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现代著名报刊,《申报》对《水浒传》的评论颇能引领时代思潮。评论者以《水浒传》作者为中心,发掘《水浒传》中的鲁西文化并与施耐庵高度结合,形成一条稳定而不失变化的"思想链"。鲁西施耐庵、施耐庵之为鲁西文化符号、兴化施耐庵是思想传播与变异的三大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由于接受者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不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赞它是"忠义"的教本,有人却痛斥它是"诲盗"的渊薮。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文化思潮,对主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重点表现了水浒英雄的"除暴安良"、"兄弟情义"和"护国安民"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水浒传》李贽评本的辨伪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达成了一些共识。新时期《水浒传》李贽评本辨伪的主要方法是多维度比较与旁证,如:《水浒传》李贽批语与李贽思想、文风的比较,与其他署名李贽评作品的比较等。辨伪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如方法偏失、学风浮躁等。未来的《水浒传》李贽评辨伪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扩大评点者候选人范围、深化与两种"李评本"刊行相关人士生平和交游情况的考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水浒传》续书不同于改编仿作,它应由原著导入,续书与原著的人物、情节有明显的延续关系。从续书的立意与原著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将《水浒传》典型续书分成正立意续书、反立意续书、别立意续书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大众化、简洁明快化、双生地域化和诙谐幽默化”的特点,它在促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魔小说《西游记》就其实质,应归于浪漫主义农民起义小说,与作为现实主义农民起义小说的《水浒传》相比较,二者所叙写的起义斗争故事在斗争背景、斗争12号及路线、斗争过程及结果等等方面处处暗暗契合。因而,《西游记》与《水浒传》虽似两番故趣,实为一共悲歌。  相似文献   

12.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是一部博采众书的《水浒传》续书。它通过陈丽卿、祝永清形象与猿臂寨的更改对《荡寇志》做了全面的颠覆;通过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的改写对《征四寇》做了变更;通过预叙的表现手法对《水浒后传》做了照应。《水浒中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对《荡寇志》情节的颠覆,俞万春借《荡寇志》对《水浒传》肆意反击的一套被姜鸿飞利用,这种借续书来对其他续书发泄不满之情的作品,在《水浒传》接受史上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4.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6.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鲁智深说的"团鱼"并不是仅仅是指水生动物"鳖",它还指和尚敲打的一种团形木鱼;海和尚让杨雄之妻潘巧云看佛牙,这里的佛牙是男根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情有独钟。建国之前毛泽东主要是借该书中的人和事以“喻事明理”;建国后,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开始对《水浒传》的题旨大义、政治思想进行分析、评判、研究。都体现出毛泽东对《水浒传》一书的深邃观察力、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