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与认同礼貌的方式不尽一致,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中西方礼貌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可以加强对文化认同的认识,跨越文化交际的障碍,以便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向度和强度体现,蕴含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活力,显示着人与社会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生成由多种力量聚合而成,其中文化的制度性认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约束力,实践性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依靠力量,而话语性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凸显窗口,只有积极地推进制度建设、共有社会实践与语言的表达和交往等文化实践,才能形成自信的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4.
陈永林 《江西科学》2012,30(6):834-837
阐述了文化认同与重构的概念,以赣南客家聚落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文化认同的缺失及其根源,探讨了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重构。  相似文献   

5.
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对跨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后,可以在文化认同的语用原则下,提出一些对跨文化能力培养有效的教学策略及相关跨文化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忽略了利用目的语对母语文化的表达,从而使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把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构,才能改变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困难的状况。长期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交流,而非单向文化输入。  相似文献   

7.
将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乃学界之共识。或倡导以英美文化为基石,或主张以我国文化为根本。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对立,不可调和。就文化方面而言,英语教学肩负两种使命,一是吸纳英语文化,另一是宣扬中华文化。无论要完成哪种使命,都离不开对文化的认同和体验。文化认同是文化体验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体验生成;文化体验是文化认同的深化,没有体验就不能巩固认同。探索文化认同与文化体验的关系,对促进当下英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宋志华 《科技咨询导报》2012,(9):232-232,234
当前,高校社团文化认同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本文从社团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社团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统战工作来看,存在着统战干部队伍的素质欠佳、文化交流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意识的培育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通过政治参与、文化深度融入及社会实践等文化体验来提升港澳台青年的文化认同,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115-124
文化融入研究是对外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留学生群体的重点。针对北京L大学在京泰国本科留学生,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从文化认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学习满意度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跨文化适应调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留学生在京文化融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适应性,获得更好的在京生活和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成员的祖先来源不同,从文献分析、科技实验中证实,汉族和国内少数民族及国外一些民族之间,在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群体单凭祖源来追求自身民族成份的更改,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民族认同重构,不利于国家民族确认政策的稳定实行。宗族文化突出的是祖先认同,民族称呼是国家赋予的,在确定民族称呼上应立足于文化认同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
陈超  高歌  朱艳飞  甘雪婷 《科技信息》2013,(24):85-85,86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中的主力军,他们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他们所经历的、遭际的文化冲突远甚于其父辈及同辈其他群体,在不同文化激荡下新生代农民工又会有怎样的认同,本文就文化认同角度对西安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认同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积极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合格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总结和反思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学生学习教育过程是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的观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民族生出现行为偏差的文化根源,提出做好民族文化的研究是搞好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民族体育逆渐走进学校体育的形势下,民族大学生的选择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依存关系,体育选项课的出现增强了两种文化的变融,形式上的课程交融演绎着自然的民族文化和强势的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但学校体育依然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民族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更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美丽乡村建设社区营造的背景下,以保靖县阿扎河村异地瑶族聚落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与重构.阿扎河居民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多重路径建构出极具表现力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达到身份认同的目的.其对于社区文化重构的“主人翁意识”,是外部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石.整个社区齐心协力,形成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当下社区营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认同是乡土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乡村教育目的的偏移、教育主体的失责、教育中介系统的危机以及乡村教育支持的不足,都阻滞着乡土文化认同教育的进行。而应对乡土文化认同教育危机,在于践行五育并举,回归教育本质;加强各方主体,共筑教育合力;重视教育方法和乡土内容。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视角下对中缅两地泼水节的研究表明,表现形式上都以泼水欢庆为主题,但国家制度和民族文化价值观上的迥异,使得两地泼水节庆文化发生了不同轨迹的演变,跨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发挥同源节庆的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