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黄土古气候代用指标变化曲线与全球冰量变化曲线对比,以黄土地层界线作为时间控制点设计的年代学模型,建立了黄土高原中,北部两个黄土部面马兰黄土高精度的时间标尺。以黄土中的大小40μm颗粒的百分含量作为冬季风代用指标,初步恢复了末次冰期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应用自然伽玛曲线进行了25万年以来基于年代的R/S分析,该时段分维数平均值为1.229,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分维值(1.22)非常接近,证明了分数维提供了不同气候记录和不同代用指标之间对比的基础。即达参1井的自然伽玛曲线所反应的古环境变化类似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其波动是受全球变化控制的。基于深度的自然伽玛曲线R/S分析分析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支持了气候学的研究。通过R/S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连七顶山黄土剖面的光释光(OSL)年代、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特征等数据,综合分析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堆积形成时代为距今125ka。在末次冰期早期(MIS4-5d),86-113ka,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介于6.97-24.14×10-8m3kg-1之间,平均值为14.699×10-8m3kg-1;颗粒粒径较细(3.89-5.22准);硅铝率平均值6.756;风化淋溶系数0.4-0.73之间;退碱系数均值0.333;镁铝比均值22.901。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质量磁化率值较高,化学元素各项指标值较低,明了该阶段辽南整体气候环境较为干冷,但并未达到末次冰期晚期程度。而在末次冰盛期时(22-31ka,MIS2),磁化率平均值为6.974×10-8m3kg-1,明显低于末次冰期早期,粒度均值处于3.47准-4.77准之间,主要以颗粒较粗的细砂、粗粉砂为主,粒度明显变粗,硅铝率平均为6.998;风化淋溶系数均值为0.829,退碱系数值0.66,镁铝比值均值28.725,各参数比较一致地表明该阶段研究区整体处于干冷的气候环境之下,堆积作用较活跃。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时,OSL年代31-86ka,该区气候条件以温暖湿润为主,黄土遭到侵蚀。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深钻孔轨道调谐时间标尺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文气候理论为发展精确的地质时标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取得长时段高分辨时标的首选方法之一,并可对古地磁倒转年代提供验证.本文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l井高分辨率自然伽玛(GR)曲线进行轨道调谐,建立了基于较新古地磁倒转年代的轨道调谐时标.红噪声显著性检验和深度域带通滤波结果与轨道要素理论计算值及调谐时标的对比均表明,本文所建立的GR曲线轨道调谐时标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为讨论盆地不同尺度气候变化构建了年代序列框架.  相似文献   

5.
沉积环境的差异使得沉积物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反过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可以分析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自然伽玛能谱测井在塔河油田中、上奥陶统地层分析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碳酸岩盐地层中自然放射性元素含量很低,自然伽玛值一般低于loAP1,由此进行剥谱分析而得到的铀(U)、钍(Th)、钾(K)曲线也都很低,有时甚至出现回零现象,因此控制自然伽玛能谱测井曲线质量.避免误解释是应用自然伽玛能谱曲线进行测井解释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一种利用铀特征曲线(UT)和钍特征曲线(THT)对能谱测井曲线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此方法简便易行。目前这种方法在塔河油田中、上奥陶统碳酸岩盐地层曲线质量控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一次强烈的侵蚀事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越来越多的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西部主要的江河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深厚覆盖层.覆盖层剖面从下往上可以分为三层:下部为冲积和冰水漂卵砾石层;中部为多成因的块(漂)卵(碎)石层,往往夹有粉细砂层或砂层透镜体;上部为冲积卵砾石层.年龄测定资料显示,谷底堆积物年龄一般在20~25 ka,中部堆积物的年龄在16~19 ka,均老于沿河分布的二级阶地.这说明,在距今25 ka前,现今存在的河床基覆界面就已形成,谷底25 ka前切割如此之深应是河流强烈侵蚀的结果,这一侵蚀期正好与末次冰期内部的间冰段对应.  相似文献   

7.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ka前后该暖性回返事件最强盛),暗示该暖性回返事件在东亚季风区可能是一普遍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鉴于该暖性回返事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陆地、冰芯记录中也有较普遍的反映,我们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是一次发生于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普遍存在的暖性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8.
