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骨内脂肪瘤为良性骨肿瘤,一般预后好,无复发、恶变的可能。若术后复发,多考虑为首次手术肿瘤刮除不彻底,所以笔者认为骨内脂肪瘤手术刮除要彻底,并且要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者30例,额下入路者5例,额颞眶颧入路者4例,复发的5例及未全切的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及SimpsonⅡ级)率为69.2%(27/39),次全切(SimpsonⅢ级)率为20.5%(8/39),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率为10.3%(4/39).复发6例,其中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控制率为60%(3例),SimpsonⅢ级+Ⅳ级切除12例,其中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肿瘤控制率为75%(6例).随访4个月~8年,平均45个月,预后优良32例,一般4例,差3例,死亡1例.术前视力视野障碍的21例患者有7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9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术前偏瘫或偏侧感觉障碍的7例患者中6例术后有改善,1例加重,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6例患者有1例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例恶化.术后新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6例,意识障碍3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精神异常1例,嗅觉丧失1例.结论: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否全切与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瘤周水肿程度、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的关系有关;术中CUSA与等离子刀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伽玛刀是处理肿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中央型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8年3月共诊治四肢中央型神经鞘瘤12例,其中源于桡神经5例,尺神经2例,正中神经1例,臂丛神经1例,腓总神经2例,坐骨神经1例,其中4例在他院因损伤神经而转我院继续手术,肿瘤均经显微手术切除,损伤的神经予以修复。结果12例患者经6月~10年不等随访(平均随访5±0.3年),1例仍有尺侧2个手指轻度麻木感,1例拇指活动功能轻度障碍,2例神经修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今均无复发,疗效良好。结论中央型神经鞘瘤因其位置的特殊是误诊和手术失误的高发点,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在显微镜下手术,保护神经束的完整,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 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及周围神经血管保护问题,提高蝶骨嵴脑膜瘤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常规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结果:按Simpson分级法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4例。术后患者均每6个月进行随访,影像学提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积极的术后治疗是提高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改善神经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腰骶脊柱结核19例,其中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2例;术前后凸角8°-21°,平均15.3°;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及椎管内死骨形成,13例伴有不H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8例。结果随访6月-3年,平均24月。术后切口均l期愈合,结核无复发。疗效优12例,良7例。术后6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并通过椎间隙13例,2例术后CT扫描证实前方有假关节形成。融合时间6-8月,平均7.5月。术后后凸成角2°6°,平均3.1°。至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Fhnkel评分均达到E级。结沦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长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4年之间我院收治的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4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对照组:植骨内固定法;观察组:外固定法。术后1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种固定方案治疗结果均较令人满意。观察组患者的Johner-Wruh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法治疗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患者愈合速度快,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部位肢体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疗效。对19例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锁骨2例、肱骨1例、股骨5例、胫骨11例),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根据骨不连部位及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骨折断端髓芯减压、自体微粒植骨;骨皮质剥离、植骨;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或加压钢板、克式针内固定治疗,并分析其疗效。本组1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1个月。骨不连均愈合,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7.2个月。骨折处所涉关节功能等恢复良好,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后愈合。充分认识导致骨不连的原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彻底清除局部病变,骨折断端髓芯减压,针对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植骨、内外固定手术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范志海  沈忆新 《科技信息》2011,(30):403-40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1年7月收治的2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临床资料,TLISS评分均大于4分,脊髓功能依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15例,D级6例。其中6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15例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6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减压、钛网和椎弓根内固定。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稳定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禾出现严重并发症。经过4~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脊柱稳定性均得到满意的重建,未发生螺钉断裂或内固定松动。脊髓神经功能A级1例无改善,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赖于骨折的分型、骨折的稳定程度和脊髓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喉部分切除术与氩气刀治疗早期喉癌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2月到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早期喉癌患者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氩气刀切除肿瘤手术,配合使用喉内窥镜作为支撑.给予对照组患者喉垂直部分切除手术.对患者进行3~5年的术后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比较并研究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患者6例(26.0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患者15例(65.2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个月出现2例复发患者,复发率为8.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出现6例复发患者,复发率为26.1%,存在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来说,氩气刀在治疗早起喉癌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误诊病例分析,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两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作系统整理并分析。结果两例肿瘤均位于长骨骨端,影像学似良性肿瘤表现,早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非常困难,需影像、临床及病理密切结合。鉴别诊断结果为:浸润性骨巨细胞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结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影像学趋向良性肿瘤表现,生物学行为却为恶性,需采用广泛性切除手术方式治疗,因此早期、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斌  马晓明  潘道刚 《甘肃科技》2015,31(3):141-142
探讨胸壁结核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及经验,为提高一次性手术治愈率,防止术后复发,提出建议。回顾分析2004-2008年5年间胸壁结核术后复发患者手术方式,对比均行肋骨切除患者复发率进行调查分析。肋骨损伤与否,均行肋骨切除+肌瓣填塞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一期手术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观察术中应用低浓度MMC、逆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96例翼状胬肉(原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对照组为胬肉组织切除联合羊膜覆盖,观察组为胬肉组织切除、术中应用0.1mg/1.0ml MMC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观察术后局部症状持续时间、角膜上皮创面愈合时间及随访复发情况。术后局部症状持续时间:对照组(1.50±0.51d)、观察组(1.68±0.69d),角膜上皮创面愈合对照组(2.87±0.89d)、观察组(3.00±0.72d)。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率为22%、观察组复发率为0%。术中应用低浓度MMC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有效降低手术复发率,并且术后局部症状持续时间、角膜上皮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惠红  可喜来 《甘肃科技》2011,27(22):149-150,95
探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原发性翼状胬肉40例50眼,男10例,女30例,年龄40-72岁,平均56岁。10例双眼。分别行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应用裂隙灯观察植片成活情况。非接触式眼压测眼压,术后口服中药,随访6个月~2年。术后植片均成活。48眼治愈,1眼复发,1眼出现复视。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重建角膜缘的正常结构,有效地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的再侵入,术后口服中药调理以后,大大降低了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手术的手术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6月的36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的保肛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有1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占2.7%.19例(52.7%)出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结论:TME保肛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并保留了肛门功能,应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25例。术前后凸角20°~51°,平均27.3°±2.6°;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及椎管内死骨形成,2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10例,D级10例。结果本组25例随访16月~48月,平均(14.5±2.3)月。术后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3±0.2)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全部得到缓解。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椎弓根钉技术结合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治疗1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受累椎体均在2个或2个以下。且病灶相对局限,无大的流注脓肿。均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术式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植骨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个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病灶较局限的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方式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我院2002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血沉尽可能控制40mm/h以下后手术,手术方式均采用I期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术,随诊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愈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0.6)h,平均出血量(600±120)ml。术中4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1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17.6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5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脊柱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疗效确切,操作易掌握,对前方结构干扰小,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