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素的电负性这一概念,在化学上广泛用来阐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物中键合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基本概念。 1932年,L.Pauling首先提出元素的电负性涵义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或“分子中的键合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 在由A、B两原子构成的A—B键中,如果两原子吸引成键的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同,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GaN(0001)2×2表面吸附模型,采用基于DFT动力学赝势方法,对TiO2分子的吸附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了TiO2分子在GaN(0001)表面的吸附成键过程、成键方位及表面化学键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经历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稳定态形成的过程,化学结合能达到7.184~7.423 eV.不同初始位置的TiO2分子吸附后,Ti在fcc或hcp位置,两个O原子分别与表面两个Ga原子成键,Ga—O化学键表现出共价键特征,O—O连线与GaN[11-20]方向平行,与实验观测(100)[001]TiO2//(0001)[11-20]GaN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分子轨道法研究了镧-菸酸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性质.配合物的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主要由C、O、N原子的2p轨道组成;LUMO(最低非占据分子轨道)主要由La3+离子的6s、5d、4f轨道组成.在配位过程中有配体向金属离子的电荷转移.配体共转移1.017个电子到金属离子上,与La3+离子带1.983个正电荷相符合.La—O键具有一定的共价性,由C原子、两个O原子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有一定的流动性.其中5d轨道对形成La—O配位键贡献最大,4f轨道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大学编写的《结构化学》为教材,已讲授结构化学课程四个学期,在多原子分子结构中有常见分子化学键小节,通常将常见分子化学键分为二元氢化物、各种氧化物、卤化物、稀有气体化合物等.针对常见分子化学键的学习与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看法与见解.希望各高校对大学生课堂教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利用Davidson等人发展多年的MELD精密从头计算程序的CISD方法,结合自编的分子形貌程序,描绘HF,F2,FCl,FBr双原子分子形貌图.计算双原子分子中X原子端和F原子端在垂直于化学键方向上和沿着化学键方向上的分子形貌轮廓参数R(R/a.u.)以及对应的边界电子密度ED(ED/10-3a.u.).比较各原子端轮廓参数与相应孤立原子半径的大小,联系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发现对于卤族元素之间形成的氟化物,第一电离能越小,分子形貌轮廓参数越大,边界电子密度越小.对于核电荷数相同的两个原子形成的氟化物,无论垂直于化学键方向还是沿着化学键方向上的分子形貌轮廓参数和对应的边界电子密度都呈现对称关系.对于HF,F2,FCl,FBr双原子分子形貌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其他双原子分子的性质和特征,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十四烷基磷酸钍的合成及气相色谱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键合相色谱固定相是借助于非均相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以共价键形式连接在色谱担体上,如硅胶键合相。它具有耐溶剂洗、热稳定性较好、表面改性灵活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分析中。但其表面极性点不能完全清除,降低了键合相填料的化学稳定性,致使产品性能重复性差,并影响分离效果。本文采用均相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7.
在大一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通常采用鲍令近似能级图来阐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在各种能级图中,鲍令能级图有一定的优点,但也给教学上带来一些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其它的能级图,并与鲍令能级图相比较。此外,本文还对无机化学教学中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问题,如能级交错、填充电子顺序与失去电子顺序不一致以及某些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呈现例外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有机物分子中的离域π键(一)离域π键有机物分子中多个原子间有相互平行的 P 轨道时,连贯重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P 电子在多个原子间运动,形成π型化学键,这种不局限在两个原子之间的π键,称为离域π键或大π键.离域π键大部分由经典结构式中有单键和双键交替连接的那一部分原子组成.这些原子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它们在同一平面上的 P 轨道可以相互重迭成键,使电子的活动区域加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衰老的主流理论是"氧化性损伤",正是这个理论催生了抗氧化维生素产业,让抗氧化剂成为了人们钟爱的回春疗方。但是,这个方法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检验中却未能如愿成功。这个理论究竟错在哪里?抗氧化剂的理论基础所有生命都依赖于由原子链和环结构组成的具备精确形状的巨大分子。将这些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这些共价键的强度都相差不大,使得细胞很  相似文献   

10.
