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建立了考虑岩屑床层中流体流动压降、悬浮层中岩屑颗粒受阻沉降的水平井偏心环空中两层稳定岩屑传输的数学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扩散系数方程中的实验回归系数应考虑成流速的函数,取值范围为0.014~0.020;考虑岩屑床中流体流动压降后计算的环空压降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对赫谢尔-巴尔克莱(Herschel-Bulkley)流体在同心环空内稳定轴向层流流动时流核尺寸及流动压降的计算进行了精确的分析。从现场应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圆柱坐标系中流核尺寸及流动压降的理论计算公式,绘出了利用弦截法和Romberg法计算出的流核数据。为钻井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赫射尔-巴尔克莱流变模式描述钻井液流变性能、计算环空层流流动压降及分析岩屑运移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环空紊流场作用下岩屑床呈具有特定本构关系的浓缩流动介质.本文由岩屑床层移(剪切)运动的内在机理与物理模型出发,研究层移颗粒微观运动的能量平衡与交换,得到了层移床的本构关系和流动速度场方程,以及层移床转静止床的临界水力条件,层移岩屑床的最大厚度,岩屑床的流动能力与流动阻力.阻力方程中考虑了层移床的承压特点及其与环室内外壁的不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层移床的结构应力导致其运动失去关于环空几何中心的对称性,流动中心向钻具侧偏移及层移岩屑床的显著增阻效应。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对赫谢尔-巴尔克莱(Herschel-Bulkley)流体在同心环空内稳定轴向层流流动时流核尺寸及流动压降的计算进行了精确的分析.从现场应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圆柱坐标系中流核尺寸及流动压降的理论计算公式.绘出了利用弦截法和Romberg法计算出的流核数据.为钻井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赫谢尔-巴尔克莱流变模式描述钻井液流变性能、计算环空层流流动压降及分析岩屑运移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直井钻进过程中环空内岩屑运移的特点,对环空中固液两相流动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压降的诸多因素,导出了固相摩阻系数与傅劳德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摩阻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修正了过去计算环空压降时忽略固相引起的压降,为准确进行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气体钻水平井的理论研究大都集中在最小注气量的选择上;而对气体钻水平井水平段井筒内的多相流动的机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水平井段多相流动机理的基础上,应用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理论,结合扩散理论,建立了适合气体钻水平井水平井段两层流动的理论模型,即上层悬浮层、下层为滑动床流动。根据现场某井数据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气体钻水平井井筒携岩的最优速度应大于岩屑的沉降速度;岩屑稳定输送的条件为水平井井筒环空内为分层稳定流动;沿程阻力在低速主要来自于底层滑动床中岩屑颗粒与井壁之间的摩擦阻力,高速区来自于悬浮层内岩屑与井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最后结合计算结果,对比前人在水平气固流动中的实验结果,对气体钻水平井的最优注气量、井筒压降计算等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水平井段环空压耗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环空中岩屑颗粒同时存在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情况下,利用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水平井段环空压降的理论模式,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得到了环空压耗的经验模式.利用现场两口水平井资料对经验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用于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环空压耗的预测,并为水平井水力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直井钻过程中环空内碉屑运移的特点,对环空中固液两相流动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压降的诸多因素,导出了固相摩阻系数与傅劳德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摩阻系数的理论设计者公式,修正了过去计算环空压降时忽略因相引起的压降,为准确进行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平井水平井段环空压耗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考虑了环空中岩屑颗粒同时存在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情况下,利用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水平井段环空压降的理论模式。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得到了环空压耗的经验模式。利用现场两口水平井资料对经验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用于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环空压耗的预测,井为水平井水力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环空内底层的岩屑床作层移运动,因其浓度较高而又属分散相固休,故其性质和连续分子、单颗岩屑均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能量原理,分析了岩屑颗粒层与层之间相互摩攘、碰撞及流体的粘滞作用等因素对碰撞的倾率和动量传递、层移岩屑间离散力和摩擦力等内应力的影响关系,这些结论对于认识和研究层移岩屑床宏观现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