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洞箫赋》和嵇康《琴赋》分别反映了"以悲为美"和"以和为美"的审美趣味。前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反映了较浓的娱乐色彩;后者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为主导,主要是抒发一己之幽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别给《文心雕龙》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文心雕龙》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点:它把我国古代“外儒家内释老”的人生处世态度引入文学理论,在论述文学的外部规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方面,皆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论述文学的内部规律——艺术审美标准、艺术特征、创作构思、艺术表现等方面,则以道家哲学思想为主,又参以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逸周书》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依顺民众的欲恶而民众服从其统治,“设其利而民自至”的思想;德刑并用,赏罚兼施的思想;文与武两种政治手段配合运用的思想;“福在受谏”、“慎政在微”的听取反对意见,防止矛盾发展的思想;全面性、主动性、由表及里的识人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与作者的无神论倾向、与作者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因素有关联。其政治辩证法思想,吸取和综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思想,并且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派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论黄宗羲对于孟子的理解刘述先(1)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吴光(1)“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吴根友(1)政治世界中的交流工具———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思想,及其对桑德尔反驳的回应曹瑞涛(1)评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杨际开(1)黄宗羲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蒋国保(2)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兼论黄宗羲的学术民主思想朱义禄(2)《论语》《孟子》等所见早期儒家的“和谐”观程兆奇(2)道家思想通过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朱…  相似文献   

5.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晚唐文学家裴铏在其文言短篇小说集《传奇》中主要宣扬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但在其背后却包含着浓浓的儒家思想,如追求仁义、重视民众以及注重个人修养等。作者借助故事背景的设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矛盾碰撞、彰显儒家理念等的方式曲折地表现出自己对儒家理念的执着。  相似文献   

7.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枚乘所处的社会时代,论述其《七发》主题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主题的深刻性与艺术表现的夸张较好统一,是《七发》成为汉初讽谕大赋成功之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方法以《道德经》为例,应用文献材料分析解析方法,探究《道德经》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结果《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太极拳自然会受到《道德经》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舍己从人之悟,天人合一之悟,静笃观复之悟及有无与耗散之悟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德经》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的养生修行实践又正好印证了舍己从人、天人合一、静笃观复、有无与耗散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家钱穆曾对先秦哲学衍化展开详细考察,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旧说迥异的钱氏先秦学术谱系:孔孟→庄→荀→老→《易》《庸》.孔孟儒家以德性人生观开启中国文化的人文转向;庄老道家的气化宇宙观对古代有神论宇宙观掊击无遗;荀子驳击诸家,重回孔子隆礼重德传统,却又陷于天人二分;战国晚期至秦汉间的新儒家创作《易传》《中庸》,其德性天人观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崇德广业”的思想精神,对中国文化应对吸纳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从而实现当代复兴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赋,为汉代文学的标志,故素称:“汉赋”。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渊源,并非猝然出现西汉文坛。西汉初年的赋体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就有明显的楚辞印痕,因而文学史家称之为骚体赋迨。到枚乘的《七发》,汉赋的基本特征才充分地显现出来。它虽然富有韵味,但非诗歌,而属散文,又因汉赋一般规模宏大,大凡在千言以上,亦称散体大赋,以区别于汉初的骚体赋和汉来的抒情小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阐述的是人生哲理,而这种人生哲理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了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第一,《红楼梦》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和老庄的生死观;第二,《红楼梦》的具体内容渗透着浓厚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道家"矛盾对立"的认识哲学以及主张抛弃"世俗仁义礼智"的道德哲学上。  相似文献   

13.
“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是《文心雕龙·序志》的核心思想 ,亦为《文心雕龙》之精神线索 ;“心哉美矣”更是刘勰的灵魂慨叹 ,其中的“心”与“美” ,兼及儒家与道家。“树德建言”与“傲岸泉石”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志向 ;“振叶寻根”与“攀云采锦” ,则是儒道两家的审美旨趣 ;而儒家的“为仁由己”、“内圣外王”与道家的“为道日损”、“逍遥无待” ,作为刘勰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葡萄是西汉张骞(?—前114)从西域带回内地的.查“葡萄”一词最早见于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上林赋》,原词是“蒲桃”。这是否根据张骞传入葡萄并在上林苑栽种后而在赋中记下的呢?还需要认真研究,张骞是公元前126年从西域回到长安的,而《上林赋》的写作年代虽无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大体可以推测出一个年代下限。他于景帝  相似文献   

15.
骈、散界线后起,殊非文章本质;且骈文须单句贯气,籍昭骨格,散文须偶句落神、用见风姿;观姚姬传《古文辞类纂》以散为宗,而难捐上林之赋;李申耆《骈体文钞》以骄取则,而无舍过秦之论,良可识矣。枚叔作《七发》,后来摹拟相续,傅武仲有《七激》.曹子建有《七启》,张孟阳有《七命》,何仲言有《七召》,萧士缵有《七励》,莫非依样玄思,未切实际,昔人划为“七体”,裁义殊乖.司马长卿之《封禅》,蔡伯喈之《迁都告庙》,陆士衡之《五等诸侯》,韩退之之《原道》,文非不佳,然居今揆度.已先通理,借鉴亦难,不宜再作典范。班孟…  相似文献   

16.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18.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9.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20.
老庄思想及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功利的,道家思想则是出世的、超然的;儒家主张阳刚,道家强调阴柔。二者的互补与融合,对铸就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封建社会的士人和官吏,处于顺境,儒家意识占上风;处于逆境,道家意识来抚慰。或儒或道,各取所需。道家的贵柔守雌学说作为儒家刚毅进取精神的补充,作为一种智慧,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不是无为,而是达到“无不为”的手段和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家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策略,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