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天祝县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天祝县林草植被恢复的对策,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林草植被恢复;二是加大投入,增强林草植被恢复的资金扶持;三是争取实施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加快林草植被恢复速度;四是开展配套工程建设,全面促进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五是严格执行森林和草原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林草资源;六是加强领导,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林草植被恢复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历史上林草丰美绿荫遍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了今天的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恢复和建设植被.因此,必须了解西部生态的历史变迁和植被基础状况.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恢复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总结了五年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完成情况,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走向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系统演变规律,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出1980、1998、2010、2014年4个时期的植被盖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揭示黄河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由1980年的9.29%提高至2014年的37.80%.1998年后,全流域林草植被盖度增加速率显著加快,林草植被盖度恢复主要表现为中等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增加.2)近35年来,十大孔兑流域植被变化以稳定和完全恢复类型为主.研究区内完全恢复、恢复和轻微恢复3种植被变化类型占总面积的73.09%,严重退化、退化和轻微退化3种类型占总面积的2.72%.3)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各个典型地理单元内林草植被盖度均呈增加趋势,除下游地区外均表现为1998年后林草植被盖度增加更为迅速.1980年,十大孔兑流域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上游西部、上游东部、下游、中游东部、中游西部.1998—2014年间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变化为:中游东部、上游东部、上游西部、中游西部、下游.1998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延寿县是全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县份之一,经过三年建设,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土壤侵蚀量减少,林草覆盖率、乔木郁闭度、林草蓄水能力显著增加,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总结浅析,以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质困难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手段。笔者总结了我国石质困难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指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光 《甘肃科技》2006,22(9):213-214,19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一是空间上以水为核心,遵循植被生态水平衡原则,做到植被与水耦合;二是时间上遵循植被演替规律,按照持续、稳定、自组、有序、高效的原则实现植被稳定有序恢复。以水为核心,关键是实现植被建设中与水的三个耦合:(1)是植被与空间降水耦合;(2)植被与微观水分变异耦合;(3)是植被与调水耦合。遵循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关键是:(1)草灌先行稳定有序;(2)“封、育、退、造、管”综合建设;(3)生态产业化带动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研发了20余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滨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局限性问题,基于提升土壤稳定性、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需求,选择生态修复区迎风岸坡重建与消浪挡藻技术,基底快速沉降-持久稳定-水质底质改善技术,敞水区水生植被多层次重建技术,水陆交错带植被优化配置与稳定化技术,水生植被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管理技术等,凝练形成以"湖滨带现状调查、健康评价与诊断—生境改善—水生植被恢复—长效运行管理"为集成模式的太湖不同类型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其中,大堤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竺山湾应用成效显著,可消减64%风浪,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缓坡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贡湖湾应用成效显著,水生植物覆盖度达到57%,水体透明度 110 cm,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高.为太湖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与水质改善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隔河岩水电站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隔河岩水电废弃地生态治理点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报道了该废弃地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点,评价了隔河岩水电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状况,并对当地种和外来种作为种植苗木对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除两种种植的苗木外,共有75种当地的植物扩散定居在被治理的废弃上,初步形成了具一定组成与结构的植物群落,明显地改变了废弃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苗木种植能促进灌木种类的扩散和定居及植被的恢复,是一种及时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但不同的苗木种类对废弃地植被初始生态恢复的效果不一样.通过比较塔柏和湿地松两种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认为塔柏的初始生态恢复效果比湿地松好.  相似文献   

12.
皇甫川流域陡沟坡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陡沟坡植被的建设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陡沟坡植被特征对林草植被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皇甫川流域陡沟坡植被的调查研究表明:1)研究区以多年生中旱生草原植物种为主,区系地理成分以达乌里—蒙古成分、东亚成分为主;2)阴坡植被有中生化的趋势,阳坡植被表现出旱化的特点,坡面植被灌丛化.因此,在陡沟坡植被建设与恢复中,应以这些特征为依据进行物种的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13.
刘丽君  张彩霞  郭垒 《山西科技》2013,28(1):142-144
以五阳矿矸石山边坡生态恢复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植生袋生态恢复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矸石山坡面植被恢复,呈现出景观效果.介绍了植生袋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施工工艺,并与传统矸石山绿化技术进行了比较,为该地区及周边矿山矸石山绿化的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护坡技术和植被群落构建思想,根据边坡修复中采用不同的生态护坡技术和植物物种选择而呈现出的多样的恢复效果,从边坡特点与护坡技术、植生基材设计与配比、植物配置和植被群落构建的关系等方面,对深圳几个岩质边坡人工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均值法、变异系数法(CV)和相关分析法,从地貌、植被类型、坡度,分析中国西南五省2009~2015年林草植被盖度变化及其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9~2015年,林草植被覆盖度从0.87下降至0.78,植被退化明显;2)长江中游低山平原林草植被变化最剧烈,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强;横断山高山峡谷林草植被状况最稳定,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弱;3)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草植被变化最剧烈,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强;草甸与针叶林地带的林草植被状况最稳定,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弱;>6~15°区域的林草植被变化最为剧烈,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强;4)>25~90°坡度区域的林草植被状况最稳定,与降雨变化的相关性最弱。降雨对西南五省(区)的植被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促进边坡生态恢复,引导设计和解决人工植被恢复技术难题,分析边坡植被恢复的特点与难点,论述了边坡植被恢复限制因子选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边坡植被恢复立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评价,对限制性因子进行了赋权和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是边坡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立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确定边坡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省坝上高原康保牧场为实验区,采用标桩法,通过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土壤风蚀量的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地块土壤风蚀情况及2个年度测定土壤风蚀量的年际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植被的抗风蚀能力要好于人工植被;灌草混交植被比单纯性草地植被抗风蚀效果好;退耕还林草应尽量选择当地树种、草种;秋季耕地高留茬不仅可以减轻土壤风蚀,还起到风积土壤的作用;冬春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增高,是土壤风蚀量增加的主要可能原因;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风沙半干旱类型区典型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我国东北西部风沙半干旱类型区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为促进该地区复合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为典型试验区,通过林草植被的自然降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对林草植被蓄水保上、调节小气候和改良_十壤等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林草植被与荒地相比,多拦蓄径流29.1%~95.2%,多拦蓄泥沙48_3%一95.7%;林冠以上1.5 m空气湿度增加3.25%~8.02%,蒸发量减少2.2~5.6 mm/d,林内风速降低1.18~2.24 m/s,林上风速降低0.41~1.34 m/s;林草地土壤全N增加11.7%~71.6%,有机质提高10.3%~77.4%,土壤含水量提高5.46%~48.66%,容重降低0.06~0.22 g/cm3.紫花苜蓿以及油松与沙棘混交林等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显著,是该地区水土保持比较理想的草种、树种和林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蝗虫群落结构与植被环境变化间的关系,给蝗虫生态治理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抽样调查蝗虫群落组成基础上,运用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4个不同年限的人工恢复林地中蝗虫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蝗虫标本753头,隶属于6科9属17种,蝗虫科、属、种的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递增,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恢复11年的人工林地中最高,优势度指数在恢复5年的人工林地中最高,说明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延长,人工恢复林地中植物种类及林草覆盖度日趋增高,蝗虫群落组成也愈加丰富,生态群落越趋于稳定;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rnus)大量存在于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林地,说明白纹雏蝗是人工恢复林地的群落优势种;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年限的人工恢复林地中蝗虫群落均为中等相似,说明经多年恢复的人工林地中,植物种类变化不大,群落结构还较简单,持续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将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措施相结合,才是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