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形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和癌旁基质之间的相互调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已被广泛研究。肝 肿瘤微环境一般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包括肝实质细胞、肝星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 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非细胞成分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激素和病毒等。目前研究认为肝脏细 胞成分在经历外界不同刺激后,通过促进细胞坏死、凋亡以及分泌多种蛋白形成炎症微环境,从而参与肝肿瘤的发 生和发展。由于肝细胞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肝细胞与炎症微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系统性阐述肝癌转移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2.
应用连接介导PCR方法研究了MEL细胞诱导前后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簇中高敏位点2和βmaj启动子上蛋白-DNA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培养MEL细胞并用MDSO和Hemin诱导分化,用硫酸二甲酯对活细胞进行体内化处理,化学法裂解后,进行体内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在MEL细胞诱导前后,其位点控制区高敏位点2及βmaj启动子上的DNA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状况都有显著的变化,提示β-珠蛋白基因族中的远端调控序列(L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 CD2分子的信号传递功能,以编码CD2胞内区(Thr211-G1n336)肽段的cDNA为“钓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蛋白的cDNA序列.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法鉴定该蛋白在体内与CD2胞内区结合的特异性.克隆并鉴定了一个与CD2胞内区特异性结合的胞内蛋白分子,与v-fos转化效应蛋白(Fte-1)同源 Fte-1参与细胞转化、生长、蛋白合成及向线粒体转运蛋白质.蛋白数据库检索表明,Fte-1具有蛋白激酶PKC的结合与作用位点,提示Fte-1参与CD2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4.
吕杰  叶向东 《科学通报》1998,43(24):2603-2607
机体的内部平衡及脏器结构功能的稳定有赖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粘合与信号转导对细胞表型与行为进行社会性调控。细胞粘合的分子基础-粘合分子受体,以钙粘蛋白和整合蛋白的分布最为广泛。这类分子的跨膜的糖蛋白,其分子的胞质内域与膜内面多种蛋白质结成分子链式复合体,并与细胞骨架相连,在组织细胞间或细胞与外基质间形成具备粘合与信号转导双重功能的网络体系,参与调节组织发生和形态分化,对细胞识别,  相似文献   

5.
细胞粘合分子受体研究进展和抗癌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仲翔  张文军 《科学通报》1998,43(24):2577-2583
机体的内部平衡及脏器结构功能的稳定有赖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粘合与信号转寻对细胞表型与行为进行社会性调控。细胞粘合的分子基础-粘合分子受体,以钙粘蛋白和整合蛋白的分布最为广泛。这类分子为跨膜的糖蛋白,其分子的胞质内域与膜内面多种蛋白质结成分子链式复合体,并与细胞骨架相连,在组织细胞间或细胞与外基质间形成具备粘合与信号转寻导双重功能的网络体系,参与调节组织发生和形态分化,对细胞识别  相似文献   

6.
细胞迁移在血管再生、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胚胎发育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细胞迁移研究中,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满足高通量的需求,且大多是单因素检测,难以综合考虑细胞基质、浓度梯度等多参数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微流控芯片分析是当前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作为细胞迁移研究新的技术平台,一方面具有集成度高、灵敏度高、高通量、试剂消耗少等优势,快速实现大规模分析;另一方面芯片中微米级的通道结构可精确控制物质浓度梯度和微流体,调节溶液温度和pH等细胞微环境要素,更真实模拟细胞体内生长微环境,并完成实时监测.微流控芯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迁移研究,其模型分为二维(2D)和三维(3D)2大类,分别从平面培养和立体生长的角度,研究不同因子浓度梯度、电刺激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等条件对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促进了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细胞迁移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综述了研究细胞迁移的2D和3D微流控芯片,并讨论了各类微流控芯片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邵源 《科学通报》2000,45(11):1163-1167
为了探讨CD2分子的信号传递功能,以编码CD2胞内区(Th4211-Gln336)肽段的cDNA为“钓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蛋白cDNA序列,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法鉴定该蛋白在体内CD2胞内区结合的特异性,克隆并鉴定了一个与CD2胞内区特异性结合的胸内蛋白分子与v-fos转化效应蛋白(Fte-l)同源,Fte-1参与细胞转化、生长、蛋白合成及向线粒体  相似文献   

