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对比研究,展开讨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如,有的同志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得利于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与干涉,客观上对倒幕维新的成功给予了种种的支援,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欧美列强虎视眈眈的险恶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比较一直是中日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试从旧利益集团的构筑态势、分化旧利益集团组合新利益集团过程中的策略运用和皇权在此过程中稳定凝聚功能的发挥三大角度探析二者成败原因,并从中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对今天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史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可以说,近代的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了殖民地是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它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为什么明治维新能成功并取得辉煌的历史功绩?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的启迪?我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看。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外在因素首先,良好的国际历史环境对日本十分有利。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近代实业的思想和见解,形成了自己的近代经济观。其要点为:谋求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出了“定为工国”的口号,反对垄断政策,主张发展民营经济;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利用外资和进行中外贸易;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措施,以推动实业发展,维新派的这些经济思想在推动当时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方面是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几乎同时在各方面进行着一系列改良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屡遭挫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变革制度而固守封建本位思想,在人才培养、观念革新诸方面陷于僵化。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渝吉这两位两国变法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加以比较,从教育的角度对当时中日两国的改良运动及其实际成效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0.
探寻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该有社会转型的思路和视野。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讲,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之前各自对本国社会近代转型的推进程度是不同的。明治维新通过全面的变革初步实现了包括军事转型在内的社会整体的近代转型,而洋务运动有限的改良根本改变不了清军整体的古代军事形态。从甲午战争的史实看,正是由于两国在各自近代军事变革中的不同作为所导致的军力代差注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1.
王君临 《科技信息》2009,(20):125-125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这两次社会变革都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比较这两次社会改革可以看到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对改革后的社会性质的判断——说法众多,无法定性。分析原因可以看到,外来文化这个因素的存在对日本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图挽救民族危亡,但结果迥异。究其原因是: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方法、途径不同,国际环境不同。戊戌变的失败说明,离开中国实际,盲目照搬到国变革模式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日两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阈考量,它们均是作为反贫困的制度安排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各自从本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中日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解读,可以剖析出它们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立法、救助项目和救助模式等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透视两国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对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中日两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阈考量,它们均是作为反贫困的制度安排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各自从本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中日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解读,可以剖析出它们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立法、救助项目和救助模式等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透视两国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对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典型倍受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的关注。17世纪中叶的中国与日本历史发展阶段相似,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考验,也同样有一个“闭关锁国”的阶段。然而日本顺利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入围世界现代化国家之列,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倍受蹂躏与屈辱。学术界通常将着眼点集中于“明治维新”,以此作为日本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却忽视了两国的“闭关锁国”并不完全相同。本试将目光集中到日本的“闭关锁国”时期,对其重新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戊戌维新与商鞅变法的对比性思考,指出在惊人相似的历史背景下,这两次改革的天壤之别的结局;并强调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不仅是在列强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极端腐败无能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沉重的传统负荷下由一群既无权势,又无斗争策略的书生仓促发动的,因而它的夭折就不可避免;同时,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呼唤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因此,仅以本文纪念戊戌变法失败100周年,缅怀中国两位伟大的历史名人--商鞅和谭嗣同。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明治维新后,日本曾先后颁布了《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1889年)和《日本国宪法》(1946年),这两部宪法反映和记录了日本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本文试图从对究法的解析中,揭示日本一百年来的政体变革,以及两部宪法对日本历史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美俄两国对各自的边远地区都进行了开发。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治与经济制度等各不相同,两国在土地开发、交通运输、移民、教育等诸方面采取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边区开发结果也大相径庭。事实证明,近代俄国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开发政策模式是不成功的,而近代美国采取市场经济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开发政策模式则使西部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修养思想,同时也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所主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性总结。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日本对琉球国的觊觎 琉球群岛位于西太平洋上,介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列岛之间。历史上的琉球国,在中国明清两代与中国中央王朝维持了500余年的宗藩关系,寻求宗主国给予安全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