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少儿科技》2009,(9):9-9
士兵在战场上连续作战,除要面对枪林弹雨外,最难对付的可能就是瞌睡了。于是,军事科研人员开始在控制睡眠上打主意,研制起奇异的“睡眠武器”。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战争在较为低级的文明阶段就已经开始了。社会生物主义的代表阿德勒认为,人类之所以是地球上处于独特地位的万物之灵,是由于人类用杀伤工具即武器武装了自己,武器成了人类生物装备的一部分,即延伸了肢体、牙齿等可用于进攻和搏斗的凶猛本能。还处于蒙昧时期的部落借助于对付猛兽的狼牙棒、长矛和弓箭来对付另外的部  相似文献   

3.
激光致活的化合物可帮助我们对付那些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项可以杀死金黄色球状菌的技术,这种细菌对现有的大多数抗生素有抗药性,是医院的主要问题。牙科医生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齿龈疾病和龋齿,但长期用药会增强  相似文献   

4.
法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强辐射武器”,即中子弹。德斯坦总统宣布,“从1982—83年起,就可以作出投产的决定了”。中子有一种奇怪的特性,穿透坚硬的装甲比穿透一袋泥土还容易,所以,作为战术核武器,中子弹是对付集群坦克的有效武器。北约组织为了对付苏联的常规武器尤其是坦克的优势,1978年曾考虑发展并在西欧前沿国家部署中子弹。在苏联的激烈反对下,由于西欧国家不愿参与、美国也不愿单独承担作出决定的全部责任,因而使这一计划告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子弹事件。早在1976年就开始研制  相似文献   

5.
青阳 《科技潮》2005,(4):24-24
19世纪初,医生仍用放血等原始方法为病人治病,他们对麻醉剂、消毒、细菌等还一无所知。目前,人类对付疾病的能力,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不少科学家相信在20年内,癌症、艾滋病、疟疾、精神错乱等将被人类陆续征服。然而,人类可以彻底消灭疾病吗?科学研究表明,今天地球上的l千多万种生物,是同一个单细胞生物的后裔。这些生物(包括人类)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全因为它们不断被“线粒体”所“感染”。  相似文献   

6.
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感染就不瓦避免。原因何在? 目前有两种细菌可以抵御抗生素的作用,它们就是“多剂耐性绿脓茵”和“NDM-1超级细菌”。从201O年夏天开始,关于这两种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由于这些耐药菌是在医院出现的,所以感染也大多发生在那里。这些病菌是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的?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抗性质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抗性质粒的抗性,引起病原菌的抗药性不断强化,对现代医药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抗生素抗性质粒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①对抗生素抗性质粒的抗性机理有了深入的认识;②对重要致病细菌中抗性质粒的遗传背景及基因的抗性特征有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细菌主要包括假单胞属、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淋病奈瑟菌等;③研究工作逐步向除了对人群产生致病的细菌以外的其它生物致病菌进行转移.由于抗性质粒的普遍存在及其在“垂直“和“水平“2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传递,人类在与细菌的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从而有必要借鉴污染进化生态学的原理,从协同进化和合理共存的角度,调整人类防治细菌致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人们和流感的战争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流感疫苗以来,胜利的天平仿佛一度向人类倾斜,但是在“狡猾善变”的流感病毒面前,这些“武器”一不小心就“哑火”了。在凶猛的病毒大军到来之时,我们还有哪些看家“武器”呢?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12,(1):34-34
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来对付恐怖袭击的新式武器——强力水炮。虽然以水作为“弹药”,但其威力巨大,可以摧毁厚重墙体。水炮的制作原理是运用空气压力将水柱冲向指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孙立华 《科技潮》2001,(7):78-80
目前,俄罗斯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几乎可与美国所有相应高尖端武器媲美。这些抗衡美军实力的“杀手钢”有下列几个方面。对付美国航母的“双胞胎”反舰导弹目前,美海军具有世界上庞大的航母编队,经常采取演习方式对俄罗斯实施军事威慑。为了对抗美海军航母编队,俄罗斯一方面不断改进现有航空母舰,提高其性能;另一方面抓紧研制破美航母编队的“克星”。一是“宝石”反舰导弹。它是由俄罗斯“彩虹”设计局研制的第四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其性能远远优于美军装备的反舰导弹,可以用于对各种复杂目标进行打击,特别是打击敌方的航母编队,是俄罗斯对付美国  相似文献   