8.
石云  杜军保  郭志良  曾超美  唐朝枢 《科学通报》2002,47(20):1561-1565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ygenase,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系统和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系统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分别观察HO抑制剂锌原卟啉-9(zinc protoporphyrin IX,ZnPPIX)对肺动脉压力、体内CO含量、NO含量、NOS表达的影响,以及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对肺动脉压力、体内NO含量、CO含量、HO-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组织匀浆NO含量及各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较对照组降低;ZnPP-IX的干预明显降低的了体内CO含量,此时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较单纯低氧时更为显著,而肺组织匀浆N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较低氧组明显增加(P均<0.01)。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时大鼠肺组织匀浆C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O-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L-NAME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体内NO含量,此时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较单纯低氧时更为显著,而肺组织匀浆C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O-1表达及低氧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1)。结果揭示内源性NOS/NO与HO/CO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以网络调节的方式共同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肿瘤及相伴血管生长过程中,微环境中的多种理化因素协同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体外实验多借助于Transwell等模型,在单一因素下考察细胞生物学效应,并不能反映在体的多因素微环境.基于微流控技术,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多细胞共培养模型,整合了多环境维度(二维/三维)、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不同生化因子的浓度梯度、细胞区域性等多个重要因素,形成微环境,并能实时监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响应.为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功能上的独特优势,我们模拟了肿瘤细胞(HepG2,CAOV-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存的三维微环境,考察了它们共培养时相互诱导向三维基质材料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在三维共培养模型中细胞能够相互影响并出现明显形态差异;2种肿瘤细胞的诱导均使HUVECs迁移能力显著提高;同时2种不同肿瘤细胞出现了与其病理特质(HepG2低浸润,CAOV-3高浸润)相对应的迁移能力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望为研究肿瘤微环境下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相对简便且更具整合价值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0.
P15INK4b/MTS2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构建的稳定高表达P15INK4B的人肝癌细胞,研究了抑癌基因P15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首先将抑癌基因 P15的 cDNA构建到高效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 pXJ41-neo中的 EcoRI/XhoI位点,构建成 P15真核表达质粒 pXJP15.通过脂质体法将 pXJP15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SMMC-7721,进一步用 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高表达P15的人肝癌细胞模型SHT及相应的表达空载体的对照细胞模型SVXJ.通过Northern,Western分子杂交分析,表明SHT细胞中P15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证实成功地建立了P15高表达的人肝癌细胞模型,与对照组相比,P15高表达的SHT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光度术和MI值测定表明P15阻抑细胞由G1期向S期和由G2期向M期的转换.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癌基因c-myc,c-fos的蛋白水平表达下降可能是P15抑制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鼠胸腺基质细胞诱导早期T细胞株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青  王宏  陈慰峰 《科学通报》1998,43(13):1422-1428
利用11株处于CD3^-CD4^-CD8^-阶段的病毒转化早期T细胞株C320研究了体外胞腺基质细胞系对早期T细胞TCR-CD3复合体表达的诱导作用,并对参与此作用的细胞表面信号分子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在体外胸腺基质细胞系通过与C320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诱导其表面TCR-CD3分子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TCR的诱导主要作用于其转录后阶段;对CD3的诱导涉及转录前后两个阶段,单抗阻断实  相似文献   

12.
膜片钳法研究镧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杜会枝  杨频  薛绍武 《科学通报》2002,47(7):530-534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研究了镧离子跨大鼠心肌细胞膜的情况。0.01-5mmol/L的镧离子不能通过L-型钙通道产生内向电流,只有在钙离子载体ionomycin(1μmol/L)的运载下才能经由L-型钙通道进入胞内;当形成外向钠离子浓度梯度时,镧离子可以Na-La交换的形式进入细胞,且交换电流基本随胞外镧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与同浓度的Na-Ca交换电流相比较,前后仅为后者的14%-38%。这一膜片钳实验证明:镧离子一般不经L-型钙通道进入心肌细胞,而能以Na-La交换的形式痕量跨入心肌细胞内。  相似文献   

13.
高尚阴 《科学通报》1957,2(11):334-334
组织培养是将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从生物体内取出,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培养的方法,并且把它们作为有生命和有功能的个体来研究。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它们如何在生物体内相互作用,而能使生物生长及产生健康或疾病的状态。因此,组织培养现在已成为研究生物学上一些基本问题的重要技术。近年来,组织培养已广泛地被应用到病毒的研究上,特别显著的是Dulbecco的所谓单层组织培养法。关  相似文献   