简要综述了VB理论和MO理论的要点,对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如何区分这两个理论的异同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VB理论在处理双原子和多原子分子化学键形成中的具体应用,并讨论了完全组态作用下的VB理论和MO理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键能是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之一,它可以定性或半定性地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是化学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也是化学教学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之一.1 键能和键的离解能对于双原子分子,键能就等于键的离解能,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在概念上是不同的,键的离解能是指1mol 气态分子中含有不止一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共有若干个电子所构成,按其所涉及的原子数目来说,可分为双原子共价键和多原子共价键。共价键各键长是相邻两原子共价半径之和。在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H_2问题之后,化学家受到了他们所得结果的启发,提出了价键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AB_2和AB_3型分子的几何模型变化的规律进行探讨。依关于非(?)合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键角偏离“正常值”的主要因素这观点,得出一个联系键长、键角和非键合原子的范德华半径的关系的经验公式,这经验公式表明: (1)非键合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分子空间构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非键合原子的电子云相互重叠程度决定于“中心原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键向力模型     
自1937—1939 Hellmann和Feynman两人独立的提出了被称为Hellmann—Feynman定理以来,从力的观点研究化学现象的工作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如化学键理论,分子几何构型,分子间力以及化学反应性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意的成果。特别是近期中辻从力的角度研究分子结构建立起的静电力理论,他把作用在分子中其原子上的力分成三类,即原子偶极力(atomic dipole Force),交换力(Exchange Force)和电荷堆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乙酸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机理,利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乙酸的反应活性特征及其在CaCO_3(104)表面吸附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以及化学键形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乙酸前线轨道主要分布于乙酸中重原子之上,其中O_((1))原子为反应活性中心;乙酸在CaCO_3(104)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处于穴位和短桥位之间即2个Ca原子之间;乙酸以解离态吸附,其中乙酸根趋向于以双齿桥键合模式吸附于CaCO_3(104)表面,H_((4))原子与CaCO_3(104)表面O_((3))原子形成羟基;乙酸与CaCO_3(104)表面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和化学键的形成,其中Ca_((1))—O_((1))和Ca_((2))—O_((2))形成离子键,H_((4))—O_((3))形成共价键,H_((4))—O_((2))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共价键理论,有机物的碳原子都是通过杂化轨道与其它原子成键的,通过不同条化方式:可呈四面体形、平面三角形和直线形等,所以,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成键形成分子时,分子的几何图形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分子结构中不对称因素的存在或化学健的旋转受阻,产生构到异构和顺及异构。一定构型的分子,由C-Cσ键的旋转,相同构型的分子又产生了不同的几何图形,这样又有构象异构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7.
用DV-Va-SCC方法和自然键轨道法研究(Be(NMe2)2)3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进而根据Natiello和Medrano键级定义计算了分子中有关原了障的键级,根据徐光宪共价新定义计算了其中铍原子共价,结果表明,四配位的铍原子与邻近的4个N原子各形成了一个σ键,键级均为0.72;三配位的铍原子除与两个桥联N原子各形成一个σ键(键级均为0.77)外,还与端接N原子形成了两个共价键,键级为1.  相似文献   

18.
化学键的极性是研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判断化学键极性的定量方法已不少于20种,但它们都以成键的两个原子作为考虑的对象,而没有考虑到分子中其它原子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复杂多元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判断。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判别所有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对锂原子用全电子6-311++g(d,p)基组,铅原子用sddall相对论有效实势基组研究了LinPb(n=7~9)二元团簇较低能量构型的几何结构,并讨论了能量最低的基态构型的化学键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掺入的铅原子与锂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为共价键,并且成键的价电子对倾向于铅原子.Li8Pb二元团簇基态构型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OMO)之间的能隙比LinPb(n=7,9)二元团簇基态构型的大.此外,基于对LinPb(n=7~9)二元团簇基态构型平均原子化能、垂直电离能和垂直电子亲和能的计算分析,得出Li8Pb二元团簇的基态构型最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子总能量的从头计算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子中原子的电子云重心偏离原子核的模型(简称电子云移动模型)。对STO-3G和双ζ从头计算法采用这个模型计算H_2,N_2,F_2,HF,BF,CO等双原子分子总能量,其结果都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