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地沟油鉴别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见食用油和地沟油进行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鉴别研究,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良好.选择本地超市常见的2种食用油和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提供的地沟油,以定量无尘分析滤纸为基底,获得了滤纸、豆油、调和油、地沟油4种样品各140组LIBS光谱数据,提取了24个特征谱线进行主成分分析,各类样品在主成分空间中呈现良好聚集分类.将得到的140组光谱数据,100组作为训练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40组作为测试数据进行鉴别,识别率达98.1%.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率达94.2%.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技术为地沟油快速高效鉴别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地沟油的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1,(11):4-9
琥珀中的恐龙羽毛 最近,古生物学家在产自艾伯塔(加拿大西部的一个省)的琥珀中发现了一系列恐龙羽毛,这些羽毛的年代在白垩纪末期(大约8500万年前~7000万年前),当时鸟类的先驱者早已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3.
雅典     
《科学之友》2004,(9):86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山海掩映,阳光璀璨,素以欧洲文明的摇篮、丰富的历史遗迹而著称,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也闻名于世。每年有600万~700万名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或度假。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6,(5):6-6
椐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约有300万~1000万种,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有150万种,经人类研究和加以利用的更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环境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3,(12):8-8
恐鸟是生活在5500万年前~4000万年前的一种不飞鸟,身高可达2米,喙巨大而凶恶,难怪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们是冷酷无情的肉食动物。恐鸟生活在恐龙灭绝之后的时期,当时哺乳动物尚处在早期演化阶段,个头相对还较小,恐鸟被认为是当时陆地上的一种顶级掠食者。  相似文献   

6.
自从地球上产生生命之后,至今已经经历过五次物种大灭绝。不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这是古生物学家们所阐明和证明了的事实。每次物种大灭绝,带给地球的是凄凉的景观。而这种凄凉景观少则持续20万年,多则300万~900万年,古生物学家把这时的世界称之“死亡地域”。在“死亡地域”大型哺乳动物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7.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超过60万人,我国每天在车轮下丧生者达二百余人,大约50%~60%的车祸与饮酒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07,(11):8-8
最近,科学家让南极冰川中冻结的古老细菌解冻“复活”了。要知道,这些细菌的年龄都在10万岁~800万岁之间。它们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很可能是靠冰中的微小水滴来维持新陈代谢。不过,800万岁的细菌即使“复活”也只能苟延残喘,这是因为它们的基因已被宇宙射线严重破坏(地球两极地区的宇宙射线水平比其他地方高)。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11,(2):1-1
揭秘埃姆间冰期(Eemian)2010年7月,格陵兰北部埃姆冰芯钻探(NEEM)项目在2500多米深处钻到了冰盖之下的基岩。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冰芯中所含气体和各种粒子进行分析,以期获取埃姆间冰期(大约在13万~11.5万年以前,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5℃)气候的有关细节,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公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这座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未来3~5年,科学家将用它获得2.4万平方度范围内250万颗恒星、250万个星系、150万个亮红星系以及100万个类星体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古生物学家在南美洲国家乌拉圭南部海岸峭壁岩石中发现了一只巨型雄性啮齿动物的化石。这只巨鼠生活在200万~400万年前的低地雨林中,其个头犹如公牛大小,从鼻子到尾巴体长3米,仅头骨就长达53厘米。体重达1000千克,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啮齿动物。巨鼠的牙齿巨大而有力,很可能足以对付剑齿虎和食肉鸟之类的凶猛掠食者。  相似文献   

12.
就像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以人类健康为主旨一样,生态学和资源生物学旨在保护地球的健康。不幸的是,与前者相比,后者发展进程困难重重。阻碍后者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世界上众多生物多样性现象的无知。特别是在物种层次的知识极端匮乏,这严重制约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生存环境的进一步研究。 迄今为止,许多专家倾向于认为地球上物种总数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已拥有科学名称的物种估计在150万~180万个之间,已开展有关生物多样性测定的核心物种约为50万个,如导管植物、脊椎动物和少数无脊椎动物(珊瑚、蝴蝶等)。…  相似文献   