14.
叶开其  吴英  张红雨  叶玲  于景生  杨光第  王悦 《科学通报》2004,49(20):2053-2056
合成了1,2-二(2-吡啶甲酰胺基)苯铜(Cu(bpb))配合物, 以该配合物为基本构筑基元(building block), 通过分子间配位键及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了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用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获得了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 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在Cu(bpb)晶体中由于分子间一维无限伸展的弱配位键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维分子柱(molecular column), 许多一维分子柱沿同一方向取向、排列构成三维网络晶体, 分子柱之间有氢键相连, 这些氢键沿晶体学bc平面无限伸展. 以Cu(bpb)为构筑基元, 通过分子间一维配位键作用结合二维氢键作用, 形成了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5.
肝干细胞在小鼠脾脏中集落样生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得到肝干细胞存在的直接证据,对小鼠胎肝细胞进行了长期体外培养,分离到AFP,CD34及ALB等特异性分子标志阳性、并呈集落样生长的原始细胞系。进而采用体内移植实验,发现小鼠的脾脏明显增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出现,而且统计学分析显示,形成的脾结节数与移植的胎肝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结节中的细胞形态多样,增殖旺盛,部分细胞胞质较丰富,具有肝原始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且AFP,CD34等分子标志为阳性。这些结果证实在小鼠胎肝中存在着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膜结合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的内吞及其半衰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结合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M-CSF)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异型体,兼有粘附分子和反向传导信号的作用.以m-M-CSF高表达的J6-1细胞系为模型,研究了重组人 M-CSF可溶性受体(rh-M-CSF-sR)与 m-M-CSF的结合、内化和再循环.结果显示: m-M-CSF与 rh-M-CSF-sR的结合具高亲和性( Kd= 1.78×10-12 mol/L),且 m-M-CSF能介导能量和温度依赖的 rh-M-CSF-sR内化(t_1/2= 20min);内化的 rh-M-CSF-sR能以 m-M-CSF结合的形式回到细胞表面,表明: m-M-CSF有受体样介导内化和再循环作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了4株白血病细胞系和正常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m-M-CSF、膜结合型M-CSF-R、胞质和胞核M-CSF及胞质和胞核M-CSF-R的半衰期,结果显示:4株白血病细胞系的各种M-CSF和M-CSF-R半衰期均长于正常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相应M-CSF和M-CSF-R的半衰期,提示:白血病细胞降解M-CSF和M-CSF-R的速率明显降低;胞内M-CSF和M-CSF-R在瘤细胞中的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何继满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0,45(11):1173-1178
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和同种小鼠肝成纤维细胞在无血清混合共培养条件下,形成了复杂的三维结构,而且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白蛋白分泌水平在第7天时仍维持10μg/10^6细胞以上,尿素合成水平平均达25μg/10^6细胞,通过无血清的培养方式,可避开血清中复杂成分的作用,研究肝成纤维细胞对肝实质细胞的活性、功能和三维结构形成的作用,表明间质成分对肝实质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中,成纤维细胞和产质细胞之间直接黏附  相似文献   

18.
肿瘤细胞侵袭是一个复杂而高度协调的过程,传统的实验技术,如Boyden小室、Transwell小室法大多只能在二维(2D)尺度下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并不能反映体内的侵袭微环境以及监测侵袭过程.为得到更为真实可信的侵袭结果,在体外构建一种三维(3D)肿瘤细胞侵袭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微流控技术基础上自行设计和构建肿瘤细胞侵袭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模拟肿瘤细胞的侵袭3D微环境,而且能够监测肿瘤细胞与3D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程监测生化因子对肿瘤细胞侵袭过程的动态影响.为评价该芯片用于研究肿瘤细胞侵袭机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用该芯片模拟乳腺肿瘤细胞(MDA-MB-231)的3D微环境,并全程监测在细胞坏死因子(TNF-α)浓度梯度诱导下,MDA-MB-231侵袭的全过程.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TNF-α能够诱导MDA-MB-231在3D基质胶中进行定向侵袭,并且发现侵袭到基质胶中的MDA-MB-231会形成具有侵袭突起的顶细胞,顶细胞和柄细胞首尾相连形成线状.该微流控芯片有望为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机制和开发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药物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9.
对T细胞发育的研究表明: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来源于骨髓的pro-T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的作用下,经阳性和阴性选择逐渐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输出胸腺。但目前对T细胞在骨髓内是如何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pro-T细胞的发育过程还不太清楚,骨髓微环境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现在的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微环境主要是由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三者共同组成,影响着造血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其中骨髓基质细胞是关键成分,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各种基质细胞网状分隔构成微环境支架,造血细胞在此微环境支架中与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并接受基质细胞分泌的造血因子的刺激而增殖分化。研究T细胞在骨髓内发育途径及分化机理,须分析BMSC类型、功能及其与发育中的T细胞的相互作用效应,其体外培养可以仔细分析骨髓微环境的作用。为此,我们继建成了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以后,开始建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本文报道所建骨髓基质细胞系BMSC1,并对其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分析。  相似文献   

20.
趋磁细菌磁小体化石是湖泊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磁性载体和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对纯培养趋磁细菌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 AMB-1的全细胞样品和纯化磁小体样品的磁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 AMB-1合成的磁小体是单畴磁铁矿, 它们在胞内呈片段状的单链排列(由3~5条短链组成). 全细胞和纯化磁小体样品之间的磁学性质的显著差异主要由静磁相互作用(与磁小体的空间排列有关)造成. 对于全细胞样品, 链内磁小体间的静磁相互作用强, 而链间的静磁相互作用弱, 其?比值为3.0; 对于纯化磁小体样品, 磁小体链的坍塌聚集导致链间和颗粒间的静磁相互作用都明显增强, 导致样品的矫顽力降低, ?比值降至1.5. 这些结果对于认识磁小体化石的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意义以及拓展磁小体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