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五四”新文学新就新在运用现代汉语,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我们一直认为:新文学是“五四”时期方才诞生的,它是“五四”一代作家用现代汉语创作的新型文学作品,正是这样一批新文学作品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地位.按照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说法,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走的是言文分离的道路,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才确立了“言文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宏观地考察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依次论证了各时期治新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具体微妙处、传统文化在文学观念层面所给予新文坛上种种理论主张的潜在影响、它对五四以来作家实际创作的思想及艺术追求的制约等,从而勾勒出了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继承性,并附带阐述了对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7.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作抽象之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一生抨击黑暗,渴望光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他的思想基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是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在新文学的园地上,王统照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我国“五四”以来,蜚声中外文坛的文学巨将,在中国新文学上的贡献卓著。他不只是以一个伟大作家的辛勤劳作,“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水平,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的独到精深的文艺评论,指导作家的创作,提高读者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文学事业的长足进步。我们认为:茅盾的文艺评论的确代表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梳理胡适的“双线文学”学术命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俗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他在五四时期的构建新文学思路的积极、深刻的启迪,论证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崛起于当时文坛的内在必然,并在文学传统的应有继承性背景下揭示了他的这项著名新文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蹇先艾是“五四”后期登上文坛的老作家,也是第一个把边远贵州介绍给全国人民的很有特色的乡土作家。当“五四”文学革命由理论倡导进到文学建设的时候,蹇先艾还只是一个不满十六岁的中学生,就满怀热情地投入“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洪流。蹇先艾的文学生涯,是在新文学的哺育下开始的,又是追随着新文学的步伐前进的。在新文学(包括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浇注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劳绩。蹇先艾在学生时代开始文学活动,以后长期从事教书生涯,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从事写作  相似文献   

13.
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除了继承本国文学遗产之外,还要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我国的新文学就是在广泛吸收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创作无一不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巴金是“五四”以来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浩繁的著作奠定了他在文学  相似文献   

14.
南社小说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高压下,试图通过小说创作来解构国家政治话语权,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通过小说展现出来,以此冀图社会与国家发生重大变革,实现拯救国家危亡之重任。南社小说家虽然没有跟上五四新文学的步伐,其针砭社会时弊的"社会观照"却为"五四"新文学叙事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文学所表现的重要内容,它曾经有过灿烂的繁荣时期.个性解放文学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伴随着"五四"那辉煌的历史时代的."五卅"以后,大规模的政治性群众运动渐渐成为过去,"五四"时期那种各种社会思潮交替传播、发展的时代局面也统一于社会革命的一体化潮流之中.个性解放文学似乎完成了它特定的历史使命,很快便失落了"五四"时期的那种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表现女性人格现象是五四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五四女作家笔下人格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格现象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的关系及意义,为多角度认识五四时期女性创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伴随新文学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种新特征、新术语,从五四新文学发展到21世纪多维度的文学现状,现代性是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为适应中国新诗变革的需要以及外来诗学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就逐渐传播到南洋。许杰便是在南洋传播新文学卓有成效的作家之一。他既是多产的作家,勤奋的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新文学热情的传播者、耕耘者。他走到哪里便把文学的种子带到哪里,在新的处女地上开垦播种。虽没有栽培出名贵出众的花卉,但曾在荒原、莠草丛中培植文苑,使蓓蕾吐芳、繁衍。他在吉隆坡的文学活动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然而这一段文学活动几乎已被人们遗忘,几十年来没人提起过。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时期 ,是历代中国作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强烈的一个时期。为了人的解放、民族的解放 ,新文学的历史使命比任何时期都要广大 ,都更具有战斗性与进步性 ,文艺大众化就是这一特性的显著标志。从文学革命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几十年间 ,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的大众化工作 ,并在理论与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社会、政治等条件及要求不同 ,以及作家认识上的差异 ,新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历程显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阶段性———在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等不同文学阶段大众化内涵与侧重点不同 ,理论由简单到详尽 ,由初步探索到基本成熟 ;趋同性———整个探索过程 ,大家都把主要工作放在形式上面 ,文艺大众化往往变成文艺形式大众化 ,因此使新文学的大众化存在许多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文艺工作者没有科学处理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以致大众化成为化大众  相似文献   

20.
论文考察了五四歌谣运动的积极发动者刘半农"重造新韵"、"增多诗体"的诗学观念以及方言诗歌创作实践,作为新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刘半农既参与了新文学的建构,也是国语统一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以刘半农为个案是透视五四新文学与歌谣运动内在联系的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