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作为水煤浆添加剂的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的合成方法,针对兖州矿务局兴隆庄2~#精煤和统煤,考察了三种制备高浓度水煤浆的表面活性剂,结果发现这三种表面活性剂都有利于提高水煤浆的浓度,改善其流动性,并且复合表面活性剂要优于单种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2.
萘系高效减水剂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萘、浓硫酸、甲醛等为原料,经磺化、水解、缩合等步骤,制备了混凝土高效减水剂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物料比、磺化温度、磺化时间、缩合温度、缩合时间等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相转移催化剂促进2-羟基-1-萘甲醛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萘酚、氯仿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分别考察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氧乙烯(23)月桂酰醚(Brij35)、正月桂酸肌氨酸钠(LSS)对经Reimer-Tiemann反应合成2-羟基-1-萘甲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LSS对Reimer-Tie-mann反应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Reimer-Tiemann反应中的中间体卡宾是兼具亲核和亲电的中性物种,而LSS是两性表面活性剂,能更有效的与生成的中性物种卡宾结合,打破两相之间的传质阻力,促进卡宾迁移到两相界面与萘氧负离子进行作用,提高2-羟基-1-萘甲醛的产率.  相似文献   

4.
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性能外加剂的结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磺化三聚氯胺甲醛树脂作为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效减水剂比较的相对基准,从理论推断出缩聚型磺酸系列的其它减水剂具有与相对基准减水剂数量相等或相近的、上限为13的磺酸根个数时,才会有高减水率;同时还对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效减水剂的管架及其关系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色胺与2-羟基-1-萘甲醛缩合反应合成萘酚醛席夫碱,通过溶剂扩散法将该萘酚醛席夫碱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培养出萘酚醛席夫碱铜金属配合物晶体.对该萘酚醛席夫碱及其铜金属配合物进行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确定铜配合物结构为两分子萘酚醛席夫碱中酚羟基的氧原子和亚胺基的氮原子与铜离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  相似文献   

6.
共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分子设计方法合成了含短侧链聚醚基团共聚羧酸(CoPoCa-Ⅱ)外加剂,与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复配得到一系列新的复合型高效减水剂,减低了萘系减水剂用量,并具有较高的减水率和良好的坍落度保持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20%-37%。  相似文献   

