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虫灾种类较多,以蝗灾为主要类型;虫灾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在地区分布上,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发生过蝗灾,今河北、河南、甘肃为相对高发区;而好妨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今山东、河北为相对高发区;虫灾和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水灾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集中时段、间歇时段且涉及范围较广;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秋季;水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按现今行政区划统计,山东、河南、河北、天津、苏北、山西地区为相对高发区。  相似文献   

3.
北朝时期水灾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集中时段、间歇时段且涉及范围较广;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秋季;水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按现今行政区划统计,山东、河南、河北、天津、苏北、山西地区为相对高发区.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低温灾害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集中时段和间歇时段;不同种类的低温灾害具有不同的高发季节,霜灾的高发季节为夏、秋两季;雪灾的高发季节在春、冬两季;冻灾的高发季节为冬季。不同种类的低温灾害具有不同的高发地区,霜灾的高发区为并州、雍州、肆州、汾州、敦煌镇;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山西、内蒙古地区为相对高发区。雪灾的高发区为北魏京师平城和柔然地区;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山西、内蒙古地区为相对高发区。北魏的邺郡为冻灾的高发区;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河北地区为相对高发区。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朝时期霜雪冻等低温灾害发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地区低温灾害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集中时段和间歇时段:不同种类的低温灾害具有不同的高发季节,霜灾的高发季节为夏、秋两季;雪灾的高发季节在春、冬两季;冻灾的高发季节为冬季。不同种类的低温灾害具有不同的高发地区,霜灾的高发区为并州、雍州、肆州、汾州、敦煌镇;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山西、内蒙古地区为相对高发区。雪灾的高发区为北魏京师平城和柔然地区;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山西、内蒙古地区为相对高发区。北魏的邺郡为冻灾的高发区;按现今的行政区划统计,河北地区为相对高发区。  相似文献   

6.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旱灾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和集中性,夏旱最多且季节连旱现象比较多见;在地区分布上,各地大都发生过旱灾并具有相对高发区,且旱灾往往跨州连郡,涉及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环青海湖地区草蝗灾的危害种、发生期的基础上,对诱发草地蝗灾的主要因素、气候、草场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这一地区草地蝗灾发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北朝时期旱灾发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旱灾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和集中性,夏旱最多且季节连旱现象比较多见;在地区分布上,各地大都发生过旱灾并具有相对高发区,且旱灾往往跨州连郡,涉及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9.
明代山东蝗灾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一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蝗虫成群迁入农田时常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损伤,甚至绝产.历史上山东是受蝗灾影响较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明代受危害的程度更为严重,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鲁南、鲁西北以及环渤海湾地区.明崇祯年间发生的有史以来规模罕见的一次大蝗灾,几乎波及到了全省,分布范围之广也是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是蝗虫偏重发生年 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有关于蝗灾和防蝗的记载. 2002年夏天,在我国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四川、西藏、陕西、新疆等14个省区市,约有1.47公顷面积的地域发生蝗害.面对如此情势,有些媒体惊恐地称之为"发生蝗灾",并报导了"人蝗大战"情形.但农业部有关方面则表示:尽管2002蝗虫偏重发生,但没有成灾,从总体看,仍是蝗虫偏重发生年.  相似文献   

11.
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提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并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完成了两期规划报告.在这样一个大规划背景下,对地处京广铁路沿线和冀南的邢台进行一下摸底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选取了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4项指标,在SPSS10.0软件中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邢台地区的17个县市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出各个县市的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出邢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最后,对这种地域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台风大风、暴雨和风暴潮3个方面选取指标,尝试构建了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GIS环境下对沿海地区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省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上海市和广西省、江苏省的沿海区域以及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内陆地区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等...  相似文献   

13.
近20 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统计数据, 分析我国近20 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探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时间序列上,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分别以8520.05 千公顷次/年和每年0.05%的速度显著增长(p<0.01); 在空间分布上, 播种面积最大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病虫害发生面积也最大, 发生面积均达到3.0×105 千公顷次以上; 从病虫害发生面积率来看,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较大, 同时各个省份病虫害发生面积率都呈增加趋势, 其中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增加较快, 年增幅分别为0.17%和0.12%, 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发生面积率增加幅度较小, 这种增加趋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89.3%的省份病虫害发生率距平与平均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46.4%的省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与年降水量距平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能源生产用水这一概念,通过能源生产用水压力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能源生产与用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状年(2016)下,中国能源的高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东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等5省(区)的主要能源总产量占中国主要能源生产总量的67%,低值区出现在南部及西南部部分省(区);5类主要能源生产用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但与能源资源本身的地区分布基本保持一致;主要能源的生产用水压力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省(区),空间集聚分析表明能源生产用水压力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工业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 用建成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非农工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等3 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率, 分析1995-2012 年间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得到以下结论。1) 全国的碳排量以及人均碳排放量在1995-2012 年间整体上呈上涨趋势, 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增速下降 3 个阶段。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呈整体递减趋势, 递减速度变缓。2) 各省份碳排放随城市化率增加的区域差异明显, 北京、上海、天津均是碳排放相对较低和城市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3) 从 3 种单位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来看, 绝大多数省市出现2000 年下降之后再上升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单位土地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最高, 单位人口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碳排放最高的是河北、河南和山东。4) 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对各省份而言, 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有限, 能源强度对各省区碳排放的贡献为负,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贡献有正有负, 而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贡献几乎均为正。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区域碳排放削减的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产业计量经济模型,对东部省市体育用品制造业指标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并利用FMOLS(完全最小二乘估计)度量了东部地区各省市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用品制造业工业销售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除河北以外其余9省市的体育用品工业销售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具有同一性,仅福建、广东、辽宁、天津4省市体育用品从业人数对地区经济增长显示出积极作用;社会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省市的组间均值在1%的置信水平上都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区位条件必然对该地域范围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阳泉地处晋冀两省的交界处,区域边界是其特有的特征。区位边界特征既对阳泉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存在着区域边界因素的制约作用,产生了多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介绍了边界区域对阳泉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省际边界区位边界视角下的阳泉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对矿产与粮食复合主产区进行了概念界定。发现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的12个也是煤炭主要生产省;将煤炭资源分布图与耕地资源分布图叠加,发现仅含煤区与耕地分布复合区域面积就占我国耕地总量的40%以上,其中煤炭保有资源与耕地复合面积超过了耕地总面积的10%,矿-粮复合区面积广,责任大,影响深远。深入分析了这一特殊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环境污染加剧、耕地遭到破坏、粮食产量和质量下降、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减缓等,并从认识层面、意识层面、保障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目的在于引起对这一承担重要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矿产资源供给的特殊区域给予关注,以期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粮食生产、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促进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救灾、农房重建、加固改造等工作中缺乏反映农村民居现状基础数据的问题,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8个行政村,对354户村镇民居建筑开展抗震性能的调研。运用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建筑的建造习惯与施工工艺,讨论民居建筑在正常使用时和地震后的典型破坏特征,评析中国既有村镇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指出村镇民居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建议,为村镇民居建筑的建设、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 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 2009 年11 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 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 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 μL/m3), 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 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 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 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 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 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