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通过对龙首山牛角沟地区芨岭花岗岩体中的灰白色中粗粒石英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测得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47.0±5.2) 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灰白色中粗粒石英二长花岗岩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表明,其具有低硅、富铝、富钾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其他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反映该岩体形成于北祁连洋壳的北向俯冲作用导致的北祁连岛弧与阿拉善地块碰撞期结束后的构造环境。芨岭岩体的中粗粒石英二长花岗岩I型花岗岩为后期碱交代型铀矿提供了铀源和赋矿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清水河东沟斑岩型铜钼矿床赋矿岩体英云闪长岩和辉绿玢岩的成因、演化及产出背景,文中通过对该两种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和成岩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中主量元素SiO_2(64.89%~66.89%)、富Al_2O_3(14.58%~15.84%)、CaO(4.09%~4.88%),属钙碱性过铝质英云闪长岩;稀土含量较高(138.41×10~(-6)~176.21×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δEu的变化范围为0.51~0.67,岩石中Ba,Nb,Sr的亏损较明显;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认为英云闪长岩形成的环境为火山弧花岗岩环境。辉绿玢岩中主量元素具有低SiO_2(58.43%~58.96%)、富Al_2O_3(16.18%~16.51%)、全碱K_2O+Na_2O(5.15%~5.52%)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辉绿玢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不大(149.75×10~(-6)~155.11×10~(-6)),曲线为右倾型;δEu的变化范围为0.61~0.67,具弱负Eu异常。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认为辉绿玢岩形成于板块俯冲条件下的陆—陆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光头山花岗岩体出露于勉略缝合带北侧, 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英云闪长岩表现为片麻状构造, 局部英云闪长岩糜棱岩化形成花岗质糜棱岩。而二长花岗岩在糜棱岩带形成之后侵位, 含有少量的石榴石,弱的片麻状到块状构造。LA-ICPMS 锆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 光头山岩体为两个阶段侵位, 糜棱岩化英云闪长岩( 样品GT18-01)的侵位结晶年龄是221±6Ma, 而二长花岗岩(样品GT11-01)的结晶年龄是199±4Ma,代表了晚期二长花岗岩形成的时代。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 早期的英云闪长岩可能在勉略洋盆闭合前的岛弧发育阶段侵位, 代表了洋壳俯冲的弧岩浆活动的产物。然后扬子地台与秦岭微陆块拼合, 形成勉略缝合带。约199Ma秦岭主造山期同碰撞岩浆活动形成了晚期(石榴石)二长花岗岩。因此, 勉略洋盆闭合和勉略缝合带形成时期大约为221~199Ma 。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西段扎花墙子岩体位于祁连山西段中北祁连结合部,通过对岩体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明显的高钾和过铝质特征,同时岩石分离结晶程度低,显示出壳源S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岩体产出的地质背景及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岩体是由北祁连向南俯冲引起中祁连活动大陆边缘中上地壳古元古代变沉积岩重熔形成岩浆向上侵位形成。通过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扎花墙子岩体年龄为436±28Ma,为中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5.
