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心灵哲学与行动哲学诸多核心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戴维森提出的"行动的理由就是其原因"这一命题。围绕该命题产生了大量辩护与反驳,其中一种被称作"逻辑关联论证"的反驳包含着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直观洞见。本文首先梳理和重构了戴维森对该论证的回应,以便将戴维森的真实观点与某些(可能既来自反对者也来自支持者的)简化与误读剥离开;其次试图重新解释逻辑关联论证,并据此对真实的戴维森因果论做出反驳,论证理由不是行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萨尔蒙提出科学说明是要提供"因果机制".在他看来,因果性是优先的,有了因果才有说明,而且他认为有些因果是可以不需要定律的,所以因果也比定律更为基本.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萨尔蒙的观点进行反驳:(1)萨尔蒙用"记号传递"作为区分因果过程和虚假过程的条件,可能绕不开因果概念,会有循环定义的问题.(2)萨尔蒙承认单一因果,但是单一因果只有在我们对科学定律有所认识才能予以辨别.(3)因果性可以表达为定律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表达为因果,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的关联可以表现为定律形式,但两者之间并没超距的因果作用.(4)萨尔蒙认为科学说明应该是本体论,但是科学说明作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认识论.即便从本体论可能是萨尔蒙所谓"从下至上式",但是从认识论上,科学说明应该是"从上至下式".  相似文献   

3.
理性曾被认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标志,而理由是理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一个行动或信念是合理性的,那么至少得有好的理由来支持它。证据主义者认为,相信的理由就是证据,只有证据能够合理化一个信念。实用主义者坚决拒斥这种想法。他们主张实用因素也能成为相信的理由,在信念的形成与证成中发挥作用。这场争论推进了人们对理由的理解。因果论证与反思论证是支持证据主义的两个基本论证,然而它们都有各自的缺陷,没法彻底击败来自实用主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证,即奠基论证,能够更好地回应实用主义。它的基本想法是信念必须能够基于理由,却没法基于实用因素。同时,这种基于关系可以用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5.
李贝特的"迟半秒"实验以及魏格纳的副现象论直接威胁了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地位,引起了"自由意志危机",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通过新的解读认为这些并不能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其中蒂莫西.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是独树一帜的。他关注的是行动的整个因果链及其解释,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了自主体的原因作用和理由的解释相关性,认为自主体具有基于突现属性的自主体—因果力,是行动产生的原因。但该力具有概率性的结构化倾向,理由则从因果上构造了自主体—因果力并为该力发挥选择作用限定了范围。该理论对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心灵的动力学问题以及行动哲学中的行动解释问题有所启示,不失为解决自由意志危机的一种系统而有深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排他性论证的所有前提中,随附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少有被人们反驳的。本文并不是要否定心-身随附性,只是希望对它的含义做出一些修改:保留心理属性依赖于物理属性的基本内涵,但取消物理基础能够充分的使心理属性例示的内涵。我们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首先,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过类似思想;其次,这种修改能够消除排他性论证带来的困难;最后,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思想实验可以支持这种修改。这三条理由足以让这种修改成为一个可供考虑的选项。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把因果定义为实际事件之间因果依赖的传递闭包,可以解决困扰规则性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也确证了因果是传递的。在随后的讨论中因果传递性的反例不断涌现,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刘易斯因果定义的合理性。希区柯克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理论,他也认同通过反事实来理解因果,但和刘易斯不同,他引入了结构方程的工具来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并通过"活跃路径"来定义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可以在不付出因果是传递性这个代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合理地获得刘易斯因果定义的那些好处,而且还能够解决困扰他的定义的那些反例。笔者试图证明所有用以反驳因果传递性的反例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概念偷换,并不构成对刘易斯因果理论的反驳,并给出反例说明希区柯克所自信的那些结构因果模型的优点,比如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也有其界限,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也有其无法克服的"言不尽意"处。  相似文献   

8.
"意图的形而上学"作为行动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最初的论述中,研究者习惯把意图理解成为一种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向状态,即把意图还原成信念或愿望,或者它们的叠加。但是随着行动哲学与心灵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意向性"论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关于意图的立场,认为意图是一种不能被还原的、并且有其独特性的意向状态,而这种独特性对于行动的说明发挥着基础作用。近年来,学界虽然出现了对早期意图理论的新辩护,但这些辩护没能充分体现出意图在行动说明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并不构成对意图的独特性的反驳。  相似文献   

9.
自然化意向性工程是当代心灵哲学的重要课题,旨在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说明哲学中的意向性难题。因果理论和目的论语义学是自然化意向性的两个主要理论,后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更显优势,但自身却面临着因果解释上的困难。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是一种新的折中方案,旨在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避免各自存在的问题。但是,该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自然化意向性仍没有达成共识。仍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生物科学有没有定律这个问题与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密切相关。索伯是几位主张生物科学有定律的哲学家之一。罗森伯格和比缇分别提出了"随附性论题"和"进化偶适性论题"来反驳索伯并进而主张生物学中无定律。面对罗森伯格和比缇的反驳,索伯给予了坚决的回应,并提出了"先天定律论题"。本文通过重塑和强化随附性论题与进化偶适性论题,以及驳斥索伯的所谓"先天定律论题",来论证生物学中无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