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万树《词律》是清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最重要的词学书籍之一。《词律》体现了万树深刻的词律思想,他摒弃了前人制作词谱空疏的弊病,主张严守唐宋词作的四声情况,力主"词无衬字",坚持把诗、曲二体从词中剔除出来,分析中肯深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词学价值与词学地位颇高。  相似文献   

3.
周济以词论为后世所知,众多学者对其精辟的词论已做深入的研究,但他的词却甚少有人论及.理论的发明一般都不可能脱离创作实践,周济的词就是其词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杨花是周济词作中常吟咏的对象,在杨花的意象中,词人寄托了春恨闺怨情愁、身世飘零之感、及时代盛衰之叹.在主题内容上更进前人一步,而艺术特色上能摆脱传统杨花词缠绵悱恻的写法,做到豪宕不羁.周济一生钻研词学,后期更是心有所得,从这几首咏杨花词的比较中,能看出其创作前后的变化以及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夏承焘在有限的清词研究文论中,以研究常州词派为最。他所研究的常州词派,以讨论张惠言、周济、陈廷焯和谭献等主要词家词论方面的内容为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描绘出了常州词派的基本情况,客观地评价了该派主要理论建树的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夏承焘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0年10月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对辛弃疾的思想、政绩、辛氏家谱、辛稼轩笺注、稼轩交游区域以及交友群体,词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辛词与词学的应用型研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辛稼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辛稼轩的传播和接受研究,以及词体盛衰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具有承接性,在明清易代之际,沈谦在吸收明代词论的基础上对明代词论进行重构,有对明词的肯定与接受,亦对清初的词风沾溉颇多。特别是他推重词体的词论,对词文体的自觉与合理的定位,为清代词人推尊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沈谦的词学思想中,又有杂糅的成分,譬如他有时阐发词的正变观,但又可看到他对词之正变观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赵崇祚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欧阳炯的《花间集叙》从理论上对温庭筠以来的绮靡词给与了认同和张扬。因此,不仅欧阳炯的序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他在序中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中的“词为艳科”的理论的形成和对词情的侧艳的审美评价,是对儒家诗教理论的一种突破,但它立足于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及对词的侧艳品格所作出的片面的强调,又把词的价值功能狭隘化,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以“环太湖词圈”为核心的江南词学可谓明词重心,而明代安徽在行政区划、地缘和文化上与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异同互见、富有特色,主要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词体地位上总体上认为词为小道;风格旨趣上倾向柔靡近俗,且认为词曲演变与风格是受末世风气的影响;内容上主张陶写性情,抒发真情实感;功能上提出了缮心颐德、风正教化的期待。明代安徽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的离合间展现了明代词学的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0.
北宋是词学的成熟、发展期,各种风格词作的涌现推动了词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北宋初期关于词学观念的表述并不多见,但普遍上还是比较认同以《花间集》为传统的词风,词体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而到了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词学思想出现了新变,“词别是一家”,独立的词体意识开始形成,为后来政和、宣和年间词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夏承焘是20世纪中国词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在词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所公认。因此,在对其已完成的论著作进一步探讨的同时,对其词学著述构想做以评介,以丰富夏承焘整个研究词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清末词人王鹏运的六首词作了较细致的说解,绎出半塘学辛,幽默不足;推尊词体,功在椠刻;庚子诸词,意境孤寒等特点,并从字句分析上探讨了王鹏运的一些创作心理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顾贞观是"清初三大词人"之一,他不仅创作了《弹指词》,而且还有自己鲜明的词学观点。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他的《饮水词》也是当时及后世传唱已久的词集。顾贞观和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清初词坛产生过影响。他们对词学观和创作有共同的主张,却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有宋一代,多有将"词"称作"乐府"的现象.就词与乐府渊源而论,二者本是一脉相承的具备音乐性的韵文作品,因而将词归入乐府无可非议.同时,这种现象也说明有宋一代,词体跻身庙堂,具备了"乐府"的某些功能,但归根结底,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还是宋人词体独立意识觉醒以及"尊体"的需求,继而引发了对乐府系统的再认知和再定义.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在词论中借对秦观词的批评提出了词的"富贵态"概念,富贵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词体特质,阐释清楚这一问题当有助于深化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观的认识。通观李清照词论词作,其"富贵态"词体特征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贵:宋代经济发展与词尚富贵的审美倾向;二、逸:词体"富贵态"的从容安闲姿态;三、雅:词体"富贵态"的雅化倾向;四、深:词体"富贵态"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教育目标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学以至圣人"之道而发展为"仁智契合"之法;从教育理念而言,韩愈继承儒家"明人伦"的教育思想进而提出了"性三品"的教育理性思考;从教育功能来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化民成俗"的思想而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韩愈的和谐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今教学改革中的突出矛盾,探讨教育和谐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词存史、以史入词、以“词史”品词的情况。而闽中词人谢章铤继陈维崧,周济之后不仅在词学理论上对“词史”意识进一步发挥,而且在词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极为强烈的“词史”意识,为我国古典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晚近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8.
词与乐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影响了词体本身的性质特征,也决定了词体的演化和蜕变。南渡以后,词人们或者拓展词体的抒情言志功能,或者注重词体的合律性和艺术技巧,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唐宋词的创作增添了色彩,但是,他们都未能圆满地解决歌词合乐的持续发展问题,而且,他们创作中的种种流弊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得南宋词合乐面临新的困境,加速了文人词向格律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道光年同,浙派在江浙词坛继续沃跃着,但时代的动荡剧变使浙派词人在词学在观上呈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以戈载为代表的吴中词派,依然鼓吹审声守律,持守清空雅正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以孙麟趾为代表的浙派追随着,在摸索变革浙派词学的最佳出路,呈现着向常州词学靠拢的态势,而常州词派的后继者--董士锡、宋翔凤、周济,也在不断修正张惠言选词太严和论词拘泥于比兴的审美偏向,在坚持尚意的宗旨下吸纳了浙派词学重格的合理成分,试图为人们设计一条最佳的学词路径,这标志着浙派词学和常州词学由对立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20.
张惠言、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两位代表。张氏标举风雅比兴、力矫浙派弊习,开派基于前;周氏起为再传、主寄托、创词统、纠偏失、阐幽微、发扬光大于后。然二家词论实同中存异,精粗有别。在其理论的三大支点,即“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上,张氏创说,然未免矫枉过正,容有未密;周氏取其精华,纠其偏颇,后出转精,但仍有值得商榷处。其理论核心“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不可视为唯一标准,其词统说与其理论亦有相矛盾处。但总体上看,二家词论各具真知,不乏灼见,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