周爱文 《科技信息》2013,(14):402-402
自然伽玛曲线在煤田测井中,针对定性、煤岩层对比、沉积环境分析、地质年代划分以及煤层及标志层划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反映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MD06-3042孔(27°05.4′N,121°24.1′E,水深62m,岩芯长34.1m)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和14C年代测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区的海平面及沉积环境的变化.14.0ka左右,海平面已经到达现今海平面下62m等深线的位置,大量沉积物在此沉积.13.0~4.2ka之间,受海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少量沉积物在此沉积.4.2~3.2ka之间,现代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主体在该岩芯附近快速堆积.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体由北向南,由内向外逐渐形成,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SA08-34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5种和变种,隶属45个属.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和CaCO2分析结果,进行了柱样地层的划分,讨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带与间冰期和冰期相对应,硅藻丰度变化反映出南海南部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暖期也出现了突然降温的冷事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间冰期和冰期有关,间冰期对应高的丰度值,冰期则相反,由此推测该海域间冰期发育较强的上升流,而上升流的发育又受季凤的强弱影响,进而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古季风在该海区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柴北缘鱼卡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 2 d 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行资源经济技术评价,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对其进行勘探、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借鉴中外多年来油页岩开发经验,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上开采和原位开采相结合,以提取页岩油、燃烧发电、燃烧取暖为主,建筑材料、有机复合肥等循环经济为辅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柴达木盆地升温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盆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亚洲大陆干极核心,处于中纬西风带和东亚季风系统的交界带,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本文利用柴达木盆地五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柴达木盆地气温变化,发现盆地气温显著上升,近50年来上升了2℃左右,远远大于全球上世纪升温0.6℃~0.7℃的水平。笔者推测柴达木盆地深居青藏高原内陆,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很高的敏感性,不仅迅速地响应全球变化的信号,而且对某些信号和趋势起着放大作用,还可能通过各种正反馈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择常规数字测井中采用的三侧向视电阻率、伽玛伽玛放射性、自然放射性三种测井曲线,进行贵州岔河矿区龙潭组6、10、16等三层煤层进行对比.利用测井曲线连续性中的突变性和突变组合性规律,对它们进行对比,发现效果显著,为利用地质模型难以精确对比的龙潭组的三层主要煤层,开辟了对比的新思路,为该区煤层开发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以近物源、多物源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岩性横向变化大,各种砂体岩性圈闭十分发育;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形成多种地层、裂缝、复合型隐蔽圈闭以及隐伏的构造圈闭.充足的油源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晚期生烃保证了后期形成的裂缝型隐蔽圈闭也可成藏.分析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蕴藏储量大,具有相当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内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部茫崖含油气区、北缘含油气区和东部三湖天然气区.盆地内荒漠、盐碱广布,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油气藏开发时产生的污染源可归纳为三类:气态污染源、液态污染源、固态污染源.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技术可分为五大类:物理改性处理法、化学改良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废物综合利用法、生物降解处理法.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盆地内的油气藏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走资源开发的"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碎屑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主要取心井的粒度分析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的粒度概率曲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的沉积相有扇三角洲、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每一种沉积相又分为几种沉积亚相类型;该地区碎屑岩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主要包括:“上拱弧形”式、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复杂两段式和复杂三段式、“低斜多段”式、“高斜多跳一悬”式和“高斜多跳一悬夹过渡”式、“高斜多跳”式、“宽缓上拱”式等,每种沉积亚相类型对应其独特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该研究成果可为新探区的沉积环境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碎屑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主要取心井的粒度分析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的粒度概率曲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的沉积相有扇三角洲、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每一种沉积相又分为几种沉积亚相类型;该地区碎屑岩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主要包括:“上拱弧形”式、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复杂两段式和复杂三段式、“低斜多段”式、“高斜多跳-悬”式和“高斜多跳-悬夹过渡”式、“高斜多跳”式、“宽缓上拱”式等,每种沉积亚相类型对应其独特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该研究成果可为新探区的沉积环境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泛滥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平面展布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体系;储层岩性包括砾状砂岩、中粗砂岩及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见少量次生溶孔、成岩粒内缝;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带、杂基含量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