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天体都是极化的,我们的总星系存在于一个具有N、S极的宇宙轴上。总星系是一个发育宇宙,推论在其两极必有供其发育的胚体及收纳发育完结后物质的宇宙结构。总星系内的星系有数量,又有每个星系群所占有的范围,故总星系是一个有限的局部宇宙。推论一个宇宙轴的N、S极必然相吻合形成一个载有以千亿计局部宇宙的宇宙链,而宇宙链是无数的,因而解释了宇宙的有限和无限。宇宙发育,归根结底就是恒星胚(中子星)的原子胚(胚中子)蜕变为恒星氢成为恒星,然后恒星氢蜕变为核子并聚合为各种元素。元素及其络合物聚集到一定当量抛射出去即为行星、卫星等天体。释出的光子不断作为能量的载体与物质相作用,逐步衰老增加波长。当光子波长达到107厘米以上,为所有物体拒收,只能反射到太空,作为空间充体和载体把空间支撑起来。所以天体和空间都是天体胚发育孪生的。  相似文献   

2.
雷铭奇 《科技信息》2009,(13):32-32
本文从粒子演变塌缩为静物质的共振作用中,说明超强核力、核强力的发生,并申引出引力的形成机制,得出引力不是由天体、物体互相吸引的论点,而是物体间由静物质振动辐射的质振波互相部分抵消后形成的质振反作用力造成弱势而来的反推力使物体间相向靠近的力。另外由核子内部静子对共振与外缘静子对共振力差,即弱力的来源,并申引出电磁力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雷铭奇 《科技信息》2008,(21):19-19
质与能共同构成物质,永远相伴。宇宙物质演变是静、动态之间的演变,物质在静态时“质显能隐”,只能看到质(粒),在动态时“能显质隐”,只能看到能(波),故物质演变过程被错误地认为是质、能在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4.
时空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治平 《前沿科学》2011,5(4):62-77
认为物质分到最终是绝对静止、平直无边界的零时空;零时空的自发波动形成零时空量子——零子;零子的自发旋转形成各种时空量子——太极子;太极子再在引力和斥力的共同作用下组成宇宙万物太极系统;由此创建了宇宙分层似形的太极模型;并导出了能质转换原理、时空转换原理、自发吸收原理;为提取时空能量发电、为研究超光速超时空通讯和航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光子晶体具有不同介电常数的物质在空间周期性排列而成的人工微结构,是一种能承载电磁波传播的新型光学材料,具有光子带隙、抑制自发辐射、光子局域、偏振特性等性能.利用传输矩阵方法导出光波在一维光子晶体中传播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应的光子带隙,发现介质折射率对光子带隙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若宇宙为光子热平衡态和引力束缚态并存的系统,光子平衡态占优势则宇宙必然膨胀;若它遭到削弱或破坏,引力束缚态占优势,则宇宙将由膨胀转为收缩(坍塌).引入宇宙早期和宇宙晚期核子概念,则宇宙演化与核子演化间存在相互关联.给出暗物质即υe,F的超对称伴子U-e0,B,有较大质标,若它迫使宇宙总质量大得过了头,宇宙将发生坍塌.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条件是:当晚期核子的质量减小到现时光子质量的上限,则光子平衡态遭到削弱,引力束缚态占优势.在转入收缩之前宇宙为减速膨胀.  相似文献   

