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首届客家文化创新论坛以"传承与创新:深圳滨海客家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设立了"深圳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大陆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客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和青年论坛等环节,旨在拓展客家文化研究的新阵地,明确深圳滨海客家的地位与特色,使深圳成为国内客家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为创新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分析客家文化产业的特性为起点,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形式、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区域合作与地方特色等关系,进行学理上的思考,探索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调查了闽西客家武术文化的现状,分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客家武术文化发展的对策,旨在为闽西客家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学分析,文化资源可按符号形式、符号功能、符号特性进行分类;依据文化圈理论,客家文化符号资源的各部分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有不同的地位,构成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圈。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学分析,有助于了解客家文化圈的特点,提高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有利于探索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有效模式,突显客家文化产业的差异性,提高客家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技》2007,(12):78
东源县客家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开发客家民居、客家小食、客家歌舞为主题,大力开发东江客家文化,从收集、整理、研究河源的东江客家文化的丰富资源入手,通过传承、扬弃和开发,重建河源新的东江客家文化,确立了河源本土文化在客家文化圈中的地位,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是海峡两岸的文化共同鲜明的文化特色之一.在海峡区域合作中体现文化经济发展新理念,发挥闽粤赣边和海峡东西岸客家地区的区域文化合作优势,着力推动海峡客家文化产业群的开发与创新,是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与推动力,也是落实中央<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从海峡客家文化产业群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形式和开发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陈传万 《科技信息》2013,(26):18-18
安徽境内明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开发好这些资源对凤阳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凤阳、蚌埠为例,从明文化资源品位高,内涵厚重,科研、艺术价值高;明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对明文化资源保护、整理、挖掘、传承、开发不够,人才缺乏三个方面,对安徽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编制明文化产业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二是加大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是建立"凤阳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打造明文化旅游品牌;四是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发展规模和文化品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广义上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狭义上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扩大对外影响力。我国必须丰富文化产业内容,打造富有民族风韵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系,培育适合软实力发展的环境;以新媒体武装传媒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播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扩大我国文化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学界和政界热议的话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丽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经过多年的实践,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形成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个性突出、品位优良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若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云南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可以作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研究的兴起是近年发展红色旅游、深化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出现的。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红色文化就是关于革命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现象的总称。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确立相对明确的学科边界,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理论方法上架构"红色文化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有意义的。红色文化学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和理解革命文化的新的角度,即如何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历史文化的新思路、新视野与新角度。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经济增长形态,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文章就"文化产品生产中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价值输出中的交锋与融合"以及"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消费与共享"等问题进行剖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如何"经营客家文化"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基于历史、传承、发展三个文化关键要素探讨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时广告语的选择问题。笔者选择了赣南白鹭古村为田野调查点,分析了它成为"千年客家第一古村"的原因,以及这种标签化的广告语可能带来的影响。借此案例说明深挖文化内涵是"经营"客家文化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产生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政治条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源流关系;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出发?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传播继承关系。说明文化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异?使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文脉关联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文脉传承关系的旅游开发模式?解决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传承、文脉传承和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时代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之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之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新的核心要义。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对客家乡村文化旅游作符号学视角的探讨。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乡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增强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营销中进行“符号化”的策划,为探索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建议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文化价值驱动下的有机过程,乡村文化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核心资源、内生动力和独特魅力。九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等问题,保护和传承好九江乡村文化,必须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建设,推进政府、市场和村民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三维协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九江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其队伍庞杂的神灵既有中原南迁汉族移民所带来,也有客家人聚居地少数民族留下的.还有非客家地区传入后落地生根的,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全过程,成为客家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葱郁的枝叶.以闽、粤、台客家公王、伯公、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粤闽赣边区各方都致力于发展旅游经济,具有旅游合作经验和进一步合作的愿望。该区域是"客家大本营",具有整体旅游资源优势,也具有丰富的客家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因此,应深度挖掘和筛选其客家体育文化旅游项目,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内整合,建设客家体育文化旅游圈,打造品牌,获取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也成为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讨影视产业的文化传承功能,认为影视产业在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