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胡氏贵州龙生存于距今2.37亿年前的中三叠世,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研究、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也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它对脊椎动物,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及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胡承志发现贵州龙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浪幕山上采集到第一件被当地老百姓叫做"四脚蛇"的小型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随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研究员受中国科学院古脊  相似文献   

2.
贵州龙脊椎动物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贵州龙动物群是一个分布范围广泛、时代延续较长、内容丰富的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对它的研究可以完善人们对海生脊椎动物各门类的起源、分布、系统发育和古生物地理的认识.近期的研究表明,贵州龙动物群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所有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主要类群--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它由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6个脊椎动物组合组成.它们是嘉陵江组的湖北鳄-贵州龙-裂齿鱼组合、关岭组一段的清镇龙-三桥龙组合、关岭组二段的原龙类-鱼龙类鱼类组合、杨柳井组的鱼龙类和一位置未定的爬行类组合、法郎组竹杆坡段的贵州龙-幻龙-中华真颚鱼组合和法郎组瓦窑段的安顺龙-黔鱼龙-中国豆齿龙组合.贵州龙动物群的成员分别与同时代西特提斯区及东太平洋区动物群的成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盘县动物群是以保存完整、精美、属种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伴生海生 无脊椎动物化石的一套完整的珍稀古生物群落。盘县动物群产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属于 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早于著名的 意大利—瑞士交界处Monte San Giorgio地区的Grenzbitumenzone动物群(安尼阶—拉丁阶界线 附近),是目前世界上中三叠世最老的海生爬行类动物群。它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海生爬行动 物演化的早期链条,增强了人们对海生爬行动物各类群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古生物地 理以及动物群特异埋藏理论的认识。近期研究表明,盘县动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1) 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已报道5属5种,拥有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混鱼龙科分子、鸥龙属分子、 较老的幻龙属分子和真正适应水生生活的原龙类以及诸多未描述的类群;(2) 动物群多由 适应近岸浅水环境的类群组成,在面貌上呈现出强烈的西特提斯生物亲近性;(3) 动物群属 特异埋藏,赋存层分布有4~5层凝灰岩,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存在7次火山间歇性喷发活动,火 山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能是动物群集群绝灭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其产出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划分出4个相关的海生爬行动物群:早三叠世南漳海生爬行动物群、中三叠世兴义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定日海生爬行动物群.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数量比较丰富,种类多样;特别是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纪海生化石数量多、保存完整,基本上为原地埋藏,实属国内外同期地层之罕见.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地史分布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到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有分布;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古东特提斯海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和时间跨度为切入点,运用全球对比分析方法,提炼其世界遗产古生物价值.研究表明:截止到2016年9月,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发现并报导海生爬行类40种,包括鱼龙类、楯齿龙类、始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初龙类、龟类共7大类,基本覆盖了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群,并伴有大量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共存,是世界上海生爬行动物多样性最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分布范围较广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其物种多样性组成构成了一个从沉寂-复苏-辐射-稳定的古海洋生物完整演变序列.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研究三叠纪中、晚期海洋生物发展演化的最好的记录,满足世界遗产评价标准(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金元 《大自然》2013,(4):18-19
2008年,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的发现揭开了2.4亿年前远古生物世界神秘面纱的一角。随后大量的化石发现表明了在当时的这片三叠纪海洋中,生活着脊椎动物(海生爬行类的鱼龙、原龙、初龙和盾齿龙等、鱼类的龙鱼、裂齿鱼、肋鳞鱼、半椎鱼和鲱口类等)、节肢动物(甲壳纲的龙虾、糠虾、肢口纲的鲎类、多足类的千足虫与等足目的扁水虱类等)棘皮动物(海百合、海星、海胆和海参等)、软体动物(菊石、双壳和腹足类等)以及一些植物  相似文献   

7.
拉陵高里河沟脑地区发育大面积花岗闪长岩岩基,北东侧侵入于古元古代白沙河口组片麻岩组中,北侧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岩体呈侵入接触。为了解该花岗闪长岩岩基的形成时代及其特殊的地质意义,文中对该花岗闪长岩基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年龄为(238. 6±2. 9) Ma,时代属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在化学成分上类似于火山弧花岗岩类,属于俯冲阶段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及岩浆岩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东昆仑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仍属于洋陆俯冲阶段,中三叠世岩浆活动持续较短,面积较大,阿尼玛卿大洋板块的断离作用可能是较好的解释。这种解释与中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发生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地质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科学家在一块约2.4亿年前陆龟祖先的化石上发现了骨癌的证据。这件来自三叠纪的化石是目前已知的羊膜动物(包含所有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罹患骨癌的最古老记录。该研究于2019年2月7日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祖龟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双孔类爬行动物,外形类似海龟,但没有外壳。2013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在德国西南部的中三叠世地层发现了罗氏祖龟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三叠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分布于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的叠系可划分为上三叠统和中三叠统两部分。前者含较丰富的我国北方晚三叠世D-B植物群化石,与甘肃靖远晚三叠世南营儿群最接近,同属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至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后者化石少,但能显示出较老的中三叠世面貌,与白银丁家窑组一致,建议用南营儿群和丁家窑组分别代表本区的晚三叠世和中三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0.
大北山熔剂用石灰岩矿为碳酸盐岩沉积矿床,矿体裸露地表,矿石质量好,为大型矿床.探讨了矿区地层岩性、矿体地质特征及早-中三叠世沉积相特征,研究了碳酸盐岩矿床形成的沉积环境,认为矿区从早三叠世早期至中三叠世早期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是由盆地向开阔台地逐渐变化的,为一个完整的海退过程中碳酸盐岩沉积.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  相似文献   

