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常州府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是江南文人结社的重镇之一。该地区社团的数量多,地域分布广泛,发展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具有形式多样化、成员家族化以及文学色彩甚浓的特征。明清常州府的文人结社是江南文人结社总量上的累积,更在形式上与声势上有所补充。常州府的结社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域文学乃至江南文学生成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结社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活动十分兴盛,本文对其中十余个文人集团的创社时间、主要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大体勾勒出明代洛阳文人集团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性质及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文人结社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诗社多分布在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且风景秀丽之地,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便出现了以苏州、杭州、金陵等大城市为中心的文人结社。其中金陵的青溪社就是跨越明代三个时期的一个蓬勃发展的诗社,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金陵,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婧芳 《晋中学院学报》2012,29(2):72-74,84
明代是文人结社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诗社多分布在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且风景秀丽之地,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便出现了以苏州、杭州、金陵等大城市为中心的文人结社。其中金陵的青溪社就是跨越明代三个时期的一个蓬勃发展的诗社,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金陵,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词学群体是在乡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于家庭艺术教育,附属于其它艺术品创作形式之上,多产生于文人艺术家结社的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家族性、非专业性、结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商业经济的勃兴,艺文兼擅的文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以家族、结社等形式构成集群发展的态势。艺文家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世家,在有明一代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诸如相城沈氏、长洲文氏、嘉兴项氏等巨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在艺文家族的产生数量和发展质量上居于独占鳌头的地位,而西南、东北等地区的艺文家族的发展,在明代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而跟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呈现出明代艺文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结社目前也可算得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非常丰硕,产生了大量的论文,并早已有专著出版。宋代文人结社研究可分为总论类、诗社类、词社类、怡老会类四个方面。文章按照不同类别做了比较细致的梳理,从中找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区的唐诗学传统发轫于宋代,确立于明代,并以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为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梳理宋元闽中唐诗学与明代闽中诗派的形成关系:首先在传播视野上,从闽中刻书这一特殊角度进行研究;其次从创作实践上,探求闽中诗学传统形成的道路;最后在理论体系上,分析闽中诗派对唐诗的分期及诗法盛唐的主张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湖湘诗僧八指头陀早年游历江南,与当地文人、莲社关系密切;中年回归湖南,入碧湖诗社、湘社;晚期再历江南,除继续与前期湖湘社友雅集、唱和外,交游圈不断扩大直至海外。其结社特点为:一、结社对象呈阶段性变化;二、社集交往循序渐进式开展。八指头陀结社创作数量丰富,题材多样,怀显地域情结,于地方文学史与文人结社史,他都是一位颇具影响、富有特色、值得关注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不少记叙西南各省少数民族的文人笔记中,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末年广东人邝露在游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后,为记载其行踪和见闻的《赤雅》,这是一部研究广西古代民族风俗习惯的“奇书”,尤其是书中有关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歌舞习俗的记  相似文献   

11.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数量多,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意识突出,形式灵活多变,成为明代众多文学流派传播文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对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古代桥梁以数量众多、坚固雄伟、精巧别致等特质著称于世.在古代热心修建桥梁的人群中,除了当地百姓、宗教人士外,还有一类人就是官吏.官吏作为当时桥梁建造修复的主要人群之一,对福建明代桥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试就明代福建官吏修建桥梁的史实进行归纳整理,以彰显其对福建桥梁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由于宋朝以后城市管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折,古代城市中除政府的居民组织体系外,逐步形成了许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成份的民间社团。其称呼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大致可分为工商业者的组织、文人结团和民间秘密结社几大类。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基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明代政府选官制度上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作法。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从画家人数上分析.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考中举人的或文人的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所谓鹅湖文人,系指旅次、仕宦、寓居铅山的文人及铅山本土文人。从时间分布上看,鹅湖文人清代最多,其次为明代、宋代,这说明宋、明、清三代,铅山鹅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地理空间分布看,鹅湖文人可分为三类:江西铅山本土文人、铅山外的江西籍文人、其他省籍人物。本土作家最大的特点是将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写入作品,另两类文人创作也有自己的特点。鹅湖文人的创作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蕴:爱国主题文化、廉政文化、书院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风土人情等。  相似文献   

19.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地区一种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歌,明代以来,这种出于闾巷、独抒性灵的民间歌谣,得以跻身于时调杂曲之列,或为吟唱或被念诵,刊布成帙、影响深远。先后被文人冯梦龙、顾起元、李子汇等广为辑录。据文献考证,明代收录桐城歌最多的是《风月词珍》,影响最大的是《山歌》,其蕴含的独特社会背景、审美特征、艺术形式,鲜活而生动地反映了有明一代桐城地区社会文化图景和风俗人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代折子戏选本为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变化提供了一个角度。明代戏曲的南北曲之争,明代南曲各声腔的兴衰起落,都可以由此得以发现或证实。从明代折子戏选本的情况来看,万历前的舞台以北曲为主,万历中,南曲兴盛,而北曲则吸收了民间小调的特色,以弦索腔的形式流传下来。明代南曲各腔也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嘉靖间,弋阳腔、海盐腔首先兴起,继之以青阳腔、徽州腔,而备受文人推崇的昆腔则在万历后才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