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发展格局下,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新特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创新资源3个维度回顾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下北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北京进一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5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5月15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会后,以"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主题的2019年上海科技节正式启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瞄准"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的目标,激活关键力量、盘活平台载体、带活产业发展、搞活创新生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努力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以全球视野提出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必须采取科技创新全球视野系列举措,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开放创新;构建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采取"非对称性"赶超战略,取得后发超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化,增强科技创新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分析表明,新时代习近平科技创新全球视野是引领和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方略。  相似文献   

4.
<正>一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2017年,杭州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计划,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相似文献   

5.
俞灵琦 《华东科技》2023,(10):16-19
<正>高质量孵化器发展论坛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双创首选地,如何发挥国际化、产业化、特色化优势,树立双创孵化新标杆,挖掘前沿孵化赛道,持续深化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高质量孵化器是以全球一流孵化人才为核心牵引,具备硬科技创新策源、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和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将进一步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邹蔚  彭锐 《科技与经济》2020,33(1):31-35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2011-2017年全国各地区全社会和科技创新两个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科技创新对我国及湖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湖北工业各行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变化;认为湖北应提升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科创板架起了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的桥梁,是能够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对高质量发展支持的途径之一。随着第二批科创板公司挂牌上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上科创板的舞台。当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发展,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过硬的技术,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稳固科技大国的地位。近年来,上海创新中心城市地位稳步提升,在创新网络中的枢纽作用不断增强,已逐渐成为全球科学家向往工作的中国城市。同时,上海正逐步被打造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新窗口、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14,(3):9
<正>2014年宁波市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宁波市情,着力推进八个重点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一、推进重大刨新大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加快建立高端刨新要素引进、集聚机制按照"创新驱动先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新兴产业引领区、生态智慧新城区和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全面启动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理顺新材料科技城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享成果"的建  相似文献   

9.
正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科技创新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复兴中国梦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相似文献   

10.
<正>以增强科创中心策源能力这一主线为核心,上海正努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据上海市科委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方浩介绍,上海科改"25条"通过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促进各类主体创新发展两条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总体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特色优势,推进"一加强六聚焦"、打好"六场攻坚战",全面加强创新策源力、技术供给力、成果转化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是深入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年,上海的科技工作根据"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紧贴了特大型城市发展脉络,而围绕上海的科技工作,市科委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突显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发[2016]23号),授权上海试点10项、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度影响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稳定。在战疫情、抓发展的非常时期,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不断提速,"新基建"成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4.
<正>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积极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加快改革发展,创建中国特色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重点的改革尤其引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  相似文献   

15.
华东视界     
《华东科技》2023,(12):6-7
<正>上海市SHANG HAI 1.科技创新中心“双百强”报告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近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在202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论坛发布,“双百强报告”显示:上海保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位列全球第十;从中国100强报告来看,上海综合排名位于全国第二,在产业变革驱动维度,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分析了中国现有创新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组织体系被边缘化、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自主性等现状;指出了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科技战影响了全球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的安全,说明科技创新不仅事关新知识创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涉及后发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现有创新理论对此认识不足;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中国创新战略学学科,对创新战略学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建议创新战略学聚焦“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议在中国学科体系中新增一门一级学科“创新战略学”。  相似文献   

17.
<正>椒江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以"科技新长征"为冲锋号,全面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创新环境优化等工作。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助推"三千三百"行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全力建设"两个高水平"的台州新府城提供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筑与强化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明确“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中国旅游集团论坛发表讲话称":科技改变旅游"。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20.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深度参与世界分工、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创新绩效等维度来看,中国基本具备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但目前中国在创新资源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结构、主体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质量、基础研究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对此,中国应积极加强科技创新中心顶层规划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系统部署、着力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更务实开放的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