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一种基于人类大脑半球机能一侧化的"半球认知风格"理论观点的提出,人们发现在人类认知活动的各个层面上广泛存在着所谓"半球风格"现象。运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概括和指称东、西方两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东西方两大科学体系的各自特质、认识方法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提供一条新颖而实证化的研究路径。为避免这种分类与概括的简单化和主观化,从辩证思维的高度出发,牢牢把握人类科学思维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并有选择地运用实验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中的量化手段和测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个世纪里, 郑和与哥伦布,这两名代表着东西方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的异族带去礼物与剑。航  相似文献   

4.
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是大众认识论和个人认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方面,美国心理学教授迪安娜·库恩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心理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库恩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整理和综述。并对她的主要观点,即儿童和成人如同直觉的科学家,科学思维发展起源,元认知发展,认识论的理解和智力价值的发展,超越变量的控制,达到成熟的科学思维等方面的研究,给予理论的分析,阐述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过程。并指出她的理论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日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科学心理学"是元科学的重要组成,是"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本研究在具体区分两种"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对西方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主题、发展历程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分析。期此努力,促进国内学人对西方"科学心理学"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04-108
西方科学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传播,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基本把握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之后,国内学者试图注入中国特色的元素,实现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它是抽象真理具体化、情境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要形成中国特色或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国内科学哲学界有必要加强中国哲学史学研究,从中获取思想资源;科学哲学研究主体的科学素养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了解需进一步提高;应形成既和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又不同于西方的具有"特殊性"的科学哲学研究方式;摒弃对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简单的"路径依赖"与"等距离追赶",重视哲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运用。从研究主体而言,应尽早培育出一批拥有理论自信、具备足够自然科学知识积淀,且长于内在性哲学分析而又敢于"独立门户"的科学哲学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7.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已有上百年研究历史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关于人脑认知功能的基本科学问题。从19世纪语言区的发现开始,到1981年Sperry因“裂脑人”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至今虽然大脑左右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究竟左、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差别是什么?这仍然是当前认知科学领域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虚构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创造形式和探索途径,既充分发挥人类精神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也成为构建科学理论、从事技术发明、创造新奇事物的一种特殊有效的认知和实践。在方法论上,它作为一种丰富、奇妙、自由奔放的联想、假设、建构和幻想的方法与形式,使人们突破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创立新理论,构建新前景。由此,在认识上,它既表征了人类特有的认知欲望和生存能力,展示了能动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志的本质行为,也实践了客观知识和语言工具的内在要求与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和分析医学在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在中国和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出中西方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在古典时期是一致的,据此论证医学是普遍的,而非区域性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和要求,医学在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医学的认识,尤其是当前对中西医的认识,应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期。这样,可以避免常见的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错位比较。此外,在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时,也应考虑"科学"的历史阶段性。这样,才能合理地讨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系统哲学是关于系统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亦即关于系统普遍本质和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研究复杂性、关联性系统科学的理论升华,是分析与综合、微观与宏观统一的科研方法。系统哲学研究自然、社会、思维的战略,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主要是以整体方法、结构方法、要素方法及功能方法等思维方法为特征。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心理学亦称自然科学心理学,是指一种以自然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客观实验范式,力图建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人文主义心理学亦称人文科学心理学,是指一种以人文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的主观经验范式,力图建构以人文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的科学观、对象观、方法学以及理论观等方面都存在着两极对立的倾向,表现出相互对立的理论特征,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概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以上3位心理学家们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及工程哲学中其他相关理论,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进行了明确划界,厘清了系统工程中思维方式的僭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逻辑过程置于认知维(系统思维)和实践维(工程思维)的二维结构中进行再认识,最后从工程角度对系统工程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试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思想上的分裂、学派的隔阂和科学内部的恶性分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心理学的分裂现状,并阐述了当代心理学家对分裂的两种对立看法。作者认为,心理学的整合需要确立正确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家应重视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问题,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促进心理学的最终整合。  相似文献   

15.
整体与部分之和--一种整体论的心理学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整体与部分之和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在理解人性方面的两种取向,即融洽化与机械论、还原论的取向。严格说来,个体身上只存在整体的心理两面是不存在部分的心理。西方正弦的心理学割裂整体人的做法不仅背离了心理学的初衷,而且与学科的目标-理解并把握人性背道而驰,因为作为分子的人与作为整体的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与机械论和还原论相比,整体论的模式更有可能揭示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件纯理性的事业.特别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日渐深化,许多"表面真理"早被一览无余,就更加需要在方法论上打破逻辑中心论,运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抬升神话思维、身体思维和科学幻想,倡导理论建构、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突出"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和后现代思维,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思维中的意象》述评林可济科学概念的起源与创造性科学思维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心理意象(mentalimagery)①在科学研究中起什么作用,科学家是怎样发现或发明理论的?这些都是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科学史家和认知心理学...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站在哲学理性的峰巅来回顾二十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在浩繁的著作、众多的流派、陈杂的观点和激烈的相互论争中,有一条蜿蜒曲折,但却清晰可辨的途径——经验主义思潮的演变。所以,合理地理解和把握经验主义演变的过程及其在每一阶段上的本质特征,是认识西方科学哲学及人类理性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本文将作出一个粗浅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作为研究人类文化与思维关系的交叉学科,认知人类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进路.认知人类学最初与语言学相结合,研究土著民族的语言与感知,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文化范式对思维形式的决定性影响.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认知人类学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交织在一起,趋向于关注人类心智及认知过程的分析,这种多学科的融合必将促进人类认知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