7.
在对酶-表面活性剂超活性和反胶束酶反应器的研究中,表面活性剂对酶催化动力学的影响是定量研究酶活性的关键之一.以α-糜蛋白酶作为模型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GN10存在下对醋酸二萘酯的催化水解.由于表面活性剂与酶的弱相互作用,使酶催化动力学发生改变.对酶水解的初始速率进行了讨论,为酶-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酶活性研究提供了定量测量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前期发现实验室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具有较强的菲、萘降解能力基础上,对该菌株的菲、萘降解特性及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在MM基础培养基中通过改变各种因素来确定PAO1降解的最适条件,应用TLC和HPLC等方法确定了PAO1降解菲、萘过程中存在的重要代谢产物。结果 PAO1对菲、萘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7℃,最适降解pH值为7.0,对菲、萘的降解属于好氧途径,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通过添加低抑制浓度抗生素而增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产生都可增加菲、萘的降解,后者效果更好。初步推测PAO1的菲降解存在水杨酸途径和邻苯二甲酸途径;萘降解过程存在水杨酸途径,不存在龙胆酸途径。结论对后续降解途径的进一步清晰以及在此基础上降解酶的确定和工程菌株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2-羟基-1-萘甲醛与2-氨基苯并噻唑缩合,得到一种杂环结构的萘衍生物,其发光性质研究表明,在混合溶剂中呈现聚集态荧光增强,粒度分析和显微技术均观测到粒径在200 nm至1000 nm的发射黄色荧光的粒子聚集体.同时,聚集态衍生物对金属离子有一定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性能外加剂的结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效减水剂比较的相对基准,从理论推断出缩聚型磺酸系列的其它减水剂具有与相对基准减水剂数量相等或相近的、上限为13的磺酸根个数时,才会有高减水率;同时还对缩聚型磺酸系列高效减水剂的骨架及其关系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导向剂,将三聚氰胺苯酚甲醛低聚物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技术合成出三聚氰胺功能化介孔高分子材料(Melamine-MPs).所制备的Melamine-MPs材料在水介质中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显示出和母体相当的催化活性,并可用于重复6次.其原因可能是来自于材料表面疏水性以及介孔孔道所形成的纳米反应器.同时,嵌入孔壁中的三聚氰胺官能团可以抑制活性组分的离去,从而获得相对良好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实验通过改变温度、pH、盐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处理并改变其反应浓度,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类物质增溶的最佳浓度,以及温度、pH、盐度对其增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浓度在临界胶束(CMC)以下时,多环芳烃类物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变化较小;在临界胶束以上时,多环芳烃类物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 mg/L时,其溶解度最大.鼠李糖脂对萘、菲的增溶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和盐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pH的增大鼠李糖对萘的增溶作用在pH=4时为45.107 4 mg/L,菲的增溶作用在pH=5时为31.510 8 mg/L,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N,N''-二(3-氨基丙基)哌嗪、2-羟基-1-萘甲醛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得到双Schiff碱,双(2-羟基-1-萘甲醛)缩N,N''-二(3-氨基丙基)哌嗪。研究了溶剂、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乙醇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 h,产物分离收率约92%。利用熔点、IR、UV-vis、1H NMR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采用琼脂扩散平板抑菌法测定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发现具有一定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醛类净化法精制工业萘,对醛类试剂进行了筛选,对试剂用量、催化剂种类、催化剂添加量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甲醛是一种比较好的反应试剂,催化剂A 是一种比较好的无机酸催化剂,当甲醛和催化剂A 用量分别占原料用量的1.5% 时,可以得到结晶点为79.70℃,萘含量w naph= 0.996 的一级精萘。  相似文献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备无毒、生物降解等优点,这些特性尤其适合于石油的生物降黏、提高原油采收率、重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本文以一株在唯一碳源培养基中能产生胞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地茨开菌(Dietzia maris)为对象,利用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射该菌,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一株正突变菌株YR9。研究表明,经25Gy剂量辐照至该菌突变率最佳,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6336.45U/mL,比未经诱变处理菌株提高了2.25倍,能够完全降解n-C5n-C6n-C16、甲苯、喹啉、咔唑、邻二甲苯、对二甲苯、汽油、萘、邻苯二酚,但对n-C5、萘降解力降低。分析了该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对其产物进行了鉴定,对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赵东申 《天津科技》2009,36(6):12-13
N-十二烷基谷氨酸是一种新型的两性氧基酸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性能。就其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伯胺烷基醛缩合加氢法和保护羧基氨基选择性合成单N-烷基谷氨酸法。  相似文献   

17.
以1,1’一联萘-2,2’-二胺为手性源合成了6种光学活性铜配合物,考察了它们对1,1-二苯乙烯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的光学诱导活性.结果表明,以旋光活性联萘胺和吡啶-2-甲醛缩合而得到的Schiff碱为配体的铜配合物的催化效果最佳,光学产率达36.5%.  相似文献   

18.
涤纶织物与橡胶的粘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浸渍改性环氧树脂(SJR-2)和预缩合间苯二酚甲醛树脂(SJR-1)的水溶液,然后半固化,实现了涤纶织物的表面粘合活化,接着浸由SJR-1配制的间苯二酚甲醛胶乳(RFL)浸渍液,即可获得与NR、CR、HNBR、NBR及氯醇胶(CHR)等胶料优良的粘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炭黑在水性体系中的分散及分散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表面特性各异的炭黑在水性体系中的分散,发现阴离子和两性聚合物分散剂及疏水端为萘环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均有分散炭黑的能力,但它们与炭黑粒子表面的结合方式不同,以低选择性的van der Waal力和平面分子间的π-π力相结合,有利于炭黑的分散和所形成分散液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采用葡萄糖预还原法,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超细铜粉的工艺,并且制得了20~400nm范围的超细铜粉。通过实验,研究了制各工艺条件:温度、pH值、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均匀性、防蚀性等的影响,获得了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