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东洞庭湖介形类现生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野外生态调查,获取该生物定量生态信息,以此为该湖水体污染程度监测与评价奠定必要基础,同时丰富我国介形类现生种生境数据。本研究共发现东洞庭湖介形类现生种4属4种,它们为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 cf.belgica、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克氏丽星介 Cypria kraepelini及喙盲星介(相似种)Typhlocypris cf.rostrata,前三种为主要分子,T.cf.rostrata仅少量出现,未发现地方种。该湖介形类属种数量春季明显少于秋季,与太湖该生物属种数量季节分布相似。C.kraepelini与F.fabaeformis比S.cf.belgica与T.cf.rostrata可能具更强的抗污能力,水体重金属污染对介形类生存造成了明显不利影响,表明可利用该生物敏感指示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第四纪湖相介形类组合古气候与古环境意义研究现状基础上,初步研究了洞庭湖湘阴近岸介形类现生种分布与生态特征.国外在第四纪湖相介形类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而国内该方面工作仅主要集中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其它地区鲜见.国外在详细介形类现生种生态调查基础上,建立基于其的环境参数转换函数,并在第四纪古气候与古环境定量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生种生态调查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1)仅主要集中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其它地区还很少;2)生境数据绝大多为定性或半定量,很少定量;3)很少按季节采样.洞庭湖湘阴近岸包含3个属种,分别为未定种、Metacypris bellareticulata及Darwinula sp.,它们的生态要求为电导率240μs/cm,溶氧量10.45 mg/L,p H值8.1,水深0.5-1 m,水温10℃.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包括1新属)、介形类11属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简称“P\T”,下同)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与Hindeodusparv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底界和早三叠世早期的标志化石.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发现,该剖面的底栖有孔虫大致可以划分出半咸水、广盐滨岸和盐度要求较高(多盐-真盐)的近岸浅海属种等三类,再加上浮游有孔虫共计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半咸水类在我国东、黄海沿岸主要见于盐度低于20‰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河口等少盐至中盐的半咸水环境.广盐类是我国东海和黄海沿岸广布的底栖有孔虫,广见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河口的少盐(1‰~5‰)至真盐(30‰~35‰)内陆架海水中.近岸浅海类在现代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 m的内-中陆架和河口地区的前三角洲正常盐度的海水中.自110 cm以后,直至5 cm,发现较多的陆相介形虫: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a sp..这是首次在全新世海侵的末期发现如此多的陆相介形虫.这一发现表明当时本区有淡水流入,也表明海湾相从此进入消亡期,由海湾相逐渐变成淡水湖泊相,海水慢慢地退出本区.分析了遗址剖面有孔虫和介形虫剖面数量变化特征,重建了当地海岸线在全新世海侵末期后的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我国东部海岸线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介形类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 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恙Hindeodus paro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界和早三叠世早期的标志化石。  相似文献   

7.
贵州贞丰晚二叠世晚期的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贵州贞丰晚二叠世长兴组介形类化石计15属26种(包括新种8个)。这一介形类动物群与北美及我国浙江长兴等地二叠纪地层所产介形类相似,其中二叠纪的特有属种数量丰富、种类繁多。贞丰二叠系与三叠系沉积连续,介形类化石的研究为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分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了贵州遵义晚二叠世长兴组介形类化石,计14属24种(其中4新种、4未定种)。这些介形类化石的发现,不但为该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且对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典范对应分析是一种直观反映动物群落、属种分布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直接排序方法,已在生物界及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调查西藏地区介形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2012 年对藏北南部49 个不同水体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介形类10 属22 种,其中Limnocythere dubiosa、Ilyocypris bradyi 和Candona candida 在49 个样点中出现频数分别达19 次、13 次和9 次,是藏北南部地区的常见种.介形类的生存环境同其水体的物化性质(pH 值、电导率及组分等)有重要关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藏北南部地区49 个样点的22 种介形类与8 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介形类分布与8 个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均在80%以上,表明该地区不同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介形类分布的影响很大,水体的8 个环境因子中对介形类分布影响最大的是电导率、pH 值及亚硝酸盐含量.从物种分布看,Eucypris rischtanica、Leucocythere dilitata、Cypricercus moguntiensis 和Limnocytherellina kunlunensis 4 个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强.Leucocythere postericosta、Limnocytherellina bispinosa 和Candona houae 3 个种与电导率和亚硝酸盐含量明显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大,它们的高频度出现指示水体电导率及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在藏北南部地区的常见属种中,Limnocythere dubiosa 的分布与pH 值明显正相关,是水体高pH 值良好的指示生物,而Ilyocypris bradyi 和Candona candida 则对水体低电导率有着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盐度、温度等环境变化对介形类的属种组合、丰度、分异度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地区潍坊北部的GK59孔、GK74孔、GK79孔、GK89孔的介形类样本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对以Neomonoceratina delicate,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Pontocythere spatiosus,Leptocythere ventriclivosa为优势的海相介形类和以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iella pellucida,Ilyocypris subbradyi,Ilyocypris subpulchra为优势的淡水介形类进行划分,并与周边已知钻孔进行对比,认为此区域共发育三个海侵层,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发生在晚更新世,分别对应晚沾化海侵和献县海侵,第Ⅰ海侵层发生在全新世,对应黄骅海侵。并总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序和海侵范围,阐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 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 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 ~ 21.0 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 ~ 5.2 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湖区饮用水安全情形,以洞庭湖区为例,利用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水位和水质等监测数据,运用对比分析、数理统计和水质评价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区饮水安全现状,并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重点研究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湖区饮水安全的影响,梳理了湖区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响湖区饮水安全的原因。