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静 《科技信息》2007,(18):152
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著《白鲸》,小说中白鲸是自然的象征,亚哈象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奉者,而实玛利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代言人。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各形象的生态象征意义的探讨和对主人公亚哈从异化到毁灭的悲剧旅程的分析,旨在更好的把握麦尔维尔的生态意识及其对人与自然生命联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伦理学,具有厚实的生成基础:生态共同体,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本质论基础;自然价值,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价值论基础;生态科学,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行为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环境伦理观念的外化,是环境伦理学的最终指向和价值所在;环境伦理观念影响并指导着环境行为的取向。伦理化的环境行为是环境伦理学摆脱现实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麦尔维尔通过《白鲸》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美国捕鲸业的盛况,以及船长亚哈为追捕白鲸而导致“裴廓德”号及全体船员走向毁灭的过程,其中渗透着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体验与思考。本文拟从作者对原始文化的赞美去揭示作品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从康熙朝开始,理学成为清朝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康熙帝的表率和众多理学名臣的推动下,理学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是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反思的结果。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一致性,它的提出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它是以环境伦理学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为基础的,这种价值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标准和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境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消解技术的非理性和单纯追求GDP的工程活动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影响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张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工程观和发展观。方法将伦理向度的思维方法引入到工程活动中。结果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产业,能直接改变区域自然和环境,从工程伦理的视角规范工程活动,将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结论在能源产业具有突出地位的陕北地区,其工程伦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即主要体现在能源资源开发工程中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和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毕摩宗教与生态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融入和影响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套宗教伦理道德秩序,反映着彝族人在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制约关系。这种生态观念以不同的仪式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相互认识与作用中,产生有利于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对彝族人保持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伦理篇中研究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实际上是探讨秩序问题。在黑格尔笔下,有一幅秩序的逻辑发展图景,由以下一些画面组成,婚姻家庭秩序、市民社会和国家秩序、国际秩序,这一图景为我们探讨法与秩序的着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学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三种观点,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伦理实践与探索,在道德运行机制上,它强调“爱人”即“爱物”,在道德规范上,倡导人对自然应“自律”,并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道德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用一种以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为内涵的道德实践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环境美德伦理学角度解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不难发现蕴含其中的天人观:在自然万物面前态度谦逊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在大自然中低碳生活是维护人与自然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天人合一是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运行,离不开经济伦理建设,而经济伦理建设又离不开法制保障;从宏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良好的道德秩序需要法制作后盾;从微观上看,要使企业在经济行为中有可能持久选择道德的行为,社会应当提供一个宏观的且运作有效的制度体制;从总体上看,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特别是疫灾的出现,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城市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造成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结合史上重大疫灾的分析,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寻找疫灾产生的根本原因及生态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人与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及生态规划的理念及策略。建议在今后的生态规划中,建立、完善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加强生物规划,从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从康熙朝开始,理学成为清朝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康熙帝的表率和众多理学名臣的推动下,理学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灾害的特殊场域下,我国国家共同体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秩序建构中提出伦理责任问题,这不仅是直面个体秩序规整的现实问题,也是秩序规整中政策“强制力”和人性“自然力”相结合的需要,更是国家共同体成长的动力源泉。灾害场域下,我国国家共同体所履行的伦理责任,主要面临着行政目的和行政手段统一上的焦灼、行政赋权与行政管制统一上的思虑两种困扰,这主要由行政协调的“不自觉”、社会成长的式微造成的。对此,需要通过“人性化”规整政策法规、在政治公开化中强化行政主体责任、以政治社会化发扬“公共理性”三个方面来消释伦理困扰,更好地担负起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回归与重构:论当前影视作品伦理话语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影视剧坛出现的一批优秀作品 ,不约而同地把艺术的思索聚焦于世纪之交对传统的伦理话语的省察与审美 ,反映了我国审美文化话语的一种新指向 :张扬人文精神 ,肯定人伦亲情 ,重建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