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金相和探针等实验方法,研究了60Si2Mn钢和添加稀土后的60Si2MnRE钢的夹杂物、微观组织和本质晶粒度,发现稀土加入钢中不仅能脱硫,而且能显著改变硫化物夹杂的形态与分布,从而有利于提高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2.
取代元素对贮氢电极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松艳  赵东江 《松辽学刊》1994,(1):35-39,65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取代元素Mn,Co,Al,Si,Cr,Fe等对MLNi5基贮氢电极(ML:富镧混合稀土金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元素及其含量的不同,电极的性能存在明显判别,从综合性能考虑,含有少量Mn,Co,AL的贮氢电极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60Si2Mn弹簧钢经不同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后低温回火,对喷丸强化后的残余奥氏体进行了测定,对多冲疲劳抗力指标进行了喷丸前后的对比,提出了60Si2Mn钢经1000℃加热淬火+250℃回火+喷丸处理后的试样,其多冲疲劳寿命与不喷丸相比可提高约3倍.冲击断口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片状马氏体和板条马氏体混合组织的断口属韧窝型,具有较多的撕裂棱,说明60Si2Mn钢具有较好的塑性,这与微观断裂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使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方法对60Si2MnREB弹簧钢中的碳硼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当样品中的硼含量超过0.003%,在850℃淬火后,沿奥氏体晶界出现不连续的Fe23(B,C)网,使材质变脆,950℃正火后,晶界仅有少量粒状Fe3(B,C)相存在,研究了这两种碳硼相的析出与转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设A∈Mn(C)是非奇异的,若存在一个m次根短阵B∈Mn(C),使得σ(B)满足拟唯一谱条件,文章证明在相似意义下B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6.
对60Si2Mn钢的弯曲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拉伸过载和压缩过载对其弯曲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用扫描电镜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周期性的拉伸过载可以延长弯曲疲劳寿命,而周期性的压缩过载则缩短弯曲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7.
对真空条件下制备的SnAgCuRE钎料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钎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稀土(RE)的添加量小于0.1%(质量百分比)时,RE均匀地分布在钎料合金中,减少了共晶组织的比例,同时细化富Sn相,提高了其力学性能。接头处钎料与Cu试样间的界面层厚度会由于RE的加入而发生变化,且在添加量小于0.1%时其厚度减小同时界面层更加平滑,此时接头的剪切强度达最大值36MPa。  相似文献   

8.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pH=8.5的Na2B4O7-HCl介质中,Fe(Ⅱ)催化H2O2氧化茜素红褪色,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Fe(Ⅲ)的新方法.本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除Mn2 、Co2 等离子外,其余共存离子基本无干扰,实测了天然水中痕量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衬底上制备WSe2纳米薄膜,研究在不同制备压强(2.0、2.5、3.0 Pa)下WSe2纳米薄膜的形貌及光电性质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光致发光谱(PL)、霍尔效应等测试对薄膜样品进行基本性质表征.SEM测试结果表明:溅射压强的改变对薄膜形貌有显著影响,随着压强的增加“蠕虫”状结构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WSe2的生长取向,XRD测试结果表明WSe2薄膜在(008)晶面优先生长,证明压强的不同会改变WSe2的晶体结构,提高其结晶性和光吸收特性.此外电学性能测试表明,WSe2纳米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霍尔系数可以通过改变压强来调节.体现了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WSe2具有可控性好,易于重复等优点,在构建多功能WSe2器件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W UMa型相接双星RZ Com的B光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用最新版本的Wilson-Devinney程序解出了轨道参数,结果显示:RZ Com是一个W次型相接双星系统,其质量比q=m2/m1=2.354,次子星温度T2=5486K,与Wilson等人(1973)的结果非常接近,研究结果表明,RE Com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11.
在2-8GPa压力和600-930K温度的范围内,对非晶(Fe0.99Mo0.01)78Si9B13晶体化过程中亚稳Fe3B到Fe2B的相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确定了其转变温度随压力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电流MAG焊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对在4种不同工艺条件下运用大电流MAG焊得到的焊缝金属进行低温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焊接材料和不同的焊接参数,试样的冲击韧性差别较大.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得出:当焊缝金属的C、Si、Ti含量过大时,会产生脆而粗大的贝氏体组织,韧性较差;当C、Si、Ti含量适中时,焊缝金属中出现细小的针状铁素体,低温冲击韧性很好.  相似文献   

13.