7.
自然容介态理论认为,宇宙由信息和物质两种基本要素构成,其交汇点是具有两态性的基本粒子——单奇子。光的波粒二象性正是缘于构成光子的单奇子在信息态和物质态之间的统一互变特性。量子通讯则是利用粒子对(以随向性自适应结合而成)的自然联动特性,以粒子对离体流场(引力态双向贝粒子流)为传输载体的信息传输技术。A-A式发送可减少因量子异态显示而导致的通讯失真。可以认为,统一场就是以贝粒子流的作用形态而形成的效应场,磁、电、引、核基础四力因贝粒子流而得以统一。宇宙大爆炸溢散态空间出现时统一场就形成了,暗物质和反物质爆炸时的质能转换形式都会产生统一场贝粒子流。基于统一场论框架下的量子通讯原理中“幽灵”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用现代科学理论和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较详细地批驳了唯心主义的有限时空观,揭露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根本性错误。论述了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循环往复,交替进行,大爆炸奇点不存在,同时阐述一种与膨胀着的无限时空相联系的新的稳恒宇宙演化模型,星系和天体是随着时空的膨胀不断增长形成的,新物质在天体内连续生成,宇宙的密度不变,合理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一些观测到的不为通常知识所解释的引力反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相对论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非黎曼几何的传统力学分析方法,对当代天体物理中大尺度天体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了较系统全面的探索研究:(1)导出了原初典型星系的起源、形成和生死循环演化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类星体、活动星系核现象和类星体反常红移未解之迷.证明了星系核中均都存在一超级不稳定黑洞.(2)导出了大尺度层次天体的基本特征和层次攀升演化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并对此系列唯象规律,作了相对论力学分析的理论证明.导出了星系分布中存在的”星系长城”、“星系空洞”和”星系分布红移周期性”等可观测天文现象.由此证明了总星系中质元星系非均匀和各向异性的分布规律.(3)导出了由排斥起主导作用形成的第二类引力黑洞:双饱和稳定临界黑洞(总星系M’S4).揭示了星系红移和类星体特大红移之迷.(4)证明了相对论性牛顿万有引力是一种力程λG=R'54的远程饱和有程力.(5)定量导出了总星系中潜藏的“场暗质星”和发不出光的“非场暗质量”,证明了“场暗质量”高度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分布规律.(6)导出了宇宙的“双饱和稳定临界黑洞理想气体分子结构模型”,导出了质量无限,尺度无边、没有中心、没有始终、永恒运动的无限宇宙.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本的物质与光场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强光场与晶格振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光子对形成的问题,基于变分法求出了超导波态的基态能量表达式,得到了光子对形成条件,并分析了超光介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子质论认为物质的组合是粒子和热质两种异性相组合的,子质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运输的特点,宇宙星球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天体生物学研究生命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分布和未来.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形成,是人类对地球上生命起源、演化的追问,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思考,对环境变迁的忧虑,以及对空间和宇宙探索的结果.天体生物学整合了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探索技术等领域,并且一出现就成为这些学科的前沿.在天文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天体生物学探讨对生命至关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氢一碳一氮一氧一磷一硫,以及金属元素例如镁、铁等在宇宙创生、星系和恒星演化过程的核合成和分布,以及这些过程对宜居住行星在恒星系中的密度和分布的制约.在行星系统尺度上,天体生物学比较太阳系各行星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征,并试图据此建立太阳系和其他行星系统的宜居住带的模型.地球上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是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地球从一个炙热的无生命世界逐渐演变成一个适宜生命产生和演化的宜居住行星,是了解字宙中生命的产生和演化的唯一例子.天体生物学比较现在地球上的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并结合对地球历史上地质和生物事件的重建,试图建立字宙中生命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上起源和演化的普适模型.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世界是人类空间探索的终极使命.天体生物学根据对地球上生命的认识,确定了液态水、水-岩石相互作用化学是微生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和证据,并据此确定了最近行星探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反宇宙说明除我们的总星系外,还有其它宇宙。宇宙学者提出反宇宙,一般是以质子与反质子对称电荷相反推测有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但究竟如何相反,本文从正、反宇宙双方应该互相依存共同演化的关系进行讨论。该文鲜明地挑战大爆炸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主流宇宙学。  相似文献   

14.
暗能量充斥在宇宙内所有空间。天体和暗能量作用后形成自己的内能,在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推进天体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张德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537-2542
此文试图表明,如将与宇宙常数有关的真空能考虑在内,就可利用牛顿力学的数学框架,将引力相互作用分为三个类型和两种表现如下:物质对物质——吸引,物质对真空——排斥,真空对真空——排斥。据此,得出了鉴别天体系统是处于膨胀状态还是处于收缩状态的一个判据。然后讨论了引力相互作用的三个类型和两种表现在总星系泡沫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认为真空能量(暗能量)扮演了起泡剂的角色。最后导出了泡膨胀的动力学方程,并对有关参数和问题进行了估计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1 总星系的规律性变化孕育了黑洞的必存性宇宙间物质的主要形态是质子、中子、光子和一些轻元素的核,当温度降到几千K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这些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则形成各星系和恒星发生灾变。从目前观测到的各项实验数据和理论预言为依据,可给出总星系中各质阶的密度ρ随半径R  相似文献   

17.
高煜 《科学观察》2020,15(3):33-36
正宇宙中各尺度的恒星形成,不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1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有关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恒星形成不但决定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起源也与之紧密相关。另外,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包  相似文献   

18.
多成分宇宙中稳定粒子的质量和半径估算   总被引:35,自引:13,他引:22  
讨论了多成分宇宙中稳定粒子的基本性质,用宇宙演化中的自由流阻尼标度理论统一估算了经典黑洞、普郎克粒子、核子、电子、暗物质粒子、光子的质量和半径,量级与某些已知数据相符,得到宇观与微观世界通过普朗克粒子发生相互关联,核子则是两者的明显分界,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高能碰撞中产生的直接光子具有较长的平均自由程, 几乎不与其它粒子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因而直接光子是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初期形成的热密物质性质的有效探针之一.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RHIC能区直接光子椭圆流v2的相关研究结果. 利用HIJING蒙特卡洛模型, 研究了LHC能区π0衰变双光子背景的不对称因子, 并与PHENIX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在定性上一致.  相似文献   

20.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遗迹。宇宙中的光子在红移约为1100左有时和其它的重子物质发生了退耦,逐渐失去了和重子物质相互反应的热平衡过程,于是随着宇宙的演化而冷却下来,到今天的温度大约为3K。在微波背景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