11.
蛇颈龙     
蛇颈龙(Plesiosattrs)生活在一亿七千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它们曾在海洋中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是一支可以与鱼龙相匹敌的队伍,是水域中盛极一时的恶霸.它们的化石在欧洲很多地方的海相地层中都有过发现,所以古生物学家统称它们为"海生爬行动物".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蛇颈龙化石的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早在一九三四年,他在四川重庆和合川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个时期在这里沉积下来的物质石化成岩石,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海相三叠系。当时,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死后被埋在地下成为化石,这些化石埋藏在三叠系的灰岩中。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工作始于1957年。当年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顶效村采集到几块脊椎动物化石,经杨钟健教授鉴定属于鳍龙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以后在湖北、广西、云南、安徽和西藏等地的海相三叠系中,相继发现多种爬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共计13属,时代从三叠纪早期一直到晚期。虽然有了…  相似文献   

13.
封面故事     
《大自然》2013,(4):15
云南龙鱼(Saurichthys yunnanensis),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7年首次在罗平发现并命名的,隶属于辐鳍鱼亚纲软骨硬鳞鱼次纲龙鱼科龙鱼属。封面的龙鱼化石产于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地层中,长40厘米,原地完整地保存了头骨和躯干等部位的骨骼化石。其中,长椭圆形的鳃盖骨、躯干部的6列鳞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孟恩陶勒盖岩体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孟恩陶勒盖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岩体形成年龄为(224±1)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中三叠世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推测该区中三叠世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闭合碰撞时岩石圈挤压机制下的产物,该结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时限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地区印支期正断层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关口断裂两盘沉积对比分析,认为关口断裂在印支早期业已生成,断裂性质属正断层;受印支运动正断层的控制,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具有东西分异的特点;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为界,岩相古地理格局的东西部差异性明显,沉积水体在川西地区较浅,而在龙门山地区较深.中三叠统天井山组亦发育于此张性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北东-南西向碳酸盐台槽内,沉积水体较深;晚三叠世马鞍塘期,龙门山地区继承性存在的一系列正断层发育,使得古地势西低东高.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三江"北段铅锌矿床成矿物质的预富集作用.通过对典型矿床的矿石特征、下-中二叠统尕笛考组和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的沉积环境特征研究,认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研究区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环境,形成初始矿源层;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为火山岛弧环境,是层控预富集成矿期.该地区在二叠-三叠纪期间,盆地中发生的热水喷流沉积作用使铅锌成矿物质得到了初步的富集.  相似文献   

17.
鲎类化石(节肢动物)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报道并描述了发现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的节肢动物鲎的化石.通过对比研究证实这一化石为中鲎科一新属种,其形态特征与现生的鲎十分相似.这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扩大了已知中生代鲎类的分布范围,也为研究鲎类的演化、生态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断面古压应力与最大古落差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层活动史和封堵史,探讨了断层控藏作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发育区的断层活动史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活动间歇期、中晚三叠世强烈活动期、早中侏罗世活动间歇期和白垩纪后静止期,相比低级次断层,高级次断层活动具"强度大、时间早、期次多"的特征。断层封堵史划分为深成型和浅成型,深成型断层在中晚三叠世的输导性能以及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后的封堵性能好于浅成型,与油气充注期配置良好,油气藏表现为多期成藏特征;而浅成型断层在早中三叠世的封堵性能较好,油气藏表现为晚期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贵州关岭动物群时代的牙形石地层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岭动物群产出层位瓦窑组及其下伏地层竹杆坡组采集到的牙形石样品进行处理,得到典型牙形石带分子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Paragondolella tadpole. 经对比,可知竹杆坡组顶部和瓦窑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中期或晚期,而不是中三叠世拉丁期,从而表明关岭动物群的时代是晚三叠世卡尼中-晚期.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关岭动物群时代的牙形石地层证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关岭动物群产出层位瓦窑组及其下伏地层竹杆坡组采集到的牙形石样品进行处理,得到典型牙形石带分子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Paragondolella tadpole。经对比,可知竹杆坡组顶部和瓦窑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中期或晚期,而不是中三叠世拉丁期,从而表明关岭动物群的时代是晚三叠世卡尼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