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掌握教材。激活思维。【案例】“查表计算”(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10页)中的例8,是一道物品单价固定、数量不定,运用查表方法快速求出总价的题目。其编写意图是:通过“商店面粉售价表”的灵活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人员的实际本领。教学时,出示“商店面粉售价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4.
“纯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颇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既包含有纯文学本体上的论争,也涉及到与纯文学相关的文化、哲学、美学、语言学、历史甚至宗教、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异议。本文把纯文学具化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部分,并试图从美学(狭义上而言)、语言学、哲学、历史(广义上而言)和社会等五个范畴入手来粗略地考察其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是沐浴着红色风暴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北京,文革中的“第三代”群体本身即存在差异,一类成长于干部大院,充满现实行动精神;另一类则成长于胡同深巷,理想气质浓厚。文革结束,在日渐多元化的北京城市文化激荡中,“第三代”群体日渐分化,一类成为“拒绝崇高”的“顽主”,另一类则成为“捍卫崇高”的“诗人”,“顽主”与“诗人”之争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作家王朔笔下,“顽主”展现了在当代城市中生存的诸种策略,其中包括自我解构、城市隐没、真情告白。  相似文献   

6.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幼文 《科技馆》2004,(2):23-25
2004年4月30日和5月4日,中国科技馆连续举办了两个大型专题性科普展览——《火星交响曲》展览(以下简称“火星展”)和《中国载人航天科普展》(以下简称“航天展”)。这两个展览产生了中国科技馆自2000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少有的轰动效应,不论是观众量,还是  相似文献   

8.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9.
假句(包括矛盾句)存在于语言里是合法合理的。“层级”论将存有“矛盾被证”的自然语言宣判“死刑”,是把人(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犯规归罪于语言本身,而解悖方案回归自然语言实际是对塔斯基“层级”论宣判死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自然而然转移到了“语义悖论”上来。塔斯基对“谎者”悖论的解释,以“本语句”指称或界定“本语句假”,犯了“矛盾定义”的谬误,而哥德尔的理论也因跟塔斯基理论的内在联系,也可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第一,“阐释之循环”说,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考辞之终始”说,主张依据全句和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依据上下文判断句型和结构。第三,“活参”说,论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提倡以“活”的精神理解诗义。  相似文献   

11.
墨子 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 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辞”的本质、“辞”的种 类 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均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重要内容之一。墨家对于“辞”(判断)的 研究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很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2.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央的邓小平理论“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精神为核心,指出“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考核的改革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两课”教育实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胡楠 《世界博览》2009,(17):18-18
2009年8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3次会晤再一次以“双方承诺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作为谈判结局,双方谈判的成果又一次变为“决定继续谈下去”。外界舆论的评价,大致仍是“炒冷饭”、“久拖不决”、“希望渺茫”等等。  相似文献   

15.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心斐  陈建斌  田园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2):2122-2130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现状,“海归”人才的引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海归”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归”高管能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率。(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海归”在国企中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3)相比于地方国企,“海归”在中央国企中更能发挥能力,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4)国家人才引进政策能帮助“海归”发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能力。本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企业投资效率理论,而且有利于完善企业现代化制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知识动漫》2009,(7):56-57
中外神话中都有“第三只眼”的传说。在我国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脸谱都勾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具有特异超凡的功能,能够识破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也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人真的有“第三只眼”吗?  相似文献   

18.
2002年8月,苏州启动了“东城西园”计划,苏州近年的发展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形容,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2001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为亚洲唯一。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为贯彻十六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和“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制定了“新三步走”的战略和“新北京、新奥运”的构想。“新三步走”要求北京到本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时,成为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北京”要求北京市在200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000美元,基本形成国际大都市的框架。“新奥运”(着重北京奥运经济)要求以奥运促发展,加速实现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基本形成国际大都市框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课堂是学生展露锋芒的舞台,我们应愿做“懒”老师,甘做“笨”老师,学做“矮”老师,并具“三心二意”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