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及分子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在回顾了近年来此方面的主要进展的基础上,对主要细胞/分子影响肿瘤转移不同方面的机制及阐明不同成分之间及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网络的意义予以论述,并对其可能对临床治疗策略的影响及对治疗效果的改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P选择素属选择素黏附分子家族成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选择素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P选择素在肿瘤转移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肿瘤发生时,在多种因子的作用下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增高,并通过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多种配体介导瘤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及内皮细胞黏附并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肝素及其衍生物能阻止P选择素与配体的结合,降低肿瘤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唾液酸转移酶的过表达和细胞表面唾液酸化能改变细胞的许多特性,如:免疫防御、细胞粘附、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等。唾液酸转移酶与肿瘤转移和不良预后息息相关。但是,唾液酸转移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依然是科学家们的一大难题。该文试图围绕着受体唾液酸化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着重探讨Integrins、EGFR、Fas、TNFR1这四种受体的唾液酸化与肿瘤的关系研究。通过该文的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发生行为学变化的分子机制是和肿瘤细胞内某种受体唾液酸化息息相关的,甚至是多种受体唾液酸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木棉皮醇提物抗消化道肿瘤活性部位,探究其抑制敏感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作用机制,通过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考查木棉皮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对人肝癌HepG2细胞、人胃癌SGC7901细胞、人结肠癌SW480细胞和人胰腺癌PANC-1细胞这4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木棉皮醇提物抗肿瘤的活性部位和敏感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研究木棉皮醇提物抗肿瘤活性部位对敏感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木棉皮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部位中石油醚部位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大,且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最为敏感。随着木棉皮醇提物石油醚部位浓度增加,在24、48、72 h时间段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迁移面积相对于空白组有所减小(P<0.05)。与空白组相比,木棉皮醇提物石油...  相似文献   

5.
PM2.5引起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2.5指直径≤2.5 μm 的颗粒物质,它很容易穿过呼吸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可诱发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已成为恶性肿瘤新的诱因。近年研究揭示,PM2.5可刺激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并可激活肿瘤细胞,使其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直接形成肿瘤血管;还能使肿瘤干细胞向肿瘤内皮细胞转化,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此外,PM2.5可促进肿瘤细胞及其他多种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招募骨髓和血液中白细胞进入肿瘤组织,诱发局部慢性炎症反应,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发生,增加肿瘤细胞干性、迁移和转移能力;还可破坏血管稳态,增加血管通透性,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打开方便之门。PM2.5在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至今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PM2.5诱导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转移机制,能为PM2.5引起的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热等离子体杀灭肿瘤细胞具有“广谱”与高效的优势,且能“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型物理技术.非热等离子体通过提高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损伤DNA等生物分子及多个细胞器,启动多条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细胞进入死亡阶段.笔者主要概述了近年来非热等离子体对肿瘤细胞的损伤及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类型及相应机制,为其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个高转移的人肺巨细胞癌移植瘤PG已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建立。在各种遗传背景的裸鼠体内,包括BALB/cA、NIH、C57BL/6J、615/PBI等,PG肿瘤细胞皮下接种后,均可发生自发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4%(110/117),肺转移率为83%(97/117)。这种高转移特性在五年多时间内连续100多代移植过程中仍保持不变。为了研究肿瘤转移的遗传机制,我们从PG瘤细胞中提取高分子量DNA片段,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转染NIH/3T3小鼠纤维母细胞。经过连续两轮转染,获得的转化细胞能在裸鼠体内成瘤。其中一个转化克隆TF87-2-10皮下接种裸鼠后,能自发转移至肺。DNA分子杂交显示该细胞基因组中整合有人DNA序列。说明该转化细胞转移表型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二甲双胍是否通过调控STAT3的表达抑制头颈部肿瘤的EMT和迁移.在头颈部肿瘤686LN细胞株上给予二甲双胍处理,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叶样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对头颈部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在高转移特性的头颈部肿瘤细胞株和配对的低转移特性的细胞株上,检测STAT3蛋白表达;用脂质体转染STAT3的小干扰RNA,检测头颈部肿瘤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在686LN上给予IL-6处理或者给予二甲双胍处理或者同时给予IL-6和二甲双胍处理,检测STAT3蛋白和EMT相关蛋白表达;以及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对IL-6诱导的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二甲双胍处理,抑制头颈部肿瘤的EMT,并且细胞迁移能力减弱. STAT3磷酸化和总蛋白在高转移特性的头颈部肿瘤细胞株高表达.转染STAT3 siRNA抑制STAT3的表达可抑制头颈部肿瘤的EMT.二甲双胍抑制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IL-6诱导的EMT,同时二甲双胍抑制IL-6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说明,二甲双胍抑制头颈部肿瘤EMT和细胞迁移,并且能抑制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其抑制头颈部肿瘤迁移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高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肿瘤侵袭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的因子或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处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增强到1.51倍.Q-PCR检测结果表明,AngⅡ能够明显刺激MDA-MB-231细胞中u PA(2.97倍)和u PAR的表达.因此,AngⅡ刺激乳腺癌细胞u PA和u PAR的表达,可能是AngⅡ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研发新型小分子MDM2抑制剂为目的,建立了以分子对接为基础的虚拟筛选流程.利用虚拟筛选流程对SPECS化合物库的分子进行类药性筛选、分子对接粗筛、二次筛选以及排序挑选,并通过细胞实验验证这些分子激活p53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结果表明M12能够激活p53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周期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M12与已知MDM2-p53抑制剂结构完全不同,是一种潜在的癌症治疗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亚型,表现为很高的转移潜能。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在促进TNBC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乳腺癌作为一种实体肿瘤,往往处于缺氧环境中。低氧环境能够促进癌细胞的转移,然而低氧环境中巨噬细胞在促进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在该研究中,THP1细胞被诱导成TAM,经过缺氧培养后,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促进三阴乳腺癌细胞BT-549和MDA-MB-231的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将MDA-MB-231细胞移植于祼鼠体内,CT扫描,分析了TAM促进TNBC细胞的器官转移能力;通过ELISA实验检测低氧对TAM分泌的肿瘤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通过GDSC在线软件分析了CCL22受体CCR4和其他CCR在乳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CCL22的表达来促进三阴乳腺癌细胞迁移:经过缺氧培养后的TAM显著增强了TNBC细胞迁移能力,以及促进癌细胞在体内向肺转移;低氧诱导TAM分泌CCL22;CCL22受体CC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  相似文献   

