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条形码技术是当今最流行的信息采集和自动识别技术。车间在制品管理是车间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车间作业流程,提出了利用先进的条形码技术实现车间在制品跟踪、质量控制和综合分析等敏捷化处理方式。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为车间在制品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产车间物流系统缺少整体层面上的系统性研究,给出了生产车间物流系统的平行管理与控制的框架.针对目前生产车间物流中的物流堵塞、路线选择、方案评价、可靠运行等关键问题,采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方法,基于多Agent建模,给出了构建动态、整体、等效的生产车间物流人工社会系统的方法与模型可信度的验证方法,描述了生产车间物流人工系统的计算实验流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平行执行对生产车间物流系统的管理方案、运行状态和应急调度等制定了合理的计划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本体的车间业务流程知识分析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业务流程是车间生产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将本体论引入车间的业务流程管理中,探讨了流程知识的构建和表达方法.通过分析车间业务模型,建立了车间本体元模型;再由业务流程的形式化描述,构建了以流程为中心的车间本体模型;利用本体建模语言OWL实现了车间中某具体业务流程的表达,由此来验证所构建的车间本体模型适合于车间知识的表达和共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便利地实现车间现有业务流程的本体表达.  相似文献   

4.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砂石加工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菲  钱肖萍 《科技信息》2008,(34):380-380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总量约109万m^3,混凝土最大级配为四级配,砂石骨料总用量约240万t,根据工程需要设置砂石料加工系统,该系统包括采石场和砂石加工厂。其中砂石加工厂由粗碎车间、预筛车间、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制砂车间、半成品料堆、成品暂存料堆、成品料堆及皮带运输机等纽成。人工砂石料的生产采田筛分车间和中细碎车间局部闭路流程,其余车间均采用开路流程,制砂车间生产人工砂.各车间厦各料仓之间均采用皮带输送机连接,形成一条龙生产。  相似文献   

5.
以某企业制造过程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研究与开发为背景,分析了车间生产过程跟踪管理的业务流程,建立了完整的车间级生产过程跟踪与监控系统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COM+和分布式Web应用技术开发了CIMS环境下面向制造业车间生产过程跟踪监控系统,并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同时该系统实现了与CIMS其他子系统间的集成,提高了制造企业车间整体运行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定制型制造车间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生产订单延迟问题,在保证均衡物料流动的前提下,首先通过对生产车间控制方法的分析,结合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TOC)和关键路线分析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提出以定制设计模块、生产管理模块、优化控制模块为基础的定制型生产控制模型。其次通过对以车间生产加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建模分析,构建基于TOC和CPM的定制型制造车间生产控制方法,保证车间限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了车间产能最大化。最后,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该生产控制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及其在制造业的快速应用极大地改造着传统车间的生产模式.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逐渐朝着集成化、复杂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给车间生产过程低碳运行目标带来挑战.为了提高车间生产过程能耗管理的质量与实时性,提出了一种面向车间能耗管理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基于物理生产车间的生产资源与车间布局方案搭建虚拟生产车间,通过物理与虚拟车间设备运动信息的交互为几何模型添加运动关系,并结合生产节拍建立车间运动规律的数字孪生模型;采集单机物理生产设备随加工参数变化的能耗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多设备的能耗模型,基于获取物理与虚拟车间实时交互的能耗数据建立车间能量流动规律的数字孪生模型.最终实现包含动态能耗信息的车间生产过程数字孪生建模.同时基于该数字孪生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车间生产过程的能耗优化方法,结合刀具寿命、机器人运动平稳性、生产时间等多源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获取数字孪生模型中的动态能耗数据并应用蜂群算法实现对车间低碳生产需求下的多设备加工参数协同优化.最后以给定工件的生产过程为例,对所提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和建模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借助该数字孪生模型环境下的生产过程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结构件制造车间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天结构件制造车间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缺乏实时交互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建模框架,通过关注车间内产品、资源和工艺三个方面,分别对产品数字化定义、基于数字孪生的资源建模和工艺信息的数字化定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企业航天结构件制造车间为案例,展开数字孪生技术在制造车间的应用验证,通过对案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验证了数字孪生制造车间可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车间作为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的核心基础单元,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标准化信息模型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车间之间及其内部设备互联互通的基础。该文针对数字化车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问题,给出了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的内涵、组成要素和建模要求,并对现有信息模型建模方法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比研究明确各建模方法的特点,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信息模型的标准化问题,梳理标准化的途径及方法,建立信息模型建模指导流程,明确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及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制造网络联盟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特征分析,建立信息功能模型来考虑系统的信息流程。在信息功能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协商的网络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层次模型,将网络联盟的生产计划和控制过程分成3个层次,采用协商的机制进行计划和生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自吸泵叶轮气液混合能力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在叶轮原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叶片不同进口边位置的5种模型方案.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不同方案全流域进行三维定常数值计算,研究对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350WFB-1200-50型外混式无密封自吸泵,初始条件设定进水S型弯管中含一定体积的空气段,出口处设置含气率监测点.结果表明:针对中高比转速叶轮,进口边沿后盖板位置向出口前掠,使得叶轮进口边工作时对流体分时加载,可以有效提升叶轮的气液混合能力,从而缩短自吸泵的自吸时间;在一定前掠角度范围内改变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当叶片进口边向出口位置前掠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自吸泵扬程明显下降;当叶轮进口边前掠10°时,额定工况下自吸时间缩短25%,自吸性能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指出影响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有线性误差、温度影响误差、湿滞误差以及校验标准误差等.  相似文献   

14.
技术异化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技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技术的不恰当使用、自然的不可预见性、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式扩展及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对图书馆读者满意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含义及衡量要素,论述了图书馆调查读者满意度的目的及方式,提出了图书馆提升读者满意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外延和内涵,论述了业务外包之后的图书馆办馆效益,分析了业务外包带来的问题,对业务外包后的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工作职能将发生显著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才素质是决定性因素;网络建设是必由之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医疗体育对大学生身高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至24岁的大学生,随着内脏器官的不断完善,两次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一但骨骺部位闭合,骨化,身高的增长就几乎停止。通过对815名学生样本数据的正态分析和对中外多项增高实例研究,对比,得出大学生群体中身材矮小及伴随相关心问题的人,通过有针对性的体疗锻炼,能使其形体和心理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大学生身体发育抢救阶段,医疗体育(体疗)方案,运动处方,增高器械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Rn 中凸域Ω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下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第二特征值之差成立 :λ2 -λ1≥ π2d2 ,其中d为Ω的直径  相似文献   

20.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