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4,(12):4-4
在日前举行的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交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治理方向、商业模式、服务等方面形成独特的发展趋势,其中,协同开放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城市提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体现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智慧城市是城市提质的新理念、新模式。目前,湖南省已有19个智慧城市试点。随着湖南省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智慧城市作为新时期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重要载体,必定惠及全省人民。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时空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智慧南京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例,探索时空基础设施在水务、生态、城管等智慧城市场景中的应用与发展,旨在为智慧城市发展和时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问题,只是所涉及的方面不太一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都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于是,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了。智慧城市理念提倡科技为先,绿色发展,既让人享有便利的生活,又不妨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现实困境也预示着智慧城市在社会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端,各省市纷纷出台新一轮发展计划,而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在各地规划中频频出现。北京、上海、天津、宁波、佛山、无锡、武汉、深圳等各大城市,均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目标,中国即将进入“智慧城市”大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在通信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在现今城市建设与发展当中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对智慧城市的规范方法、理念具有重要的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即需要了解智慧城市同大数据技术的联系。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低碳化和智慧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探索和推进城市发展更低碳、更智慧、更清洁、更便捷是时代命题。城市政府、社区管理者以及城市居民应在全面评估区域碳排放总量、结构、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之上,在推进城市低碳发展的同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着力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交互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建设智慧城市的"试验场"。随着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从2012年国家正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引爆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进程,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再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基于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智慧社会",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波涛愈发汹涌。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数字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是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杭州科技》2010,(6):43-44
<正>科技打造"智慧绿色"南京南京市"十二五"工作指导思想是: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突出"富裕、和谐、智慧、绿色"的发展导向,推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城市升级、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  相似文献   

11.
绿色智慧城市(二) 绿色智慧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智慧城市的历史脉络 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人口和城市绿化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理想城市应兼具城乡优点,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随后,建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可以协助城市转型并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高雄市是一座以工业发展起家的城市,是台湾著名的工业都市,高雄市近年将智慧城市发展列为未来城市转型重点方向。然而,高雄市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是否符合国际智慧城市发展方向则未可知,此外,过去研究也发现市民对于高雄智慧城市发展的参与程度与认同感不高。为此,本研究将探究高雄市智慧城市发展之现况,以及民众参与之可能途径,并尝试提出可能的对策与政策建议,以为相关单位未来发展智能城市参考。高雄将智慧城市发展重点放在智能交通层面,并通过智能社区的营造逐步整合智能交通、健康照护、能源管理、社区管理与观光商圈发展等,整体来说,高雄已具备智慧城市所需之科学技术与智慧效能环境,但较缺乏民众参与的部分,较为可惜。为此建议,城市管理者未来在进行智慧城市规划上可改变传统由上而下之政策思维模式,转为以民众思维为导向之由下而上方式,共同来参与规划所需要的智慧城市愿景与行动方案,以提高市民的参与率及认同感,一同为高雄迈向智慧城市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随着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及大规模智能化应用服务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海量、异构、多源的城市时空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值得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大规模、复杂的城市数据,尤其是对数据的感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计算、可视化及高效的服务应用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主要从技术、立法、管理3个视角重点阐述了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发展驱动作用。在技术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分析城市时空大数据的特征及应用;从数据资产的角度强调了立法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从政策管理、奖惩与市场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从综合视角思考大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静俊 《科技信息》2012,(1):477-477
去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设想,把它作为“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的模式。宁波是目前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理念最成熟、计划最系统、步伐最坚实的城市。文章把“智慧城市”定位为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分析宁波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实现改善民生、优化公共管理和促进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而新型的城镇化实质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一定是智慧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如今,对北京市而言,要想构建世界城市必须具备"三大元素",即:智慧北京+虚拟北京是实现世界城市的"动力元素",绿色北京+零碳北京是实现世界城市的"质量元素",人文北京+法治北京是实现世界城市的"公平元素"。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动力之源——"智慧北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全球城市发展的视野,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面向未来,如何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和国家层面的发展蓝图,以此制定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策略,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对2010年以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智慧城市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国内智慧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智慧城市研究快速发展,研究主题和视角多元,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研究热点主要是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大数据等。研究关注智慧城市的演进、规划以及智慧治理等方面,研究前沿聚焦于城市治理、智慧社会、人工智能等主题。智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着城市智慧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普及、深度渗透和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生产生活方式、治国理政的模式正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智慧城市的提出,反映了信息化与当今时代、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鲜明特征。城市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基本特征,而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和重点。构建一个便民惠民、高效规范、智能运转的服务型智慧政府,对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更是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应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利用新技术处理城市问题,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模式。概述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总结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今后更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