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4-64,67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世界小麦主产国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方面,早已实行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近些年来,我国在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先后育成并推广了一批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但由于产量潜力偏低及各种配套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在我国一些麦产区已出现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下降趋势,而高产质差小麦种植面积却出现逐年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71-71
小麦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黄淮麦区为我国小麦主产麦区。山西南部麦区旱地、陕西渭北旱原旱地、河南西部旱地为黄淮麦区旱地主产区,尤其山西、陕西,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到该区总小麦面积的50%~80%,小麦生产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一直是影响该区小麦总产和单产稳定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小麦品种的抗旱稳产性能和优质专用品质特性是促进小麦生产稳定面积、提高效益和及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18-18
黄淮麦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总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五分之二。筛选、创制高抗小麦主要病害和逆境胁迫的育种材料,探索小麦广谱、持久抗病抗逆育种新途径,培育适合黄淮麦区的高产、多抗、持久抗病抗逆小麦新品种是产区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是黄淮麦区生产上最主要的小麦病害,常年受灾面积在4亿亩次以上,损失的粮食总量可达50亿公斤。胞囊线虫病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威胁巨大的新型病害,发病程度逐年加剧、受灾面逐年扩大,目前已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3个小麦主产省发现该病,仅河南省普查发病面积就达1700多万亩,可能造成20%~40%的产量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从源头上保证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然而黄淮麦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多数易感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和胞囊线虫病,无高抗赤霉病品种。除病害外,逆境胁迫也是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小麦育种缺乏优良抗逆种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85-86,88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大省,其小麦生产的丰欠对全国粮食有效供给和安全有重大影响。影响河南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倒伏、倒春寒、干旱、干热、锈病、白粉病等。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小麦育种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因此,选育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寒、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21):74-75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晋、冀、蒙、青、甘、宁、新疆等地种植春麦约2240多万亩.该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锈病发生频率高、程度严重,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山西中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由于倒春寒的影响,死苗现象严重,加之秋播较早,复播的秋作物和蔬菜不能发挥理想生产潜能和效益,难以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因此,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广适,适宜复播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晋春15号”,通过良种繁育、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基地建设,可大幅度推进小麦产业化进程,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旱、长旱及连旱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小麦的生产,尤其是北方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旱地小麦在1亿亩以上,干旱缺水是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大限度把自然降水蓄于土壤,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5-25
1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中麦11”种子繁殖基地,提高种子质量和繁育速度;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为“中麦11”号的大面积生产示范和生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熟化配套技术体系,加快推广速度。到项目结束时,“中麦11”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在少浇两水的条件下,示范区小麦产量提高5%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9):66-67
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病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前三名杀手。营养治疗是现代医学所倡导。据报道,铬、硒等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小麦是我国北方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矿质来源,因此小麦品种铬、硒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对民众的健康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生产上利用的小麦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远不能满足健康饮食的需求。因此,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8,(4):51-51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种子胚乳是人类及家畜的重要食物和饲料来源,因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非常注重小麦的遗传改良和遗传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小麦储藏蛋白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研究”(2002AA224031)课题,是通过对决定小麦品质的储藏蛋白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来提高小麦品质。通过深入地研究这些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规律、作用机理,比较禾谷类作物间嘌呤吲哚蛋白基因和1Dx5基因在结构、功能及正确的表达调控等方面的差异,为开展禾谷类作物基因组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48-48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市场变化及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正在大幅调整,小麦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小麦子粒品质的优劣是由品种特性与栽培环境共同决定的。对同一品种而言,小麦品质的化学基础主要决定于内含蛋白和淀粉特性。  相似文献   

11.
1课题介绍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小麦-玉米轮作是其主要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分别为470万公顷和200万公顷以上,占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当前,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几个问题,包括:①缺乏对不同产量条件下作物需肥特性的了解和针对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高效节能清洁安全小麦加工新技术中试与生产示范”项目是将河南工业大学研制的小麦分级加工技术、小麦清洁处理技术、物料纯化技术等小麦加工新技术进行中试后进行技术放大和生产示范。项目主要解决了小麦制粉过程中物料重复研磨、设备效率低的问题,大_夫提高了单位产能、降低了能耗,同时通过清洁处理技术使面粉中的微生物含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项目组针对染色体加倍技术、培养基研究、试管苗移栽技术、花药接种、外植体播种时期等花药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小麦花药培养高效植株再生技术体系;通过对花培育种的亲本选配、世代选择方法研究,建立了小麦花培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花培技术体系培育出了7小麦新品种,获3项新品种权;创造小麦新种质1141份,其中30份编目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并构建了2个DH群体.  相似文献   

14.
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研究成功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主要特点:(1)革新地面灌水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革新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3)减轻病害,抗倒伏;(4)该技术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使小麦的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一般增产10%左右,而且优化了套种作物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全年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商品粮外调量均占全国首位。保障粮食安全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除了保障足够的耕地面积之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科研团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66-67
我国北方严重缺水,而用水量不断攀升,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采空漏斗区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限制因素。小麦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又是农业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随着地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在小麦调优栽培及品质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上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象.以小麦为例,一方面普通小麦价格整体下滑,另一方面面包专用的强筋小麦和饼干糕点专用弱筋小麦等优质小麦供不应求,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我国不乏优质小麦品种,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缺乏调优指导,使种植质量参差不齐,收购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收购检测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普及优质优价,挫伤了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水域多、气温高,适合水稻、甘蔗、油料等农作物生产,北方地区四季温差大,适合玉米、豆类和兽类作物生长,故播种面积火于其他地区。小麦在我国各地区都普遍种植,播种面积以华中、华东地区最多;棉花产地主要是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水资源形势严峻,面临缺水严重、失衡严重、超采严重、浪费严重、受旱严重等五大问题,年缺水近40亿方。本文从发展基础、政策支持和挖掘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表明山东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潜力很大。在详细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五个体系”推进山东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葡聚糖蔗糖酶高产礼酸茵(T-102肠膜明串珠菌,I菌)和酿酒酵母菌(II菌)双菌分步固态发酵,转化陈旧小麦为功能性饲料的中试技术。在前期实验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I菌和II菌分步固态发酵法发酵小麦麦芽粉+废糖蜜湿基料,可产出低聚异麦芽糖(IMO)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放大试验研究,优化了中试生产规模(1吨湿基料/批次)条件下的菌液接种量、添N量和添废糖蜜量三个主要参数,确定了中试生产主要参数:①发酵湿基料配方:全麦芽粉240千克、麸皮40千克、复合蛋白粉16千克、矿物预混剂粉20千克、废糖蜜液120千克、菌种液100升、补加水量484升;②I期发酵条件:I期初始料温25℃、初始PH7.0、水分60%、无氧发酵时间24小时;⑤II期发酵条件:初始料温度30℃、自然PH、补加菌种液50升/批、有氧发酵时间12小时;④上述生产条件下总发酵基干物质中IMO含量平均达3.8%,发酵基压滤液风干物质中IMO含量平均达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