298.15K下,应用等温微量热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秋水仙碱(COL)与小牛胸腺DNA(ctDNA)结合作用,测定了药物与DNA分子的结合比、结合常数、结合焓变(△H°)、熵变(△S°)及吉布斯自由能变(△G°)等热力学参数.结合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了秋水仙碱与小牛胸腺DNA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探讨了药物对DNA分子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钙钛矿铁电薄膜具有一系列优点的同时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缺点,主要包括:与Si工艺兼容性较差、物理厚度较大、带隙宽度较小以及非环境友好等2011年新型掺杂HfO2铁电薄膜的出现,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因铁电性能显著及易于制备,HfO2 ZrO2固溶体(HZO)体系成了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在充分考虑制备成本和可控沉积条件之后,研究者发现溅射技术是制备HZO薄膜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该文在利用溅射技术制备TiN/HZO/TiN(MFM)铁电电容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下电极TiN粗糙度对新型HfO2基MFM电容结构铁电性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磁控溅射技术而言,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的下电极TiN具有更好的粗糙度,更有利于体系铁电性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压力对Mg_2Si光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0GPa压力环境下,其晶格参数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同时,进一步计算分析了在0~40GPa高压作用下Mg_2Si的折射率、反射率、吸收系数、能量损失函数和光电导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压力可以有效调制Mg_2Si的电子结构并改变其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温溶液法合成了一例双核锰(Ⅱ)的配合物,[Mn2(μ1,1-N3)2(N3)2(bpbp)]-2H2O(1,bpbp=3,3′-bis-Dimethylamino-1,1′-pyridine-2,6-diyl-bispropenone),同时对此配合物进行了单晶结构表征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单胞参数为a=10.526(2)A,b=10.965(2)A,c=10.965(2)A,a=94.42(3)°,β=105.96(3)°,γ=96.80(3)°,V=2003.0(7)A3,Z=2;双棱二价锰之间则通过叠氮根联接并呈现弱的铁磁相互作用;利用双白旋Handlton模型拟合得到耦合常数为J=2.72cm1-,正耦合数值同样揭示双核Mn(Ⅱ)闻铁磁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Zn2+,Mn2+,Cu2+等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对磷化过程中电位及时间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n2+,Cu2+离子的存在有助于提前完成磷化膜生成时间,明显推迟基体过腐蚀时间.Zn2+,Mn2+,Cu2+3种离子同时存在,更容易形成细致的磷化膜,抗腐蚀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喷雾热角制备技术在Si(Ⅲ)基片上制备了α-Fe2O3纳米薄膜,选用0.01mol/L的Fe(acac)3乙醇/水(1:1)混合液作为前驱液,在衬底温度380℃及载气流量6L/min条件下,制备出平均粒径为4.1nm,具有(104)择优取向的纳米薄膜,并通过XRD,AFM等对其微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铪(HfO2)铁电薄膜具有优秀的CMOS工艺兼容性,10 nm以下工艺制程的微缩能力,可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实现在3D电容器结构中的保型生长,因此在实现低功耗、高集成密度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HfO2基铁电薄膜的发现过程和随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以Si掺杂HfO2铁电薄膜在循环电场载荷下的实测结果为例,介绍了这一新型铁电材料极化翻转行为中出现的唤醒(wake up)、疲劳和饱和极化翻转电流峰劈裂等效应,分别总结了对上述现象现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经扩散或离子注入掺B、P、As的硅表面上形成自对准CoSi_2薄膜接触和pn结技术.采用离子束溅射Co膜和Co/Si快速热处理(RTP)固相反应形成CoSi_2薄膜.在掺杂Si上形成CoSi_2薄膜以后,薄层电阻可下降一个数量级.对AS离子注入样品中,研究了不同硅片热处理工艺对As在Co/Si反应过程中再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CoSi_2形成之前杂质先经激活退火的硅样品,As在Co/Si固相反应过程中发生显著的“雪犁”效应,而在CoSi_2形成之前未经激活退火的样品,在杂质激活和Co/Si固相反应共退火过程中,As的行为则有明显不同.扩展电阻和电学测试表明,用这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在CoSi_2/Si界面处均可获得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形成的CoSi_2接触pn结具有良好的二极管I-V特性,其反向漏电流明显小于对比实验的Al/Si接触pn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