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职业心理、就业竞争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就业竞争力内涵的分析、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基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韩飞 《科技咨询导报》2014,(24):129-129
工科中职学校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该文从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实用的特点作为研究的方向,分析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上起到的作用,分析中职学校专业和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教育具有的意义,以及中职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经验,论述工科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处理好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形成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金宇 《科技信息》2010,(30):I0307-I0307
当前,中职学校强调技能培养与职业的实用性,本文以职业实用性为视角,分析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具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形成专业和体育一体化的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现实意义,并阐述在中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教学中应处理好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形成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唐斥非  吴蜀湘 《科技信息》2009,(30):I0008-I0009
本文对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体能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改革设想,对高职学生体能素质培养改革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究。笔者认为以就业维度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从职业需要出发,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构建高职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特色体系。  相似文献   

5.
尹林 《科技信息》2012,(30):328-328
新加坡高校体育与我国高校体育在指导思想、教学实施、教学条件、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我国高校体育应体现自身特色,必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引领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岗位特点,设计可行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提升学生“体育学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人所应有的职业体能与职业素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课程评价,依托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杨勇 《科技资讯》2013,(28):154-154,15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特点和要求,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体能开发的意义,提出了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体能开发的原则,并提出相关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学校设置中,其中不仅设置了包括普通的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而且还开设了以培养专业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中主要是面向社会的各项职业,从而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而在中职学校进行就读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化课程知识之外,还可以形成一项专业技能,并在步入社会之后,利用这项专业技能在社会寻得立足之地。因此,该文将立足于中职客房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适合的教育中职客房技能教学质量提升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提高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作用,选取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精准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满足职业需求;能够预防常见的职业病,保护学生身体健康,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对高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开发,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评价等五方面同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有机地合在一起,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0.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承担着锻炼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重任。然而在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当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办学特色,没有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意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方法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探讨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不足,最后论述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较大变化,传统中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的不足,制约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该种情况,需将"三位一体"导师制构建起来,通过人生导师、学业导师以及职业导师的设立,科学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实践表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构建与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施小丽  刘琪  杨涛 《科技信息》2012,(14):286-286
高等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体育教学应与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把培养学生职业体能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价值。本文就体育促进学生职业体能的发展,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拓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3.
刘银银  张化文 《科技信息》2013,(12):281-281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职院校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应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在进行体育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并通过现状找出原因为中职学校的体育的发展找出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尹林 《科技信息》2013,(8):327-328
课程体系设计以"健康第一、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人所应有的职业体能与职业素养。本研究成果在学分制下结合"三自主"、"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必修+必选+任选+俱乐部+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效果明显,成果丰硕,有鲜明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杨永辉 《海峡科学》2014,(3):86-87,89
自主性学习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随着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了能切实满足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中职学生素质的基本需求,需要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中职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为出发点,最大化增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自主性,从根本上提升中职体育课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韩广宝 《科技信息》2013,(6):346-347
<正>一、构建模块教学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中职体育课程结构设置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课程设置在参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普通中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上,针对中职体育课程实施模块教学,已初步形成富有中职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学生学习评价的体系构建相  相似文献   

17.
中职旅游课程是中等职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通过旅游课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自身的旅游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旅游管理应用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中职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相关知识与的人文性更好地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升中职旅游课程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进而提升中职学生旅游课程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职体育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为职业工作需求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从中职学生体育兴趣的调动入手,分析和论述了如何以职业需求为基础开展中职体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警察院校学生体能状况、国家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要求以及公安工作实际需求,浙江警察学院对体能教学进行了"四年一贯制"的探索与改革。研究结果显示:"四年一贯制"体能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更好地适应当前公安队伍建设,值得同类警察院校借鉴、移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职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令香 《科技信息》2011,(5):289-289
现代社会对人才智能的高要求导致人们盲目、片面追求高智能培养,忽视体能素质的平衡培养。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处在就业大环境的压力之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发生变化,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体育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体育教学本身就处于一种落后的状况,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分析了我国中职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