乌拉山地区大桦背花岗岩体和西沙德盖辉长闪长岩体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乌拉山地区,构造位置为阴山隆起中段,是研究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取了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正长花岗和中细粒辉长闪长岩年龄,分别为(332. 8±1. 2)、(333. 8±1. 3)、(332. 6±1. 1)、(333. 2±1. 9) Ma,结果表明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均属于早石炭世岩浆活动产物。大桦背花岗岩富硅、准铝-弱过铝质、高碱、相对富钾,属高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具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边部广泛发育辉长闪长岩包裹体,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各类数据表明这两个岩体在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图解分析,认为大桦背花岗岩体和辉长闪长岩体形成于古蒙古洋板块向华北古板块俯冲过程的弧后挤压向伸展环境过渡的活动大陆边缘地球动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青山堡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西南缘,龙首山隆起带与走廊过渡带交界处,产有少量淋积型铀矿床及矿化点,为揭示其成因意义,并初步探讨其构造环境,对青山堡岩体进行地球化学研究。所采样品经野外与显微镜下鉴定分别为肉红色中粗粒钾长花岗岩、灰白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通过对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发现; SiO_2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62. 79%~78. 51%,全碱(K_2O+Na_2O)含量除一个二长花岗岩样品外其他均大于7. 02%,钾长、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里特曼指数为1. 01~2. 47,为钙碱性岩列,石英二长岩里特曼指数3. 39~3. 56,为碱性岩性;在AR-SiO_2图解上,大多样品点投影到钙碱性-碱性系列过渡区域;在微量元素组成上,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稀土总量较高,为204. 0×10~(-6)~289. 5×10~(-6),而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稀土总量仅为41. 8×10~(-6)~85. 5×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曲线均均为右倾。样品微量元素均富集Th、U、Nb、Zr、Hf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稀土元素La、Ce、Nd等稀土元素、亏损Ba、Ta、Nb、Ti、P、Y等高场强元素(HFSE),暗示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应用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并结合前人对该区构造-岩浆演化的研究,青山堡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北祁连洋岛弧与阿拉善地块碰撞,和之后早志留世造山带根部的岩石发生拆沉,引起造山带上不同块体的伸展、滑塌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科技资讯》2014,12(21):117-118
贺兰山地区黄旗口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岩体具不甚明显的岩相分带现象.岩石类型复杂,以黑云母英云闪长岩、二云母英云闪长岩为主,二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蚀变较强烈.岩石化学成分总体呈中酸性,岩浆分异强烈.化学类型属钙性一钙碱性岩系,具壳源型(S)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表明,贺兰山地区黄旗口花岗岩体成因类型属S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环境,具有汇聚、离散、扩张的强力就位特点,形成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长城纪(晋宁期).  相似文献   

8.
朱光儒 《甘肃科技》2014,(7):38-40,54
大雪山岩体为北祁连西段华力西早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其岩石类型为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钾、高铝、低钛的特点;REE分布模式为弱的Eu异常;R1-R2图解中位于造山后区域。岩体的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352.2Ma,代表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综合分析认为,该深成岩体是造山后侵入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江西慈竹英云闪长岩体及其周围区域变质岩石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慈竹英云闪长岩体位于江西弋阳县南,岩体在平面上呈哑铃状,面积约45平方公里。利用钾氩法测定其同位素地质年龄为477×10~6 年,形成时代属加里东早期。岩体附近为一套区域变质岩石,按变质程度可划分出三个变质带:硅线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带,红柱石二云母片岩带,碳质板岩与石英岩带。英云闪长岩体主要位于硅线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从硅线石和红柱石的出现,本区区域变质岩石属于比较典型的高温低压变质带。岩体内部可见到围岩的包体,岩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边部具形状奇特的塑性流动构造,岩体周围发育条带状混合岩、褶皱状混合岩和肠状混合岩。岩体分相不清楚,边部具片麻状构造,而内部为致密块状。英云闪长岩与硅线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在矿物组合方面非常相似.区别在于矿物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二者的副矿物成分也相同,均属锆石磷灰石型。镜下观察,组成英云闪长岩的矿物,结晶有一定顺序,交代结构不明显。根据以上特征,初步认为英云闪长岩的形成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背景上,在变质程度最深部位由泥质、粉砂质岩石发生深熔作用的结果,开始阶段产生少量的花岗质熔体,当温度进一步升高,终于导致英云闪长质熔体形成,后者向上侵入,但位移的幅度不大。综合各方面证据得到的结论是:慈竹英云闪长岩体属于深熔作用产生的半原地型具流化特征的同褶皱岩体。  相似文献   

10.