12.
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kinase is a master regulator of protein synthesis that couples nutrient sensing to cell growth and cancer. However, the downstream translationally regulated nodes of gene expression that may direct cancer development are poorly characterized. Using ribosome profiling, we uncover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of the prostate cancer genome by oncogenic mTOR signalling, revealing a remarkably specific repertoire of genes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 metabolism and invasion. We extend these findings by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ing a class of 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pro-invasion messenger RNAs that we show direct prostate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downstream of oncogenic mTOR signalling. Furthermore, we develop a clinically relevant ATP site inhibitor of mTOR, INK128, which reprograms this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with therapeutic benefit for prostate cancer metastasis, for which there is presently no cure.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ancerous' translation machinery steers specific cancer cell behaviours, including metastasis, and may be therapeutically targeted.  相似文献   

13.
克隆和连接乳腺癌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构建该单链抗体的噬菌体显示系统,经严格的相关肿瘤细胞株的固相细胞正负筛选和多步液相结合-洗脱细胞筛选,得到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的单链抗体基因,用于进一步构建重组免疫毒素,为临床乳腺癌和生物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Endogenous human microRNAs that suppres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Aquaporins (AQPs) are membrane water channels that play pivotal roles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 ological processes in diverse mammalian organs[1―3]. Recent studies indicated a novel role of AQPs in cell migration. Mice lacking AQP1, the endothelia…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究FEZF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其临床意义.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以及细胞实验,发现FEZ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且其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在FEZF1低表达时,RKO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提高,FEZF1高表达时RKO细胞增殖能力减弱.本研究证明了FEZF1是结直肠癌中的一个低表达蛋白,其表达与结直肠组织癌变的发生、发展相关,并且FEZF1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18.
摘要:p53 是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超过50% 的人类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存在 p53 基因发生突变,而且大多数为点突变,其中包括 R273H,由此产生的点突变蛋白会失去 p53 的DNA结合和特异的转录活性。最近的研究表明p53突变蛋白还可能获得一些野生型p53蛋白不具有的新的生物学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人肺肿瘤细胞 H1299 中稳定表达含R273H 点突变的p53 蛋白(p53-R273H),观察到细胞中 E-cadherin mRNA 和蛋白水平下调,同时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发现 p53-R273H 显著降低 E-cadherin 在肿瘤细胞间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53-R273H 突变蛋白具有下调 E-cadherin 基因的表达和促使肿瘤细胞迁移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