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地电磁观测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地壳物质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项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摘要本研究通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连续6年的大地电磁观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认识.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理论计算显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向南转折,最...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特别注意从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至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紧密围绕预期目标,深入分析,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同时,本文也论述了项目的实施在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前沿及区域发展的国家需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青藏高原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的关键地区,高原在晚新生代以来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我国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在上竞争激烈。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沿领域,本文概述了大陆碰撞变形与过程,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高原形成演化模工,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高原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以及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0):17-17,24
若尔盖湿地是高寒湿地的典型代表,是青藏高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跨三省区六县,总丽积近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高寒沼泽湿地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马燕 《科学大观园》2010,(16):24-24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山势巍峨,河流纵横,充溢着一种雄壮浑厚的力量。然而正是在这种伟岸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乐观的社会现状: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落后,使得这片地广人稀、险象环生的高原地带成为了人们心中“生命的禁区”。作为青藏高原成立时间早、建设规模大、综合实力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内部活跃着一大批严谨求实、仁爱奉献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州域平均海拔4200m,地区气候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0.1℃,由于海拨高,大气含量只占内地的6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对人体的机能有很大的影响,缺氧使得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导致心血管系统工作负担加大,长期缺氧会使器官发生病变,引起肺血管的收缩,有引发急、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可能,例如肺气肿、肺心病、心脏机能衰竭等病症;同时缺氧会损伤脑组织细胞,影响睡眠质量。艰苦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人体机能有很大的损害,影响人体机能的正常发挥,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孙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100-108,128
叶笃正作为中国的杰出气象学家,是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的气象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学术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通过冷源、热源学说的建立以及对高原动力问题的探索等最终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一学科。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68-69
该科技成果的完成是在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之后,青藏高原先后启动兰西拉光缆工程、青藏铁路格拉段的修建、羌塘高原油田的勘探、柴达木稀有金属的开采等重大工程,大量平原地区人移居高海拔区生活劳动参与高原建设,这是世界其他高原地区未有过的事件.针对这一现实,在青海省科技系统的支持下,于2001年立项支持了青海省重大项目"高原移居人群高海拔作业低氧损伤的综合防治"(青科技2001-N-120)"研究,项目归属内科学和特殊环境医学的"高原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22):73-74
青藏高原涉及六省区,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近2000万。遵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央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将投入数千亿进行城镇化建设、牧民定居建设以及部队营房建设。一方面,高原所需的建筑材料、化石能源匮乏,同时生产、运输、工程施工极为艰难;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综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及其气候效应、北半球大冰期形成的可能原因和对亚洲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并指出,高原的隆升可以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也就是10-9百万年的有意义隆升,亚洲季风开始形成;3.6-2.6百万年,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2.6百万年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生态大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采用特殊结构的生态大棚,以高原太阳辐射热作为热源,将污水处理与蔬菜种植结合于同一人工小环境中,从而做到热平衡、O2-CO2平衡及水量平衡。在海拔45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实验证明,生物转盘与土地处理工艺可保证达到污水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蔬菜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54-55
1立项背景 青藏高原由诸多的地体组成,经历了特提斯洋盆演化及多地体/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其前身是早古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复合碰撞造山拼贴体,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上新生代最壮观的事件,形成一望无垠的高原地貌及周缘高峻陡峭、剧烈起伏的山链所构筑的屏障。青藏高原的魅力使其成为地学家们的永恒课堂,成为当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佳实验室和窗口。  相似文献   

14.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岩浆活动的空间展布形式包括三种与雅鲁藏布缝合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这三种分布形式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印度-亚洲深部软流圈的汇聚过程不仅控制了青藏高原的块体相对运动,软流圈的挤出效应也对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伸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将植物营养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引入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定量测定多种高寒牧草根系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无机氮的吸收程度和生态位分化的程度。根据种间分化程度越高、种间竞争越小的原则,筛选适于搭配的牧草组合和优化配置技术,进行小区混播种植示范。丰富和发展了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的指导理论,为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4):63-63
在相关基础性专项资助下,2007年底对“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存”进行立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研究员主持,项目组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的128名科研人员组成。  相似文献   

17.
治理冻土病害热棒路基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铁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土融沉冻胀变形是青藏高原修建铁路的最大难题,热棒技术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措施之一。本项目组结合青藏高原气候和冻土特征,对热棒作用机理、热棒结构型式和热棒埋置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热棒路基技术已经在青藏高原铁路治理冻土病害中获得了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两支独立的科学家小组的新研究,火星上一度存在液态炙热岩浆海洋。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火星温度冷却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超过此前的预计。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火星上的斜长岩。在太阳系内的斜长岩通常只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地球的上层大陆地壳,另一个是月球高原。  相似文献   

19.
自然生态的分界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再往西行就是位于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上的二郎山,在东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近500米陡升至3000—5000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20.
在遥远的时代,青藏高原曾经是凶猛的野牦牛统治的天下,野牦牛不仅遍布青藏高原,而且也出没在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野牦牛体形硕大,生性凶悍好斗、力大无比、攻击性强。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凶猛异常的野牦牛为原始人类所敬畏,被视做半神半牛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