明水岩基是甘肃北山北带规模较大的复式岩基之一,野外调查表明,由新井岩体(早期)、明水岩体(中期)和大石山岩体(晚期)组成。其中,新井岩体侵位时代为早石炭世(314Ma),明水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而大石山岩体为中二叠世(273Ma)。通过对岩基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初步认为新井岩体属埃达克岩,具高硅(Si O256%),富铝(Al2O3≥16%)、低镁(Mg O3%)的特征,微量元素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亏损Yb和Y等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Nb、Hf和Ti等);明水岩体岩石中见白云母、石榴石等富铝矿物,A/NCK1.1,属S型花岗岩;而大石山岩体则为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新井岩体可能为晚石炭世早期,红石山洋向南俯冲过程中,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形成,明水岩体为板块俯冲结束后陆陆碰撞的结果,而大石山岩体为碰撞后陆内伸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梅岭杂岩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郊的西山脉中段,九岭复背斜的南翼,荷岭飞来峰以北,北与庐山对峙,西与萍东坳陷接壤.该杂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二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斑状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岩体呈岩枝、岩株、岩瘤状产出.此杂岩体北东向展布的规律,表明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梅岭杂岩体与九岭岩体岩石组合相似,但是被萍东坳陷所隔,梅岭杂岩体的归属尚存争议.对梅岭杂岩体中的2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分别为823±5.1 Ma和813.4±5.9 Ma,指示梅岭杂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受后期盆地断陷构造作用或者走滑构造作用而出露地表.梅岭杂岩体虽然与九岭岩体有相似的年代学特征,但是还不能认为梅岭杂岩体是后者的组成部分,更不能认为梅岭杂岩体是因推覆作用与九岭岩体分区.结合前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梅岭杂岩体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可能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 锆石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坝花岗岩位于南秦岭构造带陕西境内, 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LA-ICP-MS 锆石U-Pb 原位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 西坝岩体侵位于印支期, 由二长花岗岩样品(XB01-2)得到了219±1 Ma的年龄, 花岗闪长岩样品(XB06-1) 给出的年龄是218±1 Ma, 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约218Ma代表了西坝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西坝岩体的年龄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以及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 说明它可能是秦岭主造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中阿尔泰构造带出露大面积晚三叠世花岗岩,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是了解阿尔泰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陆壳增生过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霍热木德克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霍热木德克花岗岩体主要有粗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222.3±1.8)Ma(MSWD=1.6),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具有高SiO_2、Al_2O_3、ALK,低TiO_2、MnO、MgO、P_2O_5的特征,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37~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具有负的εNd(t)(-3.7~-2.7)和较老的二阶段模式(T2DM)年龄(1.2~1.3Ga)。综合分析认为,霍热木德克花岗岩由富含白云母和黑云母的变泥质岩经历部分熔融形成,其源区有富钙斜长石、钛铁矿的残留,为同碰撞造山阶段挤压环境下地壳加厚而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新疆准噶尔盆地阿克巴斯陶岩体的成因,从地球化学方向对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特征进行约束。野外勘查以及年代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为硅质含量高的弱过铝质碱性花岗岩,高场强元素Zr、Th、Hf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Nb、Ti等亏损,构造背景判别结果为典型的铝质造山期后A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Ce、Ba、Sr等元素较花岗斑岩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及部分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祁连东段上莫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意义,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测得上莫吉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922.3±5.3) Ma(MSWD=0.037);岩石中SiO_2含量为70.92%~75.00%,Na_2O+K_2O含量为5.18%~7.66%,山德指数(A/CNK)为1.049~1.346,平均为1.25,碱度率AR为1.79~3.23;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为富集型模式,曲线向右倾斜,(La/Yb)_n为2.71~22.84,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Rb、Th的强烈正异常,Nb、Zr不同程度的负异常,类似于同碰撞花岗岩。因此,中祁连东段上莫吉侵入体的为CPG(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型花岗岩,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具有富钠、富钾的特征,其岩体由古老的硅铝质大陆壳经重熔再结晶而成。