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艺术创作不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元四家”中的倪元林,其作品存世最多,他的作品也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之分,相应反映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的艺术特色,为元代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诗绝句是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或阐述文艺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论诗绝句创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本文对之逐一进行了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到清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古代制瓷高峰。称康雍乾时期为古代制瓷高峰,生产规模之大、品种花色之多、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主要标志。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清代景德镇的陶瓷诗歌对当时陶瓷生产有较为全面的反映.这类作品具有浓郁的行业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与陶瓷生产和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诗神”是古代诗学理论所追寻的最高层次的创作艺术规律。中国古代诗话对诗神的审视,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创作心理与倾向,是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诗歌理论心态。司空图身后的诗话作者,对诗神内涵构建的最终完工,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从此,以诗歌本质的内在精神为标准、借以挣脱传统形式美之束缚、品评古代诗歌创作之得失,渐成风气。同时,也对诗人在创作中追求诗神与外在的诗之形体相辅相成之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诗以神韵为心得之秘”,神韵说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渊远流长,是历代文艺家乐而不疲的一个话题。然则,“神韵者,本极超诣之理”,围绕此说聚讼纷纭,弄得它自己也几乎成了一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问题。本文企图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神韵说”做一次管窥蠡测。“神韵”一词最初用于文艺评论的是视觉艺术,见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评顾骏之画时所说的“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前哲”;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谈论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删定《诗经》以礼仪为准则,他通过《诗经》进行教化,使儒教的义理深人人心,开创了以诗文形式作为传播、弘扬儒教教义的先河,而且儒教的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往往又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人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从辣椒中提取无辣味红色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用95%乙醇、丙酮、石油醚(60~90℃)作提取剂,先从红辣椒片中提取有辣味的红色素粗品,再分别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进行适当处理以除去辣味。实验表明,用两酮提取的红色素组品经氢氧化钠相应处理后,可得到收率较高,质量较好的无辣味红色素。其它方法要么产率低,要么不易操作或去辣味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taste transduction and taste chip technolog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aste is one of important sensations. The primary taste sensations commonly are categorized as sweet, acid, bitter, salty and umami, of which various tastes are composed. The sensation of taste is initi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as- tants with receptors and ion channels in the apical micro- villi of taste receptor cells (TRCs) when some sapid molecules (tastants) dissolve in saliva. Subsequently, through a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TRC depolarization and Ca2+ release) gustatory signals a…  相似文献   

13.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任长江  孙毅 《河南科学》2002,20(5):517-519
大蒜中的有效成份是大蒜素 ,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但鲜蒜中大蒜素是以稳定无臭的大蒜氨酸的形式存在。当大蒜受到冲击 (切片或捣碎 ) ,大蒜酶接触到空气后活化 ,大蒜氨酸转化大蒜素。根据大蒜素的理化性质 ,采用不同的反应条件进行脱臭实验。开发研制出脱臭蒜素原液、脱臭蒜素保健饮料、脱臭蒜素原汁酒等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5.
钟嵘提出"滋味"说,是中国诗味论发生的重要开端,一方面承接了孔子的乐味论,另一方面开启了司空图的辨味论."滋味"的理论内涵包括形象性、情性,"赋比兴"和自然性,与其他理论构成整体系统.这对于释解"滋味"与道家思想文化的关系,钟嵘对声律的批评和对滥用典故的批评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传统艺术理论精华——“意象”审美的当代性立场,对水彩画这一年轻的“过门”艺术,在中国本土美术环境中的深入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与融合点,水彩画艺术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众多研究报道认为脂肪酸具有基本味觉的特性,提出了第6种基本味觉为脂肪味的观点。综合现有的研究报道结合基本味觉的论证条件,从生物体电生理学特性、心理物理学特性、味觉的主要感受器官、脂肪味与其他基本味觉比较、脂肪味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脂肪味作为第六种基本味的论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9.
黑鲷化学感觉发育和摄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嗅觉、味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仔鱼的嗅囊很小、很浅,细胞没有分化。5d的嗅囊细胞开始分化,24d嗅囊分化完毕,嗅觉开始功能化,参与摄食反应。初孵仔鱼味蕾没分化,5d的仔鱼味蕾分化形成,参与摄食反应。随发育的进行,先后从口咽腔、头部、躯干、尾部、鳍等处依次出现味蕾。嗅觉和味觉是鱼类的化学感觉,嗅觉可以对远、近距离的食物发生反应,而味觉只能对接触的或几乎接触的食物发生反应。化学感觉对摄食的作用是对黑暗条件下视觉摄食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后期的美学思想是紧紧围绕着趣味得以展开的,趣味实际上是指一种审美趣味,它与日常趣味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非功利性,梁启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出了其独具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