关键点温度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原样机的进风口和热管设计不合理,不利于芯片散热.通过调整笔记本电脑进风口位置使其内部流场更加合理;改变热管布置解决了热量集中的问题,CPU的最高温度降低了6.0℃;优化散热肋片的尺寸,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散热能力.研究结果对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散热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LS-DYNA模块对高压气瓶在无内压的状态下进行跌落仿真分析。气瓶跌落高度设为2m,并分别以水平、45°倾斜、垂直3种角度自由跌落。结果表明,水平跌落时,气瓶肩部受力最大,为505MPa,气瓶没有发生塑性变形;45°倾斜跌落时,气瓶与地面接触部位应力最大,为734MPa,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气瓶发生塑性变形;垂直跌落时,气瓶所受冲击力最大,最大应力为1500 MPa,远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气瓶发生较大塑性变形;45°倾斜跌落和垂直跌落时,气瓶均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双馈风电机组电压跌落发生装置的原理,并对不同的电压跌落发生装置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及比较,确立了阻抗形式的VSG方案,为进一步解决电网故障期间由于电网电压严重跌落造成电压无法恢复的问题,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电压跌落发生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某军用载物箱标准姿态跌落行为下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仿真分析进行包装系统性能评估,为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并与假想姿态跌落行为进行对比仿真试验,分析响应结果的差异性,确认仿真分析中标准姿态跌落建模的重要性。采用Hypermesh联合LS-Dyna集成建模思想,对不同姿态跌落工况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包装系统各部位应力云图及内置物响应加速度曲线。在标准姿态下,面与棱跌落过程中系统最大应力均未超过对应材料屈服强度,角跌落过程中,箱体最大应力76.654 MPa明显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与标准姿态对比,假想姿态下棱与角跌落过程中系统最大应力、响应加速度峰值及力响应时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载物箱以标准姿态进行面与棱跌落测试时结构不会发生强度破损;角跌落时,存在破损风险,需进行结构优化。为提高包装系统跌落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以标准跌落姿态搭建有限元仿真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高压输电线路中,绝缘子由于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断裂而导致导线跌落,而导线跌落的过程中会给高压输电线路产生连续的动力冲击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跌落过程进行了模拟,进而对导线跌落的非线性动响应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所收集到的几大汽车生产商对汽车继电器的抗跌落要求进行了总结,并且对现有结构的汽车继电器抗跌落设计进行了擐讨,提出了汽车继电器的抗跌落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铝制包装箱,对其进行跌落仿真分析,研究其跌落过程中的应力与变形。本文采用ANSYS/LS-DYNA对其进行弹塑性条件下的跌落模拟分析,采用应力失效与应变失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安全评定,证明该产品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封装的可靠性是保证器件稳定,且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性能。建立了PCB板及封装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Input-G方法模拟封装整个跌落过程,计算PCB板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影响跌落实验的各个参数。将Input-G简化模型与带焊点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分析表明Input-G简化模型可以大大节约计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PCB板而言,利用Input-G简化模型来研究其上的动力学响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封装的可靠性是保证器件稳定,且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性能。建立了PCB板及封装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Input-G方法模拟封装整个跌落过程,计算PCB板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影响跌落实验的各个参数。将Input-G简化模型与带焊点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分析表明:Input-G简化模型可以大大节约计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PCB板而言,利用Input-G简化模型来研究其上的动力学响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LS-DYNA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某半穿甲子母战斗部3 m高度以不同跌落方式自由落体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通过计算,得到在不同状态下战斗部跌落时的结构应力变形和装药过载响应数据.结果表明,战斗部大端朝下垂直跌落时内装子弹装药所受过载最大,安全性威胁较大,为后续战斗部跌落试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后续战斗部跌落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车载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气瓶的跌落风险,选择不同跌落高度和跌落角度对LNG气瓶跌落所受冲击进行数值分析。对跌落高度分析显示,高度越高则筒体变形量及所受冲击越大,且最大应力出现在气瓶筒体的筒身与前封头的连接处;对跌落角度分析显示,在倾斜45°跌落时筒体的最大加速度最大,产生的相应的等效应力也最大。分析结果为车载LNG气瓶的设计、制造及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风机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规则的风机超速区变参数综合惯性控制方法.首先,分析风机传统综合惯性控制方法,针对电网频率的二次跌落问题,对风机超速状态下的惯性响应特性进行研究,使风机具有更好的转速恢复能力;然后,针对风机实际运行状态与惯性控制系统参数间的动态匹配问题,以频率差值和频率变化率为考量标准,制定模糊规则,实现风机惯性控制更优的动态响应,并进一步减小电网频率的二次跌落.仿真实验表明:文中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