结果表明:洞庭湖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人畜饮水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荆江三口入湖水量锐减,三口分流总量已下降为475×108 m3/a,缩减幅度达52%;湖区降水持续偏少也加剧了湖区的旱情,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52%。为此,提出了保障湖区饮水安全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应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做到取水与治污相结合;加大湖区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首次发现于花海-金塔盆地花海凹陷花探9井、湖西新村、阿拉善左旗早白垩世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湖西新村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花探9井和阿拉善左旗塔塔水沟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建立该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认识花海-金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与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洞庭盆地全新世古环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目前,对洞庭盆地全新世古环境演化特征的认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未进行详细的全新统地层划分与对比;2)缺乏多指标约束;3)时间分辨率很低;4)未进行定量古环境研究。今后努力方向主要包括:1)建立精细的全新统年代地层框架;2)加强对微体古生物古环境意义的研究;3)采用高分辨率岩心取样方法;4)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Ostracods are small bivalved aquatic crustaceans. They secrete shells of low-Mg calcite that are often preserved in lake sediments. Recent work has shown that the uptake of trace elements (especially Mg and Sr) into the shell may be a function of the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host water. We measured Sr/Ca ratios in living ostracod valves from the species of genus Limnocythere cf. inopinata and Sr2+/Ca2+ ratios of the host water to calculat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genus Limnocythere cf. inopinata in the Daihai Lake. A function for Sr2+/Ca2+ ratio and salinity was established by measuring a series of Sr2+/Ca2+ ratios and salinities of the lake water in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Daihai Lake. Finally paleosalinities of the lake water were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ed by the Sr/Ca ratios of ostracod shells of the same species in sediment core of the Daihai Lake.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化鱼类产卵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期增加出库流量对洞庭湖的水位及流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东洞庭湖的影响明显,对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影响较小;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湖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不同湖区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及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响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东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南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不大,呈现双峰曲线,西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8 500~24 50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22 500 m3/s。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地化元素分析,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组分.在R、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的硅铁铝率(SiO2/(Al2O3+Fe2O3))、淋失系数(SiO2/(MgO+K2O))、CaO/MgO以及腐殖化度等指标,提取出古气候环境信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9.0 cal ka 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环境仍以干旱化为主,全新世期间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干湿变化,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9.0—7.5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7.5—5.8 cal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区全新世最佳适宜期;5.8—3.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3.0—1.0 cal ka BP期间,气候湿润;1.0—0 cal ka BP期间,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应用概率密度方法结合年代数据分布情况重建了该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强烈,但也存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在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青海湖盆地风成砂都广泛发育,但青海湖盆地同期还有古土壤发育,冬给措纳湖流域在这一时期也有少量的风成砂层出现;中全新世古土壤广泛发育,风沙活动较弱,整个东北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晚全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风成砂发育较好,而共和盆地古土壤广泛发育,同时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和古土壤均有出现,说明风沙活动强度的区域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活动强烈干扰的影响.风沙活动强度与区域有效湿度密切相关,区域有效湿度较高时,风沙活动较弱;反之,风沙活动较强.另外,大面积湖泊的存在使得青海湖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全新世风沙活动的特点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不尽相同,湖泊水位与湖泊增湿降温效应的相互关系以及物源供给特点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年代数据的概率密度方法相对于频率统计直方图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单个年代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能够反映年代数据的范围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全量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微形貌分析等实验方法和手段,对洞庭盆地第四系红土地层中网纹的元素地球化学、矿物组合特征和微形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2种主要的网纹类型——蠕虫状网纹和根状网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土壤孔隙空间的形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是网纹产生的2个必要条件。蠕虫状网纹孔隙空间的产生是由于地层静压力和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造成的,而根状网纹的孔隙空间则是植物根系腐烂分解后提供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土壤中硅、铝、铁、锰等元素的迁移能力增强,土壤胶体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得这些孔隙空间在后期逐渐被次生黏土矿物和石英所充填,最终,在洞庭盆地第四系红土地层中形成大量的蠕虫状和根状白色网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