11.
挡住噪音     
从轮胎制成的隔音板到新型微泡玻璃,全世界的实验都在研制对付噪音的新式武器。本文将介绍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噪音“狂轰滥炸”般刺激的最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一种令人恐惧的细菌、一个颇具争议的命名、一场喋喋不休的争论,南亚"超级细菌"事件被全球媒体热炒,既让人惊心,又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被命名为"NDM-1"的细菌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还令到印度旅游的日本人感染。而近日在台湾地区也被发现此病菌,据台当局卫生署日前证实,感染者是曾在印度意外遭受枪伤的TVBS《食尚玩家》节目外景小组的柯姓摄影师。据悉,他在当地就医时确定感染了带有抗药性基因的超级细菌(NDM-1),所幸他并未发病,属于肠道无症状带菌者,因此被认定不属于法定传染病病例,目前已出院回家。据最新报道,日本受感染人数从46增至53,其中4人已经死亡。它的超级可怕之处在于人类目前杀不死它,因为细菌已经进化到药物对付不了。医学专家提醒,造成细菌进化的原因,正是人类滥用杀死细菌的药物——抗生素。然而,在众多三甲医院调查发现,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感冒,抗生素使用却非常泛滥,而绝大多数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超级细菌"的爆发一度让人们想到几年前的非典、甲流,那么它真的如洪水猛兽吗?真的就无药可治吗?  相似文献   

13.
人类标榜自己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物种.但严格地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影响力上看,地球并不被人类所支配,而是被微生物所支配。横扫地球的几次瘟疫虽然逼迫人类找到了抗生素这一有力武器,但今天愈演愈烈的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威胁又开始让人们束手无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爆发的海湾战争可说是一场当代常规武器的大检阅和大较量,至今仍有许多人津津乐道“飞毛腿”与“爱国者”导弹的大斗法,“T—72”与“M—1A1”的争雄和“F—16”与“米格—29”谁更强些。同时,海湾战争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武器转让、军火黑市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美国等西方国家看到伊拉克人使用它们出口的武器来对付它们时,心中酸、甜、苦、辣说不清是种什么滋味。难怪战场硝烟尚未散尽,美国就急匆匆把军售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细菌能够引起疾病,这已是老幼皆知的常识。在人类历史上,细菌曾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用活人做细菌性武器杀伤试验的暴行,使人们至今谈起仍心有余悸。《卡桑德拉大桥》、《恐怖地带》等电影对细菌危害性的渲染,更使细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了一付狰狞的容貌。的确,自然界中有许多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如: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引起结核  相似文献   

16.
飞机在一战中刚一露脸,就给地面上的战车、武器来了个措手不及。乖乖,没想到飞机的破坏力这么大,随便在空中丢下个炸弹啥的,就能把它们炸个稀巴烂。为了保护地面的上的器材,专门对付战机的防空导弹就横空出世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明星导弹”换了一波又一波,不过下面这几位可是当之无愧的“战机杀手”哦。  相似文献   

17.
<正>抗生素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帮助人类战胜了许多疾病。然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可怕的超级细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最近,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教授鲍勃·汉考克(Bob Hancock)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种肽,可以阻止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对耐药性细菌同样有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5月22日的《PLoS病原体》杂志上。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  相似文献   

18.
地雷电引火头的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功率微波(HPM)武器是一种对付C^4I和各种电子系统的新概念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扫雷是一种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通过地雷电引火头的HPM效应模拟实验和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计算HPM照射下地雷电引火头的感应电流,分析了地雷电引火头的HPM效应机理,初步探讨了地雷在HPM作用下的失效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发出警告:过敏现象大增,尤见于孩子身上。这是我们为改善环境和食物的卫生条件而付出的代价。人们在想到用疫苗对付过敏时,就想到那些“肮脏的细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向认为“眼见为实”,但是现代伪装术的发展已使人们的亲眼所见变得越来越不可信。现代伪装术已经远远不是用来蒙蔽对方的眼睛,而是用来防备诸如传感器、卫星侦察等神通广大的探测工具。这些探测工具能够透过云层和黑幕侦察到物体的温度和地点方位的细微差别和变化。为对付它们,专家们研制出了各种高级伪装涂料,使用这些涂料的军事装备和重型武器能隐蔽得无法察觉,甚至以假乱真。比如,为了对付探测器上几乎都带有的近红外装置的监视,一种具有反射能力的涂料问世了。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