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辉  朱友墨 《甘肃科技》2009,25(12):157-158
总结微创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体会;2000年8月-2008年8月采用大隐静脉瓣膜成行术联合血管缩窄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共40例,均经过下肢静脉造影或下肢静脉彩超(CDFI)证实深静脉瓣膜功能小于Ⅲ级,采用大隐静脉瓣膜成行术联合血管缩窄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静脉应用活血化瘀药物;40条肢体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为局部复发。大隐静脉瓣膜成行术联合血管缩窄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简便易行、创伤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伴有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8例患者行DSA下经皮肝穿刺、插管进入门脉,用弹簧栓、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栓塞食管胃底静脉,再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行部分脾动脉栓塞.结果 18例病人(致出血的)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脾动脉插管、栓塞均获成功.16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1~16个月.其中2例于1~2周时再呕血,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术后3周死亡,余13例病情稳定,未再出血.结论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现象患者的诊断意义、左肾静脉受压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对胡桃夹现象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疗效的评价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5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将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照;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组:精索静脉曲张组、血尿组、蛋白尿组,分别测量左肾静脉受压狭窄部位(b)及受压扩张部位近端内径(a),扩张部位左肾静脉血流速度(Va)及受压部位血流速度(Vb),分析比较各组左肾静脉的受压程度;对其中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的7例胡桃夹现象患者术后进行超声检查,测量上述指标并与其术前检查结果对比。结果:45例患者均见左肾静脉受压征象,受压部位前可见扩张,仰卧位时扩张部位内径(a)/受压部位内径(b)>3.0,受压部位血流速度(Vb)大于扩张部位血流速度(Va);各组间a/b值与Vb/Va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例胡桃夹现象患者术前与术后的b值、Vb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既方便又实用,可为精索静脉曲张、反复血尿、蛋白尿而无法用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患者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指导,而且可作为胡桃夹现象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估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的Budd—Chiari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氏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89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PBD)、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stent)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或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圾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治疗成功率为96%,术中无一例死亡及肺栓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Ⅰa、Ⅱ及Ⅲ型只需行PTA治疗,Ⅰb型采用TIPPS治疗,而Ⅳ型要PTA加stent治疗;2.Ⅲ、Ⅳ型病例行血管成形术前充分溶栓是必要的。3,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患者李某,男,34岁,农民.因腹胀、纳差,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20天收住院.10年前因双下肢渐进性浮肿,在县医院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曾行"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术".术后于长久行走后仍出现下肢浮肿及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流变除栓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5例12d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置入6F或8F两种型号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将生理盐水以2.5mL/s的流率和5171kPa的压力注入,行流变血栓清除术,并辅以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流变血栓清除术后,25例重建了前向血流,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技术成功率(残留狭窄<50%)为72%(18/25);8例附加球囊扩张,其中7例附加内支架治疗;3、6个月的初始血管开放率均为100%,经平均8.5个月的随访,治愈率为84%(21/25),后遗症发生率16%(4/25);本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三年来收治发病后三天内的急性原发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第1例术后给肝素抗凝治疗,同时给低分子右旋醣酐、阿斯匹林、潘生丁等祛聚辅助治疗。出院后遗留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第2例术后除应用抗凝、祛聚等治疗外,还给尿激酶溶栓治疗,伤口两个多月才愈合,出院后下肢静脉功能良好。第3例单纯应用尿激酶溶栓,辅以祛聚药物,出院后下肢静脉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4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31例,其中有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导管动脉取栓扩张5例;动脉内膜剥脱、取栓3例;血管腔内支架置放9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42例,随访0.5-9年人造血血管通畅率90%。多普勒血流仪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当ABI小于0.5时,应及时手术,挽救肢体,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变部、分布和严重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血管通畅率,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性额窦良性病变的诊断及经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以头痛为主诉的孤立性额窦良性病变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在局麻或全麻下行不同类型的经鼻内镜额窦开放术,以术前、术后鼻内镜检查结果及头痛症状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11个月,24例患者中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头痛症状缓解,1例头痛症状无改善;鼻内镜观察20例患者额窦口开放良好,额隐窝粘膜上皮化,2例额隐窝粘膜水肿,药物治疗后头痛改善,2例额窦口闭锁患者经再次手术后头痛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治疗孤立性额窦良性病变所致鼻源性头痛疗效确切.术前仔细分析冠状位CT,术中尽量减少额隐窝粘膜的损伤,术后额隐窝放置浸泡普米克令舒的纳吸棉及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 将1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术前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2a的临床随访.结果 术后有155例(99%)患者疼痛消失,只有2例(1%)患者初次手术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经过2 a随访,有8例(5%)患者复发,其中7例再次行PBC手术后疼痛得到缓解.1例口服小剂量卡马西平止痛,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低成本、低复发率和高治愈率的临床效果,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