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南京林业大学名誉校长马大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992年6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马大浦教授,祖籍安徽省太湖县,1904年11月6日出生于福建浦城县。1932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193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历任广西大学教授、系主任,中正大学教授、系主任,安徽学院教授兼安徽农业改进所所长、安徽省农林局局长,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南京林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南京林业大学名誉校长。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南京林学院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江苏分社常委,江苏省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林学分组成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林学会副理事长,《辞海》编委会委员、林学分科主编,《林学辞典》编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委员会于2004年8月在昆明举行学术研讨会暨换届选举会议,来自全国农林院校、林业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植物园等40多个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主要围绕树木资源开发利用、树木学教学与改革以及新时期树木学的研究方向等开展了交流与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经换届选举,我校汤庚国教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仍挂靠我校,我校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王贤荣副教授当选为秘书长。汤庚国教授当选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室前身是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林科标本室,由著名林学家陈嵘教授创建于1915年。1927年由中央大学农学院接管。1952年,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的森林系合并成南京林学院,由郑万钧院长亲自主管标本室工作。 现在树木标本室占地面积300m~2,管理室、微机房等附属设施用房约80m~2,收藏树木标本约13万份,中国植物模式标本、照片6000余张,名列全国林业院校之首。我校树木标本室在80年代初就被收入Index Herbarioum Part I, The Herbaria of the world 6th ed(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第六版)。标本室主要收藏国产树木标本,兼收少量欧美重要树种标本,以华东、华中、西南地区标本最为全面。其中以陈嵘、郑万钧、吴中伦、王启无等教授的采集号最为珍贵。各类模式标本200余种。  相似文献   

4.
2008年4月29日,受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在福建省龙岩市组织有关专家,对南京林业大学徐咏兰等教授主持完成的“厚型中密度纤维板产业化制造技术”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5.
简讯3则     
第八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2010年12月11日上午,以"生态和谐与林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林业经济论坛组委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承办。来自北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木材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原南京林学院副院长陈桂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0年2月14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 陈桂升同志1916年7月2日生于河北省滦县。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曾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系主任,华中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南京林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南京林学院委员会委员、民盟南京林学院支部主任委员、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木材加工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南京林学院学报》主编等职务。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8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省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会和江苏省植病学会联合主办的“2008年森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李传道教授九十华诞庆典”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林学会、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林科院、省地森防检疫局、南京林业大学的领导及李传道教授的部分学生100多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2日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联合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南京林业大学向其柏教授和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被国际园艺学会命名与登录委员会及国际园艺学会执行委员会授权为国际木犀属品种登录权威。这意味着,今后全球范围内木犀属(桂花属)植物的命名,都要由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进行权威认证。向其柏教授是中国继获得梅花国际登录权威以来,第二位获得此项资格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动江苏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营造适应市场机制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于2005年5月26日在南京成立。“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以江苏省科技厅为业务主管部门,挂靠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明庥教授、张齐生教授担任协会名誉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院长周定国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江苏省自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种南方型杨树获得成功以来,逐步形成了包括杨树育种、造林、病虫害防治、加工利用、经营贸易和设备制造在内的杨树产业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自1985年8月6日起,南京林学院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因此,本刊将从1986年第三期起,亦随之更名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年公布的第六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南京林业大学4位教授入选,分别为生物学组的薛建辉教授、林学组的叶建仁教授和方升佐教授以及林业工程组的洪建国教授,其中方升佐教授和洪建国教授是首次当选。  相似文献   

12.
<正>为增强江苏省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群体,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在学校推荐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以南京林业大学周宏平教授为团队带头人的"林木保护技术与装备及其智能化"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批准,成为南京林业大学第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南京林业大学"林木保护技术与装备及其智能化"研究团队立足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国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5日,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创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系溯源于1963年成立的制浆教研组,经过近50余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制浆造纸工程学科整体实力与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现设有轻化工程专业的制浆造纸工艺和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两个专业方向,2003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品牌专业;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2月5日,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创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系溯源于1963年成立的制浆教研组,经过近50余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制浆造纸工程学科整体实力与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现设有轻化工程专业的制浆造纸工艺和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两个专业方向,2003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品牌专业;  相似文献   

15.
2012年9月28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林业大学组织对南京林业大学周晓燕教授主持的"低温等离子体木材改性技术及在杨木胶合板生产中的应用"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组成功开发了低温等离子体木材改性技术,可在大幅度降低胶黏剂用量的情况下,利用改性木材制备高品质人造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简介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是以杨树新品种育种、资源培育、资源管理、加工利用、杨木及其制品经营贸易,以及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企业为主,联合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三方力量自愿结合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挂靠在南京林业大学,理事长由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周定国教授担任。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监督管理部门为江苏省民政厅,协会接受江苏省林业局的业务指导。(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第四届国际杨树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由南京林业大学和国际林联共…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为南京林学院,于1952年由前中央大学森林系和前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而成,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由武汉大学森林系、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和前南昌大学森林系组成)又调整到南京林学院。校名曾一度改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5年正式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0月20-22日,受长宁县政府邀请,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林培育首席专家顾小平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小芹教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  相似文献   

19.
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木犀属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中心”于2005年11月28日在南京林业大学成立,我校向其柏教授任该中心主任。这是继梅花品种国际登录中心以后在我国成立的第二家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中心。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16日,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家具与室内装饰研究会在西安杨陵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南京林业大学吴智慧教授为第一届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家具与室内装饰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