13.
说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可算是和人类打交道的"老朋友"了.从古至今,人类常遭到流感肆虐之苦.早在公元前412年,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拉底记载了当时的流感疫情;1173年,曾经引起过人间大流行;1580年流感大流行,使马德里变成荒无人烟之地,意大利、西班牙也新竖起几十万座墓碑;1781~1830年流感疫情从亚洲一直传遍俄罗斯;1918~1919年的一次大流行就造成了40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有关资料表明,每年全球有大约6亿~12亿人患流感,其中有300万~500万重症流感,其中又有50万~100万患者丧生.流感何以如此穷凶极恶?一次次向人类发难呢?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11,(12):6-6
科学家最近表示,对来自14世纪中期英国伦敦黑死病(又叫“鼠疫”)死者骨架的细菌进行的基因测序表明,造成中世纪欧洲黑死病大灾难的瘟疫至今仍在感染人类。黑死病病原体——鼠疫杆菌由虱子、老鼠相继传播,这种疾病于14世纪40年代到达欧洲后,5年之内就杀死了3000万~5000万人,相当于当时欧洲大陆人口的一半。一旦感染鼠疫杆菌,患者的淋巴结就会受到影响,或者出现较为罕见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15):1900-1911
在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和煤炭等固体燃料被广泛地用于居民生活炊事和取暖等活动,对区域空气质量、室内空气和居民健康产生危害.本研究基于在青藏农村地区开展的能源消耗实地调研,分析了两地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测算了农村生活燃烧源一次细颗粒物的排放量.研究表明,在西藏和青海农村家庭的炊事活动中,27%和8%的时间用气或电,而大部分时间仍使用固体燃料.西藏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薪柴和畜粪消耗量分别占44%和53%.在青海省农村地区,薪柴和畜粪的消耗量占比分别是17%和37%.西藏和青海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388.22万t(380.41万t~396.11万t)和428.27万t(327.86万t~530.60万t).炊事和取暖消耗燃料总量几乎相当.在市级层面,就某一种燃料而言,其消耗量与人口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但是居民生活燃料总消耗量与人口数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93, P0.001),反映出户均能源消费量基本相近.根据调查的能源消耗量,初步测算的青海和西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源排放的一次PM_(2.5)分别是3.21万t(四分位区间为3.19万t~3.34万t)和4.27万t(3.31万t~5.37万t).  相似文献   

16.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逐渐恶化,而且目前正变得越来越失控。根据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中等水平推测,到2050年,这个星球的平均地表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提高2摄氏度(3.6华氏度)。上一次地球变暖是在13万年以前,那时的海平面比今天高4~6米。  相似文献   

17.
古生物学家最近说,一种生活在大约99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拥有奇异盾状头部的史前鳄鱼化石在摩洛哥被发现。盾头鳄头部环绕着血管,覆盖着像壳皱恐龙(包括三角龙琊样的鞘。盾头鳄身长9~11米,住在河中,与现代鳄鱼相比其颚部较弱,  相似文献   

18.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22,(3):4-9
<正>最古老的人类手脚印archeology考古考古学家近期表示,在拉萨市郊的邱桑村发现的人类手脚印,可能是我国迄今最古老的人类活动的岩石遗迹,距今16.9万年~22.6万年。当地有很多地热温泉,手脚印就保留在一块碳酸岩之中。考古学家确认,这些手脚印的确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压上去的。考古学家推测,大约20万年前,泉口附近有很多软泥形式的碳酸钙,当时可能有两个孩子在这里嬉戏,从而留下手脚印。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8,(3):13
乌拉圭科学家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大型啮齿动物化石。这种动物生活在400万年前,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鼠类动物。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动物体重在1000kg~1400kg之间,仅头骨就有0.5m长,体长约3m,门牙长达10cm。据牙齿特征推测。这种动物应以水生植物为生,可能也食果类。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01年2月12日深夜,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引人注目的是,经过初步解读,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只包含了3万~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和以往估测的6万~10万个基因相比,这个基因数目似乎相差甚远.有人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基因数量如此之少,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