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利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鹅去氧胆酸分子钳1~5对苯胺、对硝基苯胺、对甲氧基苯胺等中性分子的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a)和自由能变化(ΔG°).结果表明,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识别作用,主客体间形成1∶1型超分子配合物,最大结合常数可达1292.51 L.mol-1,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点氢健、π-πstacking等识别作用原理,研究了新型芳杂环分子裂缝1~3对尿素、二苯甲酮、对硝基苯胺、戊二酰亚胺等中性小分子的识别性能.用差紫外光谱测定了结合常数和自由能变化.结果表明这些受体与所考察的大多数客体形成1∶1型的超分子配合物,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多重氢键、π-πstacking和Van der waals等非共价键协同作用.讨论了主客体间尺寸/形状匹配、几何互补性等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作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裂口分子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α)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 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裂口分子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α)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分子裂缝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劫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新型鹅去氧胆酸类手性分子钳对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差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1~4对D/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钳1~4对所考察的氨基酸甲酯均具有识别能力,主客体形成1:1型超分子配合物,并且这类主体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从主客体间的大小形状匹配及几何互补关系等方面对这些受体的识别能力及对映选择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合成4个新的雌甾分子钳—二聚炔雌醇,其结构经IR,1HNMR和MS表征.利用分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它们与一系列芳胺客体形成的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主-客体间尺寸大小匹配和识别作用推动力等进行了讨论.将二聚炔雌醇与二聚雌二醇分子钳的识别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的识别性能忧于后者,其优良的识别性能可能主要来自于多重л-лstacking作用、氢键和Van der Waals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4,4’-二胺二苯基醚桥联(6-氨基-6-脱氧-△-环糊精)(2)对几种模型底物,如8-苯胺基-1-萘磺酸钠(ANS)、2-对甲苯胺基-6-萘磺酸钠(TNS)、罗丹B(RhB)和亮绿(BG)的包结行为。结果表明,通过两个环糊精单元协同键合-个客体分子,主体2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的键合能力得以提高,达到β-环糊精的1.5-16倍。主体2与客体BG形成了最稳定的超分子配合物,其稳定常数高达18475M^-1。从多重识别作用机理方面探讨了影响主客体包结稳定常数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合成4个产析的雌甾分子钳-二聚炔雌醇,其结构经IR,^HNMR和MS表征,利用分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它们与一系列芳胺客体形成的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数学,对主-客体间尺寸大小匹配和识别作用推动力等进行了讨论,将二聚炔雌醇与二聚雌二醇分子钳的识别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的辊性能优于后者,其优良的识别性能可能主要来自于多重n-nstacking作用,氢键和Van der Waals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手性席夫碱配体(Salen H2)及其水溶性的锰配合物[Salen Mn(Ⅱ)].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技术测定了主体Salen Mn(Ⅱ)与客体氨基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对映异构体分子间进行识别作用的缔合常数.结果表明:SalenMn(Ⅱ)与系列客体氨基酸作用的配位比均为1∶2,主客体反应均为放热、熵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