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上莫吉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地块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过程及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演化的理想窗口。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乌力吉花岗岩处在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中,与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和查干础鲁蛇绿岩带构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乌力吉岩体的岩石类型、年代学、源岩特征以及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同时为古亚洲洋的拼合碰撞时限提供年代学约束。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和闪长岩;单颗粒锆石中获得两组相对独立的岩石年龄:(236.1±1.1) Ma和(248.6±0.8) Ma,表明岩体成岩时期主要为印支期早期且具有多期侵入的特征。乌力吉花岗岩源岩主要为I型花岗岩,源于地壳火山弧区和同碰撞区,表明由于洋壳俯冲作用,研究区在早三叠世内发育了岛弧花岗岩侵入体。随着俯冲作用深入,以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在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内完成闭合碰撞,并在研究区形成同碰撞花岗岩,碰撞时间应早于(236.1±1.1) Ma。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乌里雅斯太活动边缘带的阿巴嘎旗北部发现长约12 km、宽约3 km的花岗岩。对该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年代学特征分析,表明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硅、偏铝到过铝质和高钾特征,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二长花岗岩显示高的K2O/Na2O (1.24~1.40)、FeOT/MgO(0.82~0.93)、Zr+Sr+Y、Rb/Nb和Y/Nb值,表现出A2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总体富集,高场强元素中Ti和Nb亏损,但Zr、Ta和Hf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低,LREE/HREE(1.66~6.99)变化较大,δEu为0.04~0.39,表明该岩石是在相对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原有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定年显示其年龄分别为444.8±1.5 Ma和445.2±1.1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是兴蒙造山带由碰撞挤压的构造环境向碰撞后伸展体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内侵入岩主要分布于麻扎构造混杂岩带北部,其产状严格受康西瓦结合带控制,岩性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16.48±0.62)Ma,为早中生代印支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REE含量为(113.9~191.55)×10~(-6),LREE含量为(104.96~172.09)×10~(-6),HREE含量为(8.94~19.4)×10~(-6)。轻稀土元素较为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较弱的负铕异常。岩石相对富集Rb、Ba、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和HREE等高场强元素。晚三叠侵入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准铝-过铝质花岗岩S型和I型花岗岩;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并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晚三叠世西昆仑地区已进入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区内侵入岩是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以及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认识, 对华北北缘大青山地区小井沟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分别利用LA-MC-ICP-MS, ICP-AES和ICP-MS等方法进行锆石U-Pb测年,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 小井沟岩体侵位于二叠纪, 侵位年龄为275±1 Ma (MSWD=0.93)。该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0.72%~72.64%)、高钾(K2O=4.19%~4.23%)的特点, A/CNK均约为1.1, 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 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87.67~101.51 μg/g, 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如Rb, Ba, K, Sr等),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 Ta, Y, Yb, Lu等), 应该是由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9.56~-5.00), 模式年龄(TDM2)在1.91~1.61 Ga之间, 表明华北陆块古元古代的地壳岩石应该是其主要物源, 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整个华北北缘二叠纪花岗岩的岩浆演变特征, 小井沟岩体应形成于由俯冲向碰撞-后碰撞转变的过渡时期, 古亚洲洋可能在晚二叠世之前已闭合。  相似文献   

20.
对西藏冈底斯西部措勤县打加错地区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锆石同位素组成、主量元素测定,获得年龄值分别为(43.5±1.5)Ma、(44.2±2.6)Ma及(44.2±1.7)Ma,结合区域岩浆侵位规律,根据侵入岩地质特征、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化学等特征,将研究区出露的花岗岩划分为喜山早期侵入岩,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中酸性杂岩带南亚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物质来源与上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所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区域构造背景息息相关,是始新世末喜马拉雅陆块同冈底斯陆块碰撞,陆-陆碰撞造山结束后相对松弛阶段